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自清散文《给亡妇》——泣诉、慰藉

标签:
给亡妇亡妻朱自清散文北京杂谈 |
分类: 读后感 |
读朱自清散文《给亡妇》
——缠绵委婉的泣诉
文·徐银才
【摘要】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他一生著述颇多,尤以散文著称。其中《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散文名篇脍炙人口,被一一代代的中学生奉为经典,影响着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但作为朱自清的另一代表作一一《给亡妇》,知者寥寥,拜读此文,不禁被其人格魅力的另一面一一珍视与妻子的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真情所打动,使笔者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中体味其内心世界。
【鉴赏】朱自清是一代散文大家。其实,笔者认为,他更是一个有情有意有责任心的好男人。尤其是,笔者通过读了他的这篇鲜为人知的《给亡妇》,感受颇深,故给予这一评价。
朱自清的散文专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他的散文文辞清丽,亲和力强,而且善用白话文。在这篇《给亡妇》中,这些特点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给亡妇》是朱自清悼念亡妻武钟谦的祭文,朱自清与武钟谦婚后12载,夫妻恩爱,感情相融。全文叙述了亡妻的无私的母爱和妻情,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深切的哀思和怀念。下面笔者从文章体裁、结构和内容上对朱自清这篇《给亡妇》进行赏析,并且论证“副标题”中我所提出的这样一个观点。
首先,从文章体裁上看:《给亡妇》是一篇书信体散文,也是一篇悼念亡妻的抒情性散文,作者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尽情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其次,从文章结构上看:作品的铺排也是平实和朴素的,两者风格是相一致的。全文共分五段:一是向亡妇概述几个儿女的情况。俗话说:知妻莫如夫。因为作者知道亡妇心里第一惦念是儿女,因此一开始便以此告慰亡妇在天之灵;二是详细回叙亡妇十二年中如何把生命耗尽在儿女身上的情形,以及写她的母爱;三是写她为丈夫历经千辛万苦,以及写她的情爱;四是则写她如何因劳成疾终于死去的情由;五是总叙了她对丈夫和儿女的深厚的情。
从整个结构来看,作者是将情节极为自然地伸展着,但伴随著作者的倾诉,作品中形成的感情层次,也是一层紧扣一层,一层重压一层,作者越写越细,越写越深,感情越来沉重,终于不可抑止地对着亡妻的新坟,发之内心的呼告:“我们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养他们,让他们也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你!谦,好好儿放心睡罢,你。”
在末尾一段描写上坟中,作者没有激情陈词,没有强烈动作,没有悲恸,没有眼泪,有的只是这种平静的轻声细语,然而在这平静的细诉中却是蕴含着何等沉痛那发自内心深处的几个“你”,一字比一字重,它把贯串通篇的情感,一下子提高到不可超越的高峰,真是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作者通过这种结构铺陈,把情与事交相揉合,不但精微地描绘了亡妻生前种种情致,还深沉地表达了自己不灭之情,给作品染上一层缠绵委婉的抒情色彩,既有波起词间的深意,又有意存篇外的含蓄。
最后,从文章内容上看:虽然所写皆是生活琐碎之事,但所抒情感真挚动人,感天撼地,不失为一篇优美的散文。
《给亡妇》所以动人,归根结蒂还在作者对他所写的对象,有极为深刻的感受。读朱自清作品不难发现,在朱自清的生活中“唯一的慰藉”,“只有伴侣”(《残信》)。这个“伴侣”在朱自清的心灵有着极重的份量,“相从十余载,耿耿一心存”,朱自清不但写了许多诗悼念亡妇,而且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文章中,几乎篇篇写到亡妇,例如《笑的历史》主要写亡妇,《女儿》写到亡妇,《择偶记》写到亡妇,《冬天》也写到亡妇。在《冬天》里,作者说,“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这可谓朝思暮想,深刻难忘了。在《给亡妇》里,作者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我之有现在的精神,大半是你给我培养的。”这确是“非其秒备赏之,不能道此句”了。是的,只有像朱自清那样亲身承受妻子恩情的人,只有像朱自清那样对生活有兼独特感受对自己妻子有至深感情的人,才能写出像《给亡妇》那样使人回味无穷、闻之动心的至情散文来。
读了朱自清的《给亡妇》,有使我联想起巴金先生的一篇文章--《怀念肖珊》,确实也很感人。尤其让我难忘的是:“相濡以沫”这四个字。巴金在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回答:“就是痛苦到没有水喝的时候,用唾液延续对方的生命。”可见,一个把对方的生命看作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人才懂得怎么一回事。
还有象孙犁先生的《亡人逸事》,也是悼念亡妻的叙事抒情散文,文小而情深。通过四个生活片断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妻子的无限怀念、感激与愧疚、自责之情。在刻画妻子的人物形象时,作者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笔者认为,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时,或者点化肖像,或者描写动作,或者烘托心理,可以细致描写出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自古至今,怀人抒情的文章可谓不少。还有唐元稹为悼亡妻韦丛而作的《离思五首·其四》中的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通过“索物以寄情”的比兴手法,将诗人的思念和忠诚抒发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苏轼因日夜思念亡妻不已,产生幻觉,在梦幻的朦胧与现实的交叠中,隐约感觉到妻子还在自己的身边。“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无论元稹还是苏轼,他们都从自身的情感出发,正面抒发自己对亡者的思念。元稹的悼念半是承诺,半是抒情,浅显易懂却充满深情,意想丰富;苏轼情溢于胸,陷于想象无力自拔,失妻之痛,可见一斑。对亡妻们发自内心的深爱和痛苦炽烈的思念,在他们情真意切的表述中,直导对面的九泉之下,字字有情,句句含意,令人感动。
由此可见,悼亡之文自古就有,但像这样掣动人心的作品却也不多。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王希爵说朱自清是个“至情的人”,凡和他相处的人,“没有不为他的至情所感的”,“正由于他这种至情才产生他的至文”,《给亡妇》就是“至情表现”。王希爵又说,那时每当教师教这篇文章,“总听到学生中间一片欷嘘声,有多少女孩且已暗暗把眼睛揉搓得通红了”
笔者也这么认为,朱自清的《给亡妇》这篇散文更具特色。无论从艺术、结构和内容讲,抒情之文最忌浮泛。显然,在《给亡妇》里,作者在表达自己哀悼之情时,屏弃了雕琢,去掉了藻饰,是这篇散文的风格。古人云:“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哭不哀,强怒者虽威不严”。至诚的感情总是朴素的,自然的,《给亡妇》动人处也在这里。就以作者表述亡妻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那段文字来说,他从亡妻十二年来所经历的种种苦辛说到后来因病生离死别,其中没有用一个形容词,也没有什么特别安排的句式,一切均是平实而朴素的泣诉,但那种深切的悼念,以及由悲哀的思忆而勾起的怨、恨、悔交织着的情绪,又是何等诚挚动人!
【原文】《给亡妇》作者:朱自清
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后若还有知,想来还如此的。告诉你,我夏天回家来着:迈儿长得结实极了,比我高一个头。闰儿父亲说是最乖,可是没有先前胖了。采芷和转子都好。五儿全家夸她长得好看;却在腿上生了湿疮,整天坐在竹床上不能下来,看了怪可怜的。六儿,我怎么说好,你明白,你临终时也和母亲谈过,这孩子是只可以养着玩儿的,他左挨右挨去年春天,到底没有挨过去。这孩子生了几个月,你的肺病就重起来了。我劝你少亲近他,只监督着老妈子照管就行。你总是忍不住,一会儿提,一会儿抱的。可是你病中为他操的那一份儿心也够瞧的。那一个夏天他病的时候多,你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儿睡过。那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瞧着他硬朗点儿你就乐,干枯的笑容在黄蜡般的脸上,我只有暗中叹气而已。从来想不到做母亲的要像你这样。从迈儿起,你总是自己喂乳,一连四个都这样。你起初不知道按钟点儿喂,后来知道了,却又弄不惯;孩子们每夜里几次将你哭醒了,特别是闷热的夏季。我瞧你的觉老没睡足。白天里还得做菜,照料孩子,很少得空儿。你的身子本来坏,四个孩子就累你七八年。到了第五个,你自己实在不成了,又没乳,只好自己喂奶粉,另雇老妈子专管她。但孩子跟老妈子睡,你就没有放过心;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工夫一大就得过去看。十六年初,和你到北京来,将迈儿,转子留在家里;三年多还不能去接他们,可真把你惦记苦了。你并不常提,我却明白。你后来说你的病就是惦记出来的;那个自然也有份儿,不过大半还是养育孩子累的。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结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费在孩子们身上;而你一点不厌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毁灭为止。你对孩子一般儿爱,不问男的女的,大的小的。也不想到什么“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只拚命的爱去。你对于教育老实说有些外行,孩子们只要吃得好玩得好就成了。这也难怪你,你自己便是这样长大的。况且孩子们原都还小,吃和玩本来也要紧的。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病的只剩皮包着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到会一走不返的。我送车的时候,你忍不住哭了,说:“还不知能不能再见?”可怜,你的心我知道,你满想着好好儿带着六个孩子回来见我的。谦,你那时一定这样想,一定的。除了孩子,你心里只有我。不错,那时你父亲还在;可是你母亲死了,他另有个女人,你老早就觉得隔了一层似的。出嫁后第一年你虽还一心一意依恋着他老人家,到第二年上我和孩子可就将你的心占住,你再没有多少工夫惦记他了。你还记得第一年我在北京,你在家里。家里来信说你待不住,常回娘家去。我动气了,马上写信责备你。你教人写了一封覆信,说家里有事,不能不回去。这是你第一次也可以说第末次的抗议,我从此就没给你写信。暑假时带了一肚子主意回去,但见了面,看你一脸笑,也就拉倒了。打这时候起,你渐渐从你父亲的怀里跑到我这儿。你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叫我以后还你;但直到你死,我没有还你。你在我家受了许多气,又因为我家的缘故受你家里的气,你都忍着。这全为的是我,我知道。那回我从家乡一个中学半途辞职出走。家里人讽你也走。哪里走!只得硬着头皮往你家去。那时你家像个冰窖子,你们在窖里足足住了三个月。好容易我才将你们领出来了,一同上外省去。小家庭这样组织起来了。你虽不是什么阔小姐,可也是自小娇生惯养的,做起主妇来,什么都得干一两手;你居然做下去了,而且高高兴兴地做下去了。菜照例满是你做,可是吃的都是我们;你至多夹上两三筷子就算了。你的菜做得不坏,有一位老在行大大地夸奖过你。你洗衣服也不错,夏天我的绸大褂大概总是你亲自动手。你在家老不乐意闲着;坐前几个“月子”,老是四五天就起床,说是躺着家里事没条没理的。其实你起来也还不是没条理;咱们家那么多孩子,哪儿来条理?在浙江住的时候,逃过两回兵难,我都在北平。真亏你领着母亲和一群孩子东藏西躲的;末一回还要走多少里路,翻一道大岭。这两回差不多只靠你一个人。你不但带了母亲和孩子们,还带了我一箱箱的书;你知道我是最爱书的。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辈子还多;谦,你那样身子怎么经得住!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我如何对得起你!你为我的捞什子书也费了不少神;第一回让你父亲的男佣人从家乡捎到上海去。他说了几句闲话,你气得在你父亲面前哭了。第二回是带着逃难,别人都说你傻子。你有你的想头:“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其实你没有晓得,那些书丢了也并不可惜;不过教你怎么晓得,我平常从来没和你谈过这些个!总而言之,你的心是可感谢的。这十二年里你为我吃的苦真不少,可是没有过几天好日子。我们在一起住,算来也还不到五个年头。无论日子怎么坏,无论是离是合,你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连一句怨言也没有。—— 别说怨我,就是怨命也没有过。老实说,我的脾气可不大好,迁怒的事儿有的是。那些时候你往往抽噎着流眼泪,从不回嘴,也不号啕。不过我也只信得过你一个人,有些话我只和你一个人说,因为世界上只你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你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分苦;我之有我现在的精神,大半是你给我培养着的。这些年来我很少生病。但我最不耐烦生病,生了病就呻吟不绝,闹那伺候病的人。你是领教过一回的,那回只一两点钟,可是也够麻烦了。你常生病,却总不开口,挣扎着起来;一来怕搅我,二来怕没人做你那份儿事。我有一个坏脾气,怕听人生病,也是真的。后来你天天发烧,自己还以为南方带来的疟疾,一直瞒着我。明明躺着,听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我渐渐有些奇怪,让大夫一瞧,这可糟了,你的一个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大夫劝你到西山去静养,你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钱;劝你在家里躺着,你也丢不下那份儿家务。越看越不行了,这才送你回去。明知凶多吉少,想不到只一个月工夫你就完了!本来盼望还见得着你,这一来可拉倒了。你也何尝想到这个?父亲告诉我,你回家独住着一所小住宅,还嫌没有客厅,怕我回去不便哪。前年夏天回家,上你坟上去了。你睡在祖父母的下首,想来还不孤单的。只是当年祖父母的坟太小了,你正睡在圹底下。这叫做“抗圹”,在生人看来是不安心的;等着想办法哪。那时圹上圹下密密地长着青草,朝露浸湿了我的布鞋。你刚埋了半年多,只有圹下多出一块土,别的全然看不出新坟的样子。我和隐今夏回去,本想到你的坟上来;因为她病了没来成。我们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养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 —你!谦,好好儿放心安睡吧,你。1932年10月11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