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打爆一号木
打爆一号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79
  • 关注人气: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充满勇气的神奇一杆

(2008-06-02 00:38:45)
标签:

体育

    在过去的一周当中,无论是在高尔夫频道,还是CNBC Sports,亦或是ESPN sports,都会反复播放美巡赛皇冠假日邀请赛上米克尔森在决胜轮的最后一洞那神奇的一杆,我相信它一定将会成为美巡赛历史上经典的救球夺冠场面之一,虽然和在那些PGA上无数富有戏剧性的夺冠场面一样令人记忆深刻,然而我更欣赏在这神奇一杆背后蕴藏的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正因为这样,它的过程才会值得让我们去细细品味。
   此刻,站在殖民地球场的第18洞发球台的米克尔森和同组的罗德-帕姆林此时打平,进入这最后一洞-决胜轮的决胜洞,而场外练习场上,蒂姆-克拉克正在练习铁杆,等待着两人保par后加洞赛的到来。在这个433码的四杆洞,米克尔森的的率先开球进入了左侧的树林,而帕姆林的311的码开球稳稳的落在球道上,留下一个120码左右的绝佳进攻果岭位置。第二杆,米克尔森先打,进入树林后发现他的Callaway球静静的躺在一片高高树林的后面,直接从树林上面越过-需要非常高的角度,而142码的距离对于挖起杆来说是不可能的,从CNBC sports报道的电视画面上看,直攻果岭需要打出一个难度很高的Hook,对于左手怪来说是一个slice,而这个slice的难度在于他必须一开始就右转,绕过大树后再变成直线飞向旗杆,从理论上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太可能完成的挥杆。这时候的老米已经没有选择了,仔细走过树林看过果岭和旗杆的位置后,他开始准备这个盲打,几乎没有太多的考虑,球飞了出去,从电视转播的画面看,球虽然还是蹭了一点树叶,但是仍然是几乎按照电视转播画出的路线直飞果岭,然而球并没有直接飞向旗杆,而是冲着旗杆后面的沙坑方向,幸运之神此刻似乎更愿意眷顾这个充满冒险精神的左手怪,球正好撞在果岭的隆起的沙坑背部上滚了下来,而且是向旗杆方向滚去,缓缓在停在洞口的9英尺处,击球完毕后的老米并不知道这冒险一杆的效果,也赶紧跑出树林,正好见证了这神奇而又幸运的一杆。电视画面上反复说这样一句简单的英文:Can you believe? Can you believe?  这时候同样在球道上也目睹了这杆的帕姆林,却将一个120码的P杆打到了距离旗杆将近15码的地方。这个时候练习场上的蒂姆-克拉克,已经不用去果岭边看最后的一推了,他只需要从人群的欢呼声就可以判断他是否可以还有挥杆的机会。接下来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这次轮到帕姆林先推了,面对这个压力巨大的小鸟推杆,他还是失利了,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老米的失误上,而老米果断推入小鸟后,比赛终于宣告胜利者的诞生。
   回顾这个跌宕起伏的第18洞,如果老米开球上球道,第二杆攻上果岭抓下小鸟,同样的夺冠成绩,却会因为失去一个经典而缺少一个让你荡气回肠的记忆。然而,正如老虎伍兹在火石球场黑暗中的神奇一击和奥古斯塔16洞的精妙切杆一样,PGA上那些历久弥新的场面更多的却是象这样从困境中实现完美的逆转。
   同样在这一洞,如果他选择保守战术先救球出树林,期待着和对手一起保Par而进入延长赛呢,就等于要把一部分赌注压在对手身上,米克尔森,这个天生的左手怪杰冒险家,虽然有过两年前美国公开赛上最后一洞的连续冒险失败而痛失冠军的惨痛历史,印象中那个时候的翼脚球场的第18洞需要他冒险的也是一个大右曲球,而此时仍然不会选择退缩。我欣赏这种与生俱来的那种拒绝平庸的勇气和自信,虽然果敢的背后等待他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然而人生有的时候需要通过这种承担大起大落结局的勇气和过程来让自己百炼成钢。失败的时候要去有勇气去承受,而成功的结局却会让自己在饱尝欢乐的同时永远记住那种超越自我的感觉。

   米克尔森,没有另一个左手怪的布巴沃森的接近400码的大力开球;没有老虎伍兹的低弹道迫击炮长铁功夫,也没有厄尼埃尔斯近似教科书的稳定挥杆,然而他敢于在复杂的果岭上拿出切杆去逼近球洞;敢于在佘山的第18洞延长赛上在连续下水的地方再次操起3号木直攻果岭;敢于在锯齿草球场中选择从树林中唯一的缝隙中穿越直上果岭。这就是米克尔森。如果说老虎伍兹是天才,我更愿意将米克尔森比作人杰,天才创造的奇迹确实是无以伦比的,就像绿茵场上的马拉多纳和篮球场上的乔丹,而人杰的创造的奇迹却昭示着普通人身上的勇气和力量,是那种长期坚忍后的厚积薄发,或许米克尔森目前拥有的3个大满贯和34个美巡赛冠军,永远也追赶不上老虎的步伐,然而我更愿意看到那个洋溢着满脸微笑的左手怪杰能在PGA道路的上带来更多的神来一笔。
  老米,美国公开赛,一路走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