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间位性室性早搏

(2009-02-18 22:19:00)
标签:

杂谈

明天有台手术59岁病人心电图提示 频发间位性室性早搏。本人知道室性早搏,但不知间位性室性早搏的特点和机理。于是到网上搜索。

室性早搏:提前出现畸形QRS波,时限一般≥0.12秒,QRS波前后无相关的P波,代偿间歇为完全性。如早搏夹在2个窦性搏动之间称间位性早搏;同一导联上出现2种或2种以上形态的早搏,而配对间期固定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配对间期不等者称多源性室性早搏。

常用治疗方法:如频发者可以给予利多卡因50~100mg静注,然后1000mg加入糖水500ml,每分钟15滴维持。

 

 

室性早搏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一. 功能性与病理性室性早搏的鉴别

    室性早搏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于正常人。

  (一) 室性早搏的ECG形态

  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的异位节律点,心室除极过程及继发性复极异常而导致QRS波群畸形,同时伴有ST-T移位(与QRS波方向相反)。

  室性早搏合并心肌疾患,除心肌除极异常外,同时伴有心室肌原发性复极异常,其QRS波可有进一步变化,称为病理性室性早搏。

 

(二)室性早搏异位节律点起源部位

      室性早搏QRS形态类似RBBB者,来源左心室,

      室性早搏QRS形态类似LBBB者,来源右心室, 

      兼有上述2种图形,室性早搏来自左右心室, 

      越接近正常QRS波形者,其起源越接近His束根部。

文献报道:

有室性早搏,无器质性心脏病,右心室早搏发生率可达60%~96%,左心室早搏4%~33%;有室性早搏,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室早搏发生率可达73%~83%,右心室早搏18%~27%;

非器质性心脏病者,多灶性室性早搏发生率极低。

(三)室性早搏后第一个窦性激动的ST-T变化

室性早搏后第一个窦性激动P波和QRS波形正常,但ST-T段可发生改变(ST下移,T波倒置),Hurist把室性早搏后窦性激动T波U波变化称之“内来”的运动试验,反映了心脏原来的基本”洌赡艽ゼ湫髟黾有募」壬煺牛枷低呈芮@愿醇⑸谋洌

(四)室性早搏频率,单源性和多源性 

一般而论:正常人室性早搏,偶发、单源性(来源于一个异位节律点),但严重室性早搏也可见于正常人,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室性早搏分级

分级        特征   

         无室性早搏 

1A          偶发室性早搏,单形≤30/h,<1次/min 

1B          偶发室性早搏,单形≤30/h,偶尔>1次/min

         频发室性早搏,单形>30/h

         多形或多源性室性早搏

4A          连发,连续2次或成对的室性早搏

4B          连发,连续3次而成短阵室性早搏 

         RonT

级数越高,临床意义越大,预后越差

其他:1. 并行型室性早搏,多为器质性, 

      2. 间位性室性早搏,通常发生于心率缓慢的正常人,无重要临床意义,

        (其后的窦性搏动伴差传,易误为多源性或成对连发室性早搏)

      3. 联律性室性早搏,以往认为病理性,近年发现二联室性早搏健康人中并不少见,临床意义取决于起源部位以及是否有其他的ECG异常。

    (五)室性早搏的偶联间期

RonT现象:即室性早搏R波发生于前一窦性心动周期T波尖峰上(易损期上舒张早期室性早搏),极易发生室颤。

   恶性室性早搏:指易发生室速、室颤的室性早搏。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提前指数≤1.0的室性早搏易诱发室速、室颤,<0.80时有77%发生室速。

    提前指数=R-R'间期(室性早搏的偶联间期)/Q-T间期(正常心率时的Q-T间期)

  2.R-R'间期<0.43sec

   动物实验:R-R'间期<0.43sec的室性早搏,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欠佳,易诱发室速、室颤。

  3. R与T重叠(RonT)及R与P重叠(RonP)的室性早搏(舒张晚期室性早搏),较易发生室速、室颤,尤Q-T间期延长时并发的室性早搏更是如此。

  RonP——可能由于心房收缩的机械作用,对心室造成牵拉,与室速形成有关。发病年龄相对较轻,临床症状多不严重,多无器质性心脏病,发生阿斯综合症机会少。

  RonT——发病年龄较大,大都伴严重冠心病,室速合并阿斯综合症达87%。

  (六)室性早搏同时有ECG其他改变

即伴有基本ECG异常,如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肌肥厚、束支传导阻滞及其他严重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可能性大。

  (七)室性早搏伴有的临床症状

      正常人室性早搏:缺氧,呼吸道或泌尿道的反射,电解质紊乱,精神刺激,情绪波动,变换体位,烟酒,咖啡。

      运动后室早消失:功能性(运动致心率增加,心肌复极不均匀性减少,多见40岁以下)。

      运动诱发室早:病理性,多见于中老年人。

      运动后室早增多或复杂化:多见于冠心病,多来自左心室,均见于40岁以上者。    二.室早对心肌梗死的重要意义

    起源于任何一侧的室早,均不应出现初始Q波,如室早出现Q波(qR、qRsR'、qRs、QRs、QR),不论其大小,均应考虑为心肌梗死。尤在下传的窦性搏动中伴有BBB或WPW时,只有室早可反映发生心肌梗死。

    诊断心肌梗死室早:

    1.  室性早搏波必须是正向QRS波为主的导联;

    2.  室性早搏所在导联必须是面对心外膜面的,反之不能用avR、V1导联;

    3.  ST-T变化:ST上抬,弓背向上,T波尖而双肢对称,

    冠心病和心肌病的室性早搏外形相似,但冠心病QRS波、ST-T波改变恒定,心肌病易变。

    三.室性早搏治疗:

    原则:先治原发病,辅以抗心律失常药,紧急可静脉给药。

  (一)功能性室早:安定治疗主要目的在于减轻症状,而不是早搏的完全控制。无症状且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无需治疗。

  (二)必须治疗的室早

    1.>10次/分,不管是否伴有心脏病,均应被控制。

2.多源性室早,>2次/分。

    3.室性早搏二联律或出现短阵室速。

    4.室性早搏中断正常传导搏动的T波(或RonT)

  (三)抗心律失常药选择:

    微电极研究单个心肌细胞膜电位,除极复极过程中,药物通过Na+、K+、Ca2+转运快慢通道开放Na+-K+-ATP酶机制

    治疗室性早搏。

    1.利多卡因、冲击量(饱和量)要求尽短时间内达到足够血浓度

    2.普鲁卡因酰胺 100~200mg +5%Glucose  iv drop

    3.苯妥英钠:100mg  iv,5min后重复,直至总量300~700mg

            口服:0.1  qid~tid

    4.室性早搏伴心衰:地高辛

    5.WPW伴室性早搏:胺碘酮、心律平、普鲁卡因酰胺

    6.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阿替洛尔、索他洛尔

    7.美西律

    8.室性早搏伴窦缓:阿托品或与苯妥英钠、美西律、普鲁卡因酰胺之一合用。

    9.病灶性早搏(咽心综合征、扁心综合征):抗感染治疗

  10.左室假腱索并室性早搏:提高窦性心律

  (四)联合用药,增加疗效。减少用量,降低副作用,缩短疗程

    1.美西律与奎尼丁、双异丙吡胺、普鲁卡因酰胺或倍他乐克联合应用。

    2.普鲁卡因酰胺与苯妥英钠或奎尼丁合用

3.利多卡因无效可换用美西律或心律平静推。

4.胺碘酮加用美西律或心律平。

    5.安搏律定加用美西律或心律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