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父母的常见错误,你有吗?
(2011-09-07 17:04:40)
标签:
父母常见错误家庭教育育儿 |
分类: 住校生杂谈 |
心理学家认为:发誓不再喜欢自己心爱的小宝宝,算是一种最严厉的管教方式,实践证明也是一种不起作用的威胁。孩子们灵性很高,会感觉到这种威胁是假的。而且,孩子被大人欺骗了一次,不信任的阴影会长久地留下来,父母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成了说谎者。因此,应当换一个效果好的说法:“我还会喜欢你的,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赞同。”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时候也不要让孩子们觉得,他们的行为对你们无所谓。一旦发觉你们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就会马上来验证这是不是真的。于是就开始模仿坏的行为,看看会不会因此招致批评。这种后果是很糟糕的。正确的做法是抛弃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即使孩子的行为你们很不满意,也要与他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碰到这种情况比较恰当的做法是告诉孩子:“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截然相反。但是我想帮助你,因为我喜欢你。你可以在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来找我出主意。”
心理学家认为:过分苛严管教往往难以让孩子们理解和接受,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大人要求这样做的道理。否则,就会出现大人在场百依百顺、规规矩距,大人一转身就闹翻了天。正确的做法是树立信任优于苛严的观念,必要时可以对孩子这样讲:“你现在先按我说的做,晚上我们找时间,再来心平气和地讨论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
心理学家认为:被娇惯的孩子很难适应生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孩子,将来在生活上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尽管父母为孩子做到了面面俱到,而孩子们却并不感到幸福,相反,孩子们会感到孤立无援。明智的做法是对孩子说:“试试自己做吧,如果做不好,我们会很乐意帮你的。”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金钱买不到的,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可现实确实如此。生活中高收入家庭的大人试图努力来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但低收入的父母不必为不能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而受到良心的折磨。实际上,温情、关爱、一起玩耍、相互勾通对孩子来的比鼓囊囊的钱包更重要。需要澄清的是,能够让孩子感到幸福的绝非金钱,而是他感觉到他对你们是最重要的。
心理学家认为:遗憾的是,孩子们不一定懂得父母努力的良苦用心。大人们在自己想象中勾勒的美好前景往往被孩子们的抵触情绪所打破。孩子小时还可以听大人的,当他逐渐长大后,就有冲破父母感情牢笼的愿望和抗议行动,甚至闹得不可开交。明智的父母在给孩子安排必要和有用的功课的同时,要留出时间给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
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层的孩子都渴望温情,它有助于孩子们意识到自己被关爱,增强自信心。但要注意分寸和场合,过分强加的关爱可能会把孩子们吓跑。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父母会为他们良好行为感到高兴,也为他们的不良行为而失望,这有助于孩子们树立坚定的人生价值观。而大人们出于自私的念头和受情绪的影响,今天允许这样,明天又不允许,这会给孩子造成错觉,认为他所做的一切无所谓正确与否,关键是父母的情绪。如果情绪失控的习惯改不了,应当事先跟孩子打招呼:“我情绪好的时候,你不能为所欲为;当我情绪坏的时候,请能够宽恕我。”
心理学家认为:大人常常会忘记一个简单的道理:既然把孩子生下来了,那就应该为他们挤出时间。如果孩子们经常听到父母没有时间照顾自己,自然就会发生感情转移。建议工作繁忙的父母,哪怕是晚上也要尽可能抽出半个小时,坐在孩子床上,陪他说说话,讲个故事,或者读读书,与孩子交流时间的长短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交流本身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