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山山水水都让我依恋!
图、文:睿妈咪
在安武林老师收录的100个妈妈推荐的睡前故事里,写过关于乡下的老鼠和城里老鼠的读后感。最后,都因为各自不适应彼此的生活,而回归原位。这里并没有鄙视乡下的意思,我自己从小也是在农村里长大,实实在在农民的后代。
清明节前夕告假回家乡,出人意料的是睿居然担心她请假时幼儿园上了新课程而她不懂该怎么办?想来是MISS把平时请假的坏处都讲了许多,所以才能对请假如此介意吧。返回正常上幼儿园一周,除了头二天回来说学了新的字宝宝不懂,让我教她以外,似乎没有其它学习上的困扰。只是才上了二天课,又闹肠胃炎,又担搁了几天学业,这周看来也比较轻松,没有因为请假这十几天而有负担。
往返家乡的行程都比较顺利,而且天气也非常给力。远离广东的阴雨绵绵,家乡天天风和日丽,阳光灿烂,空气清新,直至清明节那天,白天扫墓完毕后,晚上才下起了雨。
二年前带睿回过一次家乡,那时睿三岁多。当时是为了参加外甥和侄子的生日宴。虽然时隔二年末见,但因为平时有打电话联系,彼此间很快熟稔起来。一早六点多到达阔别二年的家乡,快四岁的外甥立即拉着睿的手去了他家找姐姐。就在我转眼找睿时,才发现不见了人影,立即惊慌起来。在外面习惯了让孩子在视线内,一时既忘了这是在环境单纯的乡下。睿短暂而幸福的乡下生活拉开帷幕,还有睿爸这个大孩子王带着孩子们采花摘草的行走在乡间的田野上。
在乡下生活没有在城里生活那么多的担心的顾虑,都是乡邻街坊的,谁家的孩子都清楚。所以乡下的孩子都放养着,除了回家吃饭、睡觉,一天到晚的都在外面疯玩,就算一时找不到,也无需着急报警找孩子。
也许正因为放养的缘故,乡下的孩子都皮实、坚强。多数父母都外出务工,跟着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的居多,爷爷、奶奶有空不是忙田里就是忙地里,还有家务,都粗养着。带着五岁半的睿、快四岁的外甥和快三岁的侄子去后山采花,快三岁的侄子永远跑在睿的前面,面对崎岖的山道,还有独木板,侄子就如同走在平路上一样顺畅。睿就无法做到,只见她非常小心翼翼的走着,时不时被伸长出路边的野树枝呀,藤蔓所牵绊,要理清了才能顺利走出来,有时还需要弟弟们的援助。要说,这算是城里的孩子娇气吗?不是为睿开脱,我觉得不是娇气,而是因为她平时很少走山路,才显得笨拙而缺乏安全感。侄子由外婆带着,忙地里田里的活计时都带在身边,田地、地里基本都成了他的玩乐场,完全是因为成长的环境而决定的。
快三岁的侄子与我们一起行走,连走带跑,摔跤了,立即自己爬起来,不哭不闹继续前行,粗养的孩子就是如这般皮实,看着既让人欣慰又心疼,把我这个姑姑当妈妈喊,这是有多想念自己的妈妈呀,立即触到我做母亲的神经
。
睿从小在外面长大,我们虽没有说非常精细的养着,可相比外甥和侄子的成长环境,那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在乡下的睿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平时在图片上才能见到的猪呀、狗呀,牛的,这下实实在在就在自己眼前了,你说能不兴奋到尖叫,能不追着猪呀、羊呀,鸡的跑?还能和小猪对上话,问它们要吃什么,喝不喝水,然后就鼓动年龄和她差不多的外甥去给猪找吃的。拿着棍子,不是追鸡就是赶猪,也能分清水牛和黄牛了。如此这般,天天和外甥顶着太阳(回来后晒黑一层皮
)在外面一起玩得异常兴奋、快活,每晚八点半准时酣然入梦。对了,外甥是要上幼儿园的,可是基本上每天下午睿都自己跑去幼儿园把外甥接回来玩了,好在幼儿园离得不远,也有一里路的样子,睿居然也够胆量自己去接比自己小一岁多的表弟
。
乡下的孩子多半跟着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长大,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无原则性的的宠着、惯着。稍没顺着意,就地打滚,骂人,直到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肯罢休。拿钱买玩具和零食的大方劲儿真是不禁让我侧目相看。不断满足孩子各类有理或无理的要求,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弥补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的欠疚。就拿外甥来说,我在家乡不到十天的日子里,就二次听姐姐说私自打开钱包拿走一块二块的自己去买零食吃,批评时痛哭流涕承认错误,只是没有意识改正错误。
拿零花钱这点来说,睿虽然比外甥大一岁多,对钱还没有太重的概念,更不会私自拿我们的钱去乱买东西或零食。就我们平时把一块二块这样买菜时剩下的零钱放在抽屉里,她也从来不随便动用。给钱她去买小物品,找回多少给我们多少,从来没想着再额外给自己买点小零食或是别的,这点挺让我们欣慰。当然,只要平日里满足孩子们的一些正常需求,相信,也不会把钱看得如此重要,甚至不惜冒着被打或是被骂的危险私自去拿钱。
说来,不管是乡下的孩子还是城里的孩子,都有好孩子的本质,都如同一张张白纸,孩子成长的如何,全有赖于家长们一笔一画,潜移默化,虽然成长的环境和际遇不同,但谁就能断定城里的孩子就一定就比乡下的孩子强,乡下的孩子一定不如城里的孩子呢?
笑得灿烂的姐弟仨
侄子不肯上镜,姐姐和哥哥拉着也得上
睿自己拍的“母鸡带小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