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无逸》赏析——饱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的篇章
(2008-09-07 22:02:16)
标签:
最美丽的观众文化 |
分类: 文学艺术--散文 |
尚书《无逸》赏析
——饱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的篇章
读《尚书》,也许有人会说我是在做“秀”,其实“不仅如此”。因为我是含着深情在为知己所做的这篇文章。
我深有体会,《尚书》中的无逸更值得一读。《无逸》选自《四库全书》尚书·卷十六 ,无逸第十七,这篇文章是周公所作。周公:名姬旦。周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父。
仔细分析一下,《尚书·无逸》是一篇反映西周初年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文诰,它全面分析论证了周兴殷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本文所涉旨在告诫周文王要“敬天保民,明德勤政”,惟如此才能使周王朝的统治长久稳固。《无逸》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与周初其他文诰一起构成了对君臣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无逸》堪称《尚书》中的奇文。《尚书》诘屈聱牙,十分难读难懂,但我读来,颇感《无逸》似乎有点例外,它与众不同,但深究,又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不妨,在这里可,可举出历史上名人对此评点一、二。宋人王柏《书疑》云:“周公之言,未有明白如此篇者,但首语一句,或又奇古,日‘君子所其无逸’。先儒以处所训所。历史上还有一位颇有名气的大家,朱子日‘某则不敢如此解,恐有缺文。’愚则日恐是衍字。”一部艰深的经典中有一篇明白明白易读之文,其首句却又奇古多致歧解。其实,我认为,大凡经书上的歧解司空见惯。虽然如此,不过,对于《无逸》首句的解释,却颇关宏旨。
《无逸》中开头所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周公直截了当在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主题:君子在位,不可贪图安逸享乐。紧接着周公又阐明了道理,他说,君子要先了解种庄稼的艰难,然后处于安逸的位置,才能体会到老百姓的痛苦。下面周公还层层推进,他说:有的父母辛苦于耕种收获,儿子却不知种庄稼的艰难,只知安逸享乐,时间一长,还说:“这些老年人什么也不知道”,意思是说老年人不知道享乐。解释到这里,我想回过头来,再进一步欣赏一下,历史上的一些大家对“全文首句”是怎么说的。“君子所其无逸”,郑玄认为:“君子处位为政,其无自逸豫也”。历代大家对此有许多沿袭,解释为:“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之类。以“无”通“毋”,似源于《史记》,《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无逸》作《毋逸》,通常又认为此篇名取自首句,“无”、“毋”相通的印象自然形成。由此来看,首句便成为当官的历代相传的警示句,明示成王不可逸。如果在尧舜时代,君主可以说不堪其苦,到了周朝,天子之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许天子享受逸乐,似有悖实情。接着,看下文:“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将其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要求王者不要过度(淫)逸乐,而不是说不可有一点逸乐,好比禁止酗酒,并非不让饮酒。
文章中周公还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现在享乐一下,不能象商纣那样迷乱于酒。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