标签:
电信mmsp业务开发appit |
我看MM,风险大于机会
虽然没有直接和移动MM平台接触,但我一直关注MM,周围的朋友有的是MM平台规则的参与制定者,有的是MM平台的接入者AP,经常和他们聊起MM,同时我也算是MM的一个用户,所以我对MM的了解还是比较全面的。一直想写篇关于MM的文章,由于忙于项目,拖到今天才抽空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是:“移动”的MM生来就难“稳定”,风险大于机会。
想问大家“MM”到底是谁家的?是传统SP、小的应用软件开发公司?还是个人开发者?中国移动希望MM是全民的,打破原有移动梦网的格局,激励业务创新。但是这种开放的心态和良好的愿望在手机终端的情况下,只能是一厢情愿。
我曾经和一些在苹果APP Store开发软件的个人开发者讨论,他们都不愿意在MM平台上开发,。最根本的原因是手机适配太难。在APP平台开发比较简单,只对一款机型。但是,在MM上开发,要求适配的机型太多,开发成本太高。最近,我们开发了一款手机调查的客户端软件,主要的开发工作量都在手机适配上,而且随着新款手机的推出,还需要不断的更新版本,个人开发者根本不能承担。
第二个关键的问题是排位,在客户端如此小的界面上,浏览和搜索都不方便,因此业务在客户端的位置极为重要,直接决定销售收入。梦网时代,SP通过自消费争夺前面的位置,到了MM平台,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排位机制,按下载量排位的原则估计仍会延续,自消费的情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当然,只有有实力的SP才有资本做自消费。这会进一步打击个人开发者的参与热情。
第三个问题是盈利问题,据报道苹果上的应用已经超过2.5万个,而且业务开发数量的增长大于用户数量的增长,个人开发者想在苹果平台上发布一款成功的产品如同中彩票一样,盈利难已经成为影响开发者参与的问题。曾和移动管理MM平台的人交流,他们希望AP能在其他媒体渠道宣传其在MM平台上的应用,吸引用户去MM平台下载,高昂的宣传和推广成本不是个人开发者或小企业能支撑的。
如果按照目前的思路和原则,毋庸置疑,MM平台除了堆积更多的“长尾业务”外,其他方面又会走回到梦网的老路上,成为传统SP赚钱的新渠道。
迄今为止,在移动应用中有两个企业很成功,一个是苹果,另一个是BlackBerry,他们的成功都是在于两端的控制力:一端是对业务系统(或业务接入)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在终端界面的控制。如果一个运营商没有对终端操作系统的控制能力,就根本不可能具备完全开放业务接入模式的运营能力。
中国移动独自经营移动应用超市,风险必定打于机会。如果非得给突破风险,我的建议是中应该联合手机厂家共同经营。由各厂家搭建二级业务超市,负责业务开发环境搭建、应用的测试和应用合作伙伴的管理,中国移动的MM平台作为一级业务超市,各厂家测试过后的业务再连接到移动的MM平台上,移动负责对各厂家的管理、测试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