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运用得好,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但如果一味依赖奖励,却也未必能事事如意。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下午听话就带你去吃麦当劳”、“要是拿了小红花,就给你买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胡乱表扬的危害大家都已有所耳闻,但是从“德西”效应的角度看,又会有不一样的解释:
一、缺少内在吸引力,孩子兴趣保持不持久
“德西效应”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培养个人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兴趣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仅靠物质的刺激远远不够。虽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由物质刺激所激发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淡薄的,也是短暂的。这也是物质奖励只能让孩子“安分”一小会儿的原因。
二、转移注意力,造成孩子思想不集中
当父母用物质奖励的时候,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物质的奖品更感兴趣。为了得到奖品,就迫不及待地去争取,容易养成”当前一套,背后一套”的不良习惯。而且在拿到奖品之后,由于自控能力差,常常会忘记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去专心研究奖品。
三、带欺骗色彩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很失望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声情并茂的渲染气氛说宝宝要是有好的表现将有礼物送给他。但是到最后不是成了空头支票就是和描述的大相径庭,对孩子来说肯定是大失所望的。第一次受了这种欺骗之后,孩子对以后的激励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引起对家长的不信任。
四、学生会过于注重物质所得,影响人生观的确立
如果频繁使用物质奖励会导致孩子把学习看成是带有物质所得的一种活动,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向,把获奖看成是学习的目标。久之,学生会过于看重物质的获取。学习、做事都带上了物质索取的色彩,成为有偿活动而不是自发行为。最终会影响其正确人生观的确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孩子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他们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要力求使孩子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得到了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兴趣来源。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所以,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罗盘,为人父母者要以自己的人生阅历,指引着孩子们前进的方向。父母的家庭教育不当,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让我们来看看,影响孩子一生的有哪十二种禁忌呢?
一、忌放任
对孩子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
二、忌无控制力
要训练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三、忌袒护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父母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四、忌娇惯溺爱
对孩子含在口中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五、忌依赖
父母要让孩子经受一定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练。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
六、忌忧郁沉默
父母要培养儿童乐观幽默的性格,切忌郁郁寡欢。
七、忌苛求
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孩子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八、忌讽刺
父母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九、忌注意力不集中
父母要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宜的游戏和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专心地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训练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
十、忌哄骗
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十一、忌打骂体罚
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产生感情对立。
十二、忌缺乏适应能力
父母要训练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