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英国“理性思想”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
英国是怎样一个国家?事实上,大家都知道的:英国是现代化的领路人,开创了全世界的现代化之路。而英国的“理性思想”又是英国推动现代化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使对世界事务不甚了解的人,也会有一种模糊的印象,即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
英国非常热爱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他们能够在逐步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又能够直接促使其“理性思想”的产生以及发挥作用。例如,在英国参观访问,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英国文化界弥漫着的浓郁的莎士比亚氛围,莎士比亚已经像养料一样融入了英国文化的血脉,不仅成为英国人的骄傲,也成为了英国文化的象征。英国对莎士比亚的尊崇首先体现在从未间断地上演莎氏的经典剧作。反过来,也许有人会问,英国对莎士比亚这个剧的演出,为什么会经久不衰,笔者认为,他们正是运用“理性思想”的缘故,才使得对经典剧作达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当然,我们还不得不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一想,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自身也是英国文坛的巨星,在世界文化史上地位崇高,影响巨大,是公认的欧洲三大诗人(莎士比亚、歌德和但丁)之一,他的戏剧生动地描绘了欧洲17世纪的社会生活、思想政治和民族风情,受到世界各国各时代人民的普遍喜爱,是全世界出版最多,流行最广,演出也最多的戏剧。同时,莎士比亚也是被各国专家学者研究得最多的戏剧家,这使得“莎学”成为了世界上一门广有影响的“显学”。
再回到英国的“理性思想”来分析,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对于一个率先举起现代化大旗、并长时间雄踞于科学之巅的民族,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思维方式,那时不可想象的。事实证明:我们的民族,要争脱传统社会的束缚,仅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变革是不够的,它同样需要在思维方式方面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自己面对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最终在对自己的物质生存条件进行改造的同时,完成对人自身的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显然,现代思维方式是现代人的灵魂。
又是英国人,成为第一个构筑起现代思维方式框架的民族。这个民族,似乎在每一个领域都要创立起自己辉煌的业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英国人的政治活动、出版自由、海上霸权以及规模宏大的工业,几乎在每一个人身上多充分发展了民族特性所固有的毅力,果敢的求实精神,还有冷静无比的理智,这样一来,大陆上的各个民族在这方面也远远地落在英国人后面了”。恩格斯还指出:“……能够与英国文学媲美的恐怕只有古希腊文学和德国文学了;在哲学方面,英国至少能举出两位巨匠——培根和洛克,而在经验科学方面享有盛名的则不计其数。如果有人问,贡献最多的是哪一个民族,那谁也不会否认是英国”。
英国人的现代思维方式是在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中形成的,笔者认为,那是一种对经验极为尊崇的理性思维方式。更可贵的是,英国人的理性思想有别于宗教的盲从与迷信,也有别于德国人那种过于抽象的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对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观察与分析,是英国人据以行事的依据,也是这个民族自己极为珍视、几乎带有一种宗教似的虔诚心情来看待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同样是英国人经过若干世纪的辛勤努力而逐渐积累起来的。
不仅如此,笔者还进一步认为,为什么到了20世纪以后,这个曾以“日不落帝国”自夸的盛极一时的英国,却进入了一个不景气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战以后,英国的衰落更加明显。
英国面临着两方面的危机,一方面,英帝国原有的殖民地纷纷脱离英国而独立,“日不落帝国”的地盘越来越小;政治危机之后,随即引发另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经济危机。英国人曾一度悲观,英国的衰落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上的停停走走,患了西方学者所说的“英国病”。
这种悲观的前景不能不使英国的有识之士从各方面寻求此衰落的原因。他们又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各方面分析,指出了三大病因:一是,英国在管理方面缺乏职业精神,英国大中学生的佼佼者不太愿意进入工业界,却更愿意在伦敦商业银行或政府机关中任职;二是,英国的工会的力量过于强大,工会曾在英国的发展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现在已经出现问题;三是,“福利病”。近年来,这种衰落的趋势有所好转,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不过,无论怎样说,近几百年的历史表明:英国的实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值得借鉴。
同样,中国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唤醒了“民族情、人性美”,灾后的重建家园,我们更需要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来面对。
今天,重温英国的“理性思考”,笔者认为,他还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哲学道理。即:理性的对象是事物和世界的本质,它努力追求的目标便是把握这个最深刻的内在性。这种把握将是无限、不可穷尽的,因而理性的进程也是无穷的。本质只有通过无限的理性思维才能被把握。
而把握了的本质在头脑中具有一个专门的形式,这就是“思想”。思想是本质,是本质的精神形式;思想是被理性把握了的事物和世界的本质。因此,思想同样是无限的;思想作为本质的精神形式永远只能与本质相似,而不能完全相合;但思想在理性运动下却可以无限地靠近本质。思想作为要与本质相合的本质之精神形式,只能是永恒的运动,因而思想只能是永恒的思想运动。只有在永恒的思想运动中,思想才能与本质相合,……这与数学中极限和微积分的思想:“通过无限的运动,两个无限接近的东西便被设想为重合”完全一致。思维在思想运动中达到了它的最高形式,达到了对本质的把握(永恒的思想运动便是对本质的把握)。因此在这里达到了最高的认识。思想是认识的最高形式,同时也是认识的本质形式,只有达到思想才达到真正的认识。因为认识便是对本质的把握,而思想通过它的无限运动把握了本质。因此,任何真正的认识必须要达到思想形式的程度,因为这无异于说,对事物的认识要达到对其本质的把握,对世界的认识要达到对其绝对本质的把握一样。……在这里,哲学有其重大意义,因为哲学便是达到思想程度的认识和科学;哲学的这种地位是任何其它科学都无可替代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