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堂漫言〗之十九
【嵌名挽联浅说】
尚墨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中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嵌名联,是文人喜欢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在这一嵌名联中的挽联,有人提出挽联嵌名不宜,主要意思是说指对逝者不够尊重,又不显严肃,古代以此为之不多。我以为此观点值得商榷,说联中出现逝者名字,显得不够尊重,实为愚腐、偏面理解。中国传统对联中,作嵌名挽联的确数量不多,而嵌入字号的确不算少,在此笔者手头无资料举证,但以平时阅读过嵌名挽联也有印象,如曾国藩、康有为都曾撰过嵌名挽联,当然数量的确不多,但不能以此断定是由于讳于逝者名而存在的现象。的确中国文化中是有直呼对方其名,而显得不妥不够礼数之说,而以对方字或号称之,然而,现今社会有几人有字和号呢,况且又有几人将字号而日常而用呢?现代社会交流中,在庄重场合,均以称其对方名视为尊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既要传承又要扬弃,正如现在社会中人们只有名,已无字和号之赋身了。文化也是一个不断随社会发展的过程,不能死守拘执,而不问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文化理解和需求而视而不见。
笔者以为挽联嵌名不是不宜而是难为,我们当然不提倡牵强附会、生造词组的嵌名联,尤为嵌名挽联,一副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其实与嵌不嵌名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我以为嵌名挽联嵌的好,嵌的妙,语言精炼而又贴切,能概括表达出对死者一生的功勋德业、学问建树,处世为人思,甚或藉贯、经历、生前职务等等方面,提炼而艺术表现之,没有较高的文字表达和对对联规则的稔熟能力,很难做到贴切而又庄重。文学创作以自然情感生发为原则,内容永远大于形式,所以挽联嵌名,不是不宜,是一种创作者的创作素养,喜好而形成的,我们没必要划地为牢,好与不好,只看内容,好的嵌名联,尤为挽联嵌名专为某人,增加了其艺术创作难度,但又更为贴切,我以为是对死者的亲和、尊重和情感的表现。
诚然,对于逝者的亲人,尤为晚辈若为逝者撰联以不嵌名为妥,而平辈及同事、朋友则不受其制约。小文之观点亦未必正确,提出来与有意此者讨论。文化是变动的河流,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原则,也有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贵在以广阔的视野,发展的思维,既要传承文化的精髓,又要同社会发展,人民大众接受为基本前提。
2017.12.23于东去的高铁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