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下体育健康行为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已发表)

分类: 发表论文 |


深度学习下体育健康行为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
文/吴爱军
摘
关键词:深度学习;体育健康行为;整合联系;深度思辨;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
健康行为素养是体育学科三大核心素养之一。体育教学作为落实核心素养最主要的载体,一直以来教学中运动能力与体育品德的培养是最主要关注的两个点,而健康行为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有所缺失,或者说被一线教师有所忽视。如何将以往表层的健康行为教学渗透转变为深刻、细腻的深度教学,真正让体育学科教学为学生的健康行为素养培育“落地生根”,是当务之急和重点所在。
一、深度学习的特征与内涵
“深度学习”的概念相对于“肤浅学习”提出的。美国学者马顿(Marton)和塞利约(Sslo)认为,浅层学习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是一种低级认知技能的获得,涉及低阶思维活动。而深度学习是高端的,深入的习得,是一种高认知的行为,涉及的是高阶思维活动[]。深度学习相对于体育学科教学,主要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深度解读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真实参与其中。知识技能传授与学习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开展实施的“阿基米德点”,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核心,在一切围绕教学开展的活动中,学习者无法回避对知识技能的再思考与审视。而深度学习的特性表明,其主要是对知识技能、以及其本身概念的真正理解,是深层次全面理解的活动过程。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真实的全身心的参与,体验深度学习下带来收获。第二:深入学科思维方法,培养学习体育品质。思维能力培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思维能力的提升其是通过不断的参与学习思考、不断训练、螺旋上升,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优秀品质,深度学习的出现恰恰要求学生掌握必须的思维方法,达到一定的思维水平,才能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第三:多维度深入学习,构建体育知识体系。深度学习过程中,当学生达到一定的思维水平,可以使所学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点之间有一定的连续性、逻辑性、扩展性,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体系,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并进行灵活的运用于学习与生活中,为终身体育的养成夯实基础。
二、体育健康行为素养与深度学习联系
健康行为素养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根据对健康行为素养领域内容分析,其领域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碎、面较广(如表1所示),不仅仅是体育理论课中健康知识的传授,更有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与渗透。其对于当前一线体育教师来说,相对较为困难的,且很难找到一定立足点开展实施教学。深度学习的理论提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重视:实现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帮助学生通过深度加工把握知识与技能的本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等,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与学习就是要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有目标与计划实施下,秉行体育学科技能教学的主线,通过让学生深度参与其中,以期提升学生在健康行为领域的知识技能获得。就当前体育学科教学现状,浅层次的学科教学,很难使得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得到培育,而深度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是教师深度的教和学生深度的学组成双边活动,两者有机的结合,协同发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健康行为素养。
|
主要内容 |
锻炼方法与管理 |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 |
情绪管理与表达 |
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 |
生活方式与能力 |
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 |
三、深度学习下健康行为素养培育策略
1.整合联系,建构体育健康知识体系
而深度学习下的健康行为素养培育,这就要求教师整合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建构体育健康知识体系。2017版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必修必学内容”里“健康教育”中笼统的罗列了九大块教学内容,并附有相关的教学说明。但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将“健康行为素养”领域内容与课程标准中要求有机的进行整合,形成一定的课程教学体系,将单元计划、课时计划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唯有知识成为体系,才为学生的深度学习,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三大领域,五个单元进行整体构建健康知识体系(图1所示),并有效地开展教学。
图1
此外在单元教学中,各课时计划层次性与梯度关联性也是重要考虑的方面,需要整体考虑制定单元计划内的课时教学进度安排,让学生能有整体的每一个健康行为单元学习框架的知识架构,这为学生后续的深度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纵向联系,融会贯通,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以《单元一: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与增加健康的原理与方法》课时计划安排为例
|
内容 |
第1课 |
1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含义2.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3.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
第2课 |
1.掌握与健康相关的饮食和营养知识;2.了解常见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膳食的构成3.保持平衡的膳食,懂得不同强度学习和运动对营养的不同需求。 |
第3课 |
认识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的危害,远离不良嗜好。(如不吸烟、不过量饮酒、抵制毒品) |
第4课 |
认识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偏食、不吃早餐等)对青少年健康的危害 |
第5课 |
1.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2.学会选择在适当的时间中进行体育锻炼 |
表2《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与增加健康的原理与方法》单元计划下的课时安排
体育健康知识体系的构成成为当下培育学生“健康行为素养”重要知识点体系,但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很多的知识点是渗透于体育学科实践教学中的。教师在室内理论教学中可以将实践课中呈现的典型性案例带进课堂,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比如在“单元五:《掌握并运用安全运动与安全避险的知识和方法》”学习时,教师可以将体操类、投掷类等教学中极易发生运动伤害案例作为室内理论教学中问题提出,积极将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针对知识点深度学习。而在教授体操类、投掷类等实践课时,教师在制定课时目标时,也有意识的将安全运动作为达成目标之一,在教学中给予潜移默化的传授与影响,使得室内健康知识学习与实践课中此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有机结合。
深度学习强调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在制定与整合各知识点的联系,建构体育健康知识体系时,教师在课时计划制定中(课时教案),学会将知识点向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联系,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置相关的问题与情境,给予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分析、综合、比较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整合联系知识点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健康行为素养知识的整体性架构,由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2.深度思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延伸
深度学习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特征的学习活动过程。在体育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中,需要改变以往的简单的灌输性、介绍性的知识传授,摒弃教学中问题提出过于肤浅、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挑战等状况。教师积极以高质量的问题,丰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驱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之中,能灵活的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进行健康行为知识的学习,锤炼深刻性、广阔性与批判等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更为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提供帮助。
以单元一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认识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的危害,远离不良嗜好。(如不吸烟、不过量饮酒、抵制毒品)》为例,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课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不同关注的问题或者主题,指导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网络资料收集与整理、进行采访调查,然后撰写微型研究报告。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共同对于此方面问题与知识点进行归纳,并能通实际案例进行佐证,追溯问题出现的根源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教学实施中,教师也可要求每个小组呈现1-2个问题供其他小组进行深入思考,而且每个小组所呈现与关注点无需雷同,如第1小组是吸烟的危害,第2小组是过度饮酒的危害,第3小组是毒品的危害等等。
深度学习重要特征是元认知策略应用的反思性学习。在学习中需要学习者通过自身的思维方式、学习认知的过程,以及习得后的结果性评价等进行深刻反思,能及时针对自我情况进行调整、理解、运用,并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延伸。因此,唯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深度思辨,积极进行有效的反思所学,才能真正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如在单元一第5课时《1.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2.学会选择在适当的时间中进行体育锻炼》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作息时间安排,进行深入破析,学习者在此方面习惯养成的优与劣,积极引导学生怎样的生活作息最为科学,并能通过身边的案例做到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使得健康行为的养成不仅仅是学习者本身所需,更是家人与身边的同学、朋友所需。此外,在此部分的两个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人的有规律作息时间与适合运动时间,带领学生深度思辨。通过两者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尝试制定适合于自己,提高自己身体素质的“运动处方”,也可延伸到给予身边的同伴与家人制定“运动处方”,而这两点内容简单的结合只是整个健康行为素养培育的内容缩影,在整个健康行为素养培育的知识体系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度思辨,前后联系,自主建构知识,将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3.创设情境,关注健康行为知识体验
美国的 Leigh Chiarelott 在其《情境中的课程》中提出:情境化教与学的特征是将学习内容跟学习者的经验联系起来,促使学生积极学习,能够使学生有机会自主学习,鼓励从个人经验和集体经验中建构个人化的意义,在真实情境中评价学习结果,并允许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去解释多元的意义。[]深度学习,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与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中的引路者,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提供有挑战、有意义的问题,设置有价值的主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全身的参与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知识,促进发展。在2017版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注重知识传授中将知识点置于复杂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深度学习下的健康行为素养培育,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整体的认知。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能有亲身的体验,在情境中深度厘清知识点的联系,在合作探究中深度进行交流与合作,最大化促进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素养的养成。
如进行《单元三:提高增进心理健康的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堂教学时,教师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情境中。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呈现如何建立与他人协作的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主题,让学生置身于案例的情境中,进行探究与思辨。而在实践课教学中,对于这一类的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可以通过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呈现良好的氛围进行及时的点评。如篮球技能教学两人或多人的传切配合中,设置真实的“实战”情境,给予学生体验,带着问题思考,在合作中探究,培养学习者勇于接纳他人,善于协作,增进心理健康的意识,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在创设情境时,力求做到“精”、“真”、“新”的特点。“精”主要是情境创设要具有典型性,能直接切合知识要点的传授,能给予最为直观的体验与感受,情境创设不在多,或者繁杂,而在于精而明确;“真”主要是情境创设符合实践的需要,认识来自于实践,任何知识的传授都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这就要求在情境创设时以实际生活基础的情境案例,符合体育学科实践性的特点,所有选择的情境材料来自社会生活、学生实际,具有真实性,只有真实可信,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学习;“新”是指任何情境的创设都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在核心素养大环境下有些情境的已经不能够符合当下教育教学实际,缺乏实效性,过时的情境很难调动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得深度学习成为空中楼阁。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学习,选择情境材料时紧紧关注实际发展的形势、关注社会生活,同时也需要符合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储备情况,创新性的选择情境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走向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使体育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从零散走向整合,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浅层的学习走向深度的探究习得。通过深度学习,不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素养养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
参考文献:
[1]
[2]
[3]
本文系2018年常州市“十三五”规划办立项课题“初中生健康行为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