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顶撒松风(二):永不消逝的电磁波|2022-03-15
(2022-03-15 08:35:22)| 分类: 专栏 |
方丈年纪最大,见识也最广,尤其对美食,研究得最深入。大诚也就是叶孤城年纪最小,也是第一次出来做技联,是最嫩的一个。
而护法就不太一样,人生经历非常精彩,阅历丰富却低调平和。马布里讲到了廷德的家族背景,这护法也就接着讲了起来。
虽然年纪已然不小,但是这护法居然算是富家子弟,家族每年的分红比他老两口的收入还高得多,整整儿一个大隐隐于市的富豪呀!
护法的家乡在一座江南小城,家族有着显赫历史,自家祠堂供奉着不少大贤大德,历史上还出过不少的名人,进士、孝廉、举人更是举不胜举。
当然,这和他家的老祖有关。从护法往上五十多代的那一位家族老祖,是汉宣帝亲自册封的王爷,家族姓氏,也是汉宣帝御赐的姓。
这位老祖,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但是阴差阳错,跟汉宣帝产生了联系。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说起汉宣帝刘询,他就是孝宣之治的开创者,是西汉第十位皇帝。这汉宣帝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在大一统皇帝之中唯一的一位被投入监狱,后来又登基成为皇帝。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汉武帝在位的晚年,爆发了史称“巫蛊之祸”的政治动乱。当年因一个游侠被抓乱咬,引发了动摇西汉国本的一场动乱。
当时,东征西讨的汉武帝晚年身体有恙,常年在甘泉宫休养。时任汉武帝丞相的公孙贺,因其子公孙敬贪污被抓,于是亲自抓获并逮捕了当时被通缉的游侠朱世安,希望给公孙敬抵罪。
这朱世安平日里利用江湖的信息渠道,打探了不少背景消息,并以此挟制当
巫蛊之祸于是爆发。汉武帝龙颜大怒,不仅公孙贺父子死于狱中,还牵连两位公主,以及大将卫青的长子卫伉。
于是,除了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之外,权倾朝野的卫氏,以及卫氏在朝中的骨干及盟友全部受到株连,损失殆尽。
主导调查公孙贺的,是汉武帝宠臣江充。这江充也是个人物,本名江齐,其妹妹嫁给了外戚赵国太子刘丹,而成为刘丹的门客。
江充虽然人品差,但是脑子厉害,聪明好学,通晓胡语,接受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顺利完成对西匈奴各部的情报收集工作,并建立起高效的情报网络,由此深得汉武帝的赏识。
江充依傍汉武大帝,过于目中无人。平时其它朝臣甚至包括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在内,江充统统都不放在眼里。
由于妹夫刘丹跟太子刘据关系过密,所以刘据一直也看不上江充。因此各种原因,江充最终跟太子结仇。
于是江充利用了调查公孙贺的机会,找了一个江湖术士,欺骗汉武帝说皇宫里有蛊气,“不除之,上疾终不差”。汉武帝一听,即令江充深入严查巫蛊之事。
江充随即在太子宫掘蛊,却连半块木头也没挖到。后来刑讯逼供那些宫女太监,甚至查到卫皇后住所及太子行宫,依然一无所获。
最后,江充直接拿出桐木做的小木人偶,假说是在太子宫里挖出来的,呈给了汉武帝。
太子想要面见汉武帝自辩,却每次都被江充、以及黄门内侍苏文及其手下给挡下来。刘据恐惧,发兵诛杀江充。江充虽死,太子却漏掉了江充的死党,御史章赣和内侍苏文。
江充的党羽得到消息,就跑到甘泉宫告诉汉武帝,说太子起兵造反了。汉武帝也不信呀,就派了一个小太监去招太子面圣。
哪知道小太监早被苏文买通,连哄带吓,说是这小太监就算是见了太子刘据,也会被刘据杀害。于是小太监就在甘泉宫外边独自绕了一大圈,然后回去跟汉武帝复旨说,太子确实造反了。
汉武帝一听那还得了,就命令丞相刘屈牦调兵平叛。太子刘据这边没有兵权,眼见刘屈牦带兵围了京城,就带了亲随去找母亲卫皇后。
这个时候,即使是与汉武帝一生相濡以沫的卫皇后,也没办法见到汉武帝,没办法改变局面。这个时候也只能拖着,寄希望于找机会能够面见汉武帝。
眼见着刘屈牦的大兵就要攻城,太子只得在卫皇后的支持下释放京城的囚徒做士兵。双方在长安混战五日,死亡过万。
太子刘据率领的并非是受过训练的正规军,作战能力有限。苦战五日之后终于寡不敌众、抵抗不住,皇后卫子夫眼见大势已去,不堪受辱,在皇城内上吊自杀。
刘据和两个儿子及家眷在随从的帮助下逃出京城,这其中就有当年才几个月大的孙子刘病已。刘屈牦得知消息,随即派兵进行追杀。
后来逃到河南湖县的太子被当地官吏发现,刘据及两个儿子被杀。刘病已当时还是个婴儿,被送往长安关进大牢。
这大牢的廷尉监叫做丙吉,是正直之人,深知太子的冤屈。又可怜刘病已的身世,于是找来一位哺乳的女囚做刘病已的乳母。这样,刘病已才渡过一劫。这女囚襁褓之中的幼子,就是护法的先祖。
女囚奶水本就不多,分了一半给刘病已,自己的孩子却经常饿的直哭。丙吉和手下们见了,也不免心生怜悯,每到分发牢饭,也记得多匀出女囚几勺。
太子逃亡之时,汉武帝正在气头上。而皇后卫子夫这边,由于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皇戚都在巫蛊案之初被诛殆尽,朝中竟无人敢为太子求情。
过了一段时间,等到汉武大帝这气儿也差不多消了,壶关三老之一的令狐茂,这才冒死上书,陈述了事实经过。并且表示,宅心仁厚、手无寸兵的太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谋反。
汉武大帝也不傻,自己的孩子自己能不知道吗?况且太子连兵权都没有,调防权力还不如一个丞相的权力大,怎么可能说反就反了呢?
再者自己英明神武,治国天下无双,而皇后卫子夫更是忠贞不二,天下闻名。最艰苦的时候患难与共,如今卫皇后怎么可能跟太子一起谋反呢?杀了小舅子卫青的长子卫伉本来就让人怀疑,这太子的事情就更不对了。
越想越觉得问题大,加上群臣都看出来汉武大帝的想法,又回忆起太子种种的好,于是各种上书为太子喊冤。这就令汉武大帝悔不当初,开始矫枉过正。
下臣使此机会,洗牌廷朝,当初剿灭太子的相关人物要么自杀,要么死于牢狱。再往前追诉,冤狱反水,又致使满朝皇亲国戚以及达官要人,无一幸免的受到牵连,此事震荡了国本。
率兵追讨太子的丞相刘屈牦被腰斩于东市,并殃及仍然在对匈奴作战的二师将军李广利的家人。此变故直接导致李广利孤军深入,被俘投降匈奴。
后来这汉武帝疑心日重,听有传闻说长安狱中有天子之气。于是汉武帝就下令,处死长安所有监狱中的犯人。
在处决了中都官诏狱的犯人之后,行刑官赶到了丙吉看守的郡邸大狱。但是丙吉装傻不开门,保住了刘病已的性命。
第二天行刑官向汉武大帝复命,要处理丙吉。可这时候汉武帝又偏偏觉得这是天意,撤销了这道命令,并大赦天下。当时已经四岁的刘病已,这才得以出狱。
出狱以后,丙吉无处安置刘病已,只好将他送至刘病已祖母的娘家史家。而刘病已的乳母,以及她的幼子,也就是护法的先祖,大赦以后也作为刘病已的随从,一起去了史家。
其实这个史家在巫蛊之祸中也受到牵连,家道中落。怜及刘病已的苦处,才答应收留。而乳母虽为奴仆,视刘病已如己出,人也极朴实勤勉,史家上下敬佩有加,并无二话。
当时的掖庭县令张贺是太子故吏,对于太子唯一幸存的孙辈,那是极为怜爱,又是照顾有加,并延请名师大儒为刘病已启蒙。
上峰汉武帝驾崩以后,其幼子刘弗陵即位,为汉昭帝。可惜汉昭帝在位不到十一年也没了,年仅22岁。更麻烦的是,他太年轻,没有后人。
此时,大司马霍光拥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做了皇帝。结果在位仅仅27天,刘贺就被霍光以行事乖戾为由给废了。这时,已任光禄大夫的丙吉向霍光推荐了刘病已。
于是刘病已入宫觐见上官皇后。此时的刘病已已然十八岁,相貌堂堂举止得体,深得上官皇后喜爱。于是留在身边,一周之后登基为汉宣帝,后改名刘询。
汉宣帝厉害之处,不止在于搞定了权倾朝野的大司马霍光家族,不止于平羌乱,更在于平服匈奴。那才是力量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汉武大帝之时,降汉的匈奴部落被安排在京师附近,负责守卫以及快速协防。匈奴骑兵速度快,射箭准,而且在包吃包住的情况下忠诚度也高。匈奴人在当时,还是比较受到朝廷的重用。
因此,汉武帝去世的时候,顾命大臣里面掌管军权的车骑将军金日,就是降汉的匈奴部落首领长子。御史大夫大财神桑弘羊,也有着一半的匈奴血统。
汉宣帝需要力服匈奴和平定羌乱,内忧外患加上常年作战,国库空虚而且人丁不足。雪上加霜的,是遭遇了水灾和饥荒,形势更加不利。
没有打仗的人,也没有进行持久战的钱,因此汉宣帝没有能够继续采用汉武大帝军团作战方法的资本,只能选择另辟蹊径。
再说匈奴这边,连年作战使得匈奴经济基础更加薄弱,民生凋敝。而且又遭遇了雪灾,牛羊牲畜损失惨重,力量被大大削弱。
汉宣帝审时度势,改变了汉武帝以来穷兵黩武的政策,一方面采用和亲的方法,在西域拉拢盟友;另一方面设置西河、北地等属国,来安置投降的匈奴。
依靠着强有力的政治手腕,不断推进分化政策,汉宣帝成功的瓦解了匈奴五部。五部有五个单于,竟然竞相与汉朝和亲。而汉宣帝也派出得力使臣,更加深入的在匈奴内部制造矛盾。
匈奴的内斗,很快使得其无法合力,再对汉朝产生更多实质性的威胁。而各派匈奴为了自身的稳定,也是在汉朝使臣的各种工作下,先后降于西汉。
先是中匈奴呼遬累单于来降,被汉宣帝封西来侯;然后北匈奴阏氏单于来降,封侯;接着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降,封侯;东匈奴郅支单于也不甘寂寞来降,封侯!
最大的四位单于都降了,只剩下死硬的西匈奴自己跟自己玩儿了。可能也是感觉也没啥意思,就散了,跑到欧洲霍霍去了。
后来在阿提拉单于的率领下,西匈奴还真的在欧洲弄下来一块地,现在就叫做匈牙利。
再回到这边,自当年离开了史家以后,乳母就带着先祖另寻了个地方安顿下来。日子虽然清苦,一家却也乐得其所。
乳母虽不知书,却很达理,家风淳朴,家教严格。家境虽贫,却送先祖去了书塾。先祖也慢慢的懂得:富贵有富贵的苦,穷困有穷困的乐,一切源于处世的态度。
平定匈奴之后,志得意满的宣帝想起来自己的乳母和奶弟,于是派人四处寻找。历经波折,终于,在今天河南信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寻到了,这才有了后来的册封和赐姓。
只是汉宣帝在清除卫青家族的时候,也给外戚划了圈圈,各种限制。所以尽管先祖也有册封,但是却不再是以往那般显赫:没有封地,赏钱不多,名声倒是大了一点,彰显圣上仁厚罢了。
这位先祖为人谦逊,求了个宅子,举家迁去了浙江一带,低调而朴实的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并且留了家训,要世世代代谦卑仁厚、乐善好施。
后来两晋替汉,尤其东晋年间,好多中原的名门望族破落南迁。倒是先祖这边低调而与世无争,没有受到大的波及。反而落地生根,枝繁叶茂起来。
再往后,家族兴教育,出了很多大贤,家族日渐兴旺。但是祖训一直都在,家族也谨守传统,重视礼教却低调务实不出头。而一旦家族有人做了大官,就必须另立门户。
这也使得家族在多次改朝换代当中,得以明哲保身,一直延续下来。在近代又开始注重经商,逐步积累了相当的产业,业务也遍布全世界。算不上巨贾,却也可称得起富庶。
护法有个小姑,生在南洋长在南洋,年轻时绝顶聪明,被选入学习特种护理,说白了就是飞行员的护理,在当年算是金领职业。
后来五十年代中期,跟很多南洋的爱国华侨一样,举家回迁报效祖国。但是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没有机会接触一线部队,只好委身于当地的医院,做了普通的内科护士。
到了1965年,阿三悍然发动第二次印巴战争,出兵克什米尔,以四倍的兵力意欲将巴铁置于死地。巴铁总统阿尤布总统向天朝紧急求助,来对抗获得美苏同时支持的阿三。
一开始,咱们只是给了一些道义上的支持。而英美为了遏制社会主义阵营,不顾阿三与苏联眉来眼去的实际状况,假装同时冻结阿三和巴铁的援助,实际却阻断了巴铁的外援。
英美的意图,是最终在巴铁建立亲美政权,并将其培养成为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
而随着阿三“势如破竹”的兵临拉合尔城下,巴铁内部的亲美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这引起了天朝的高度警觉。
于是主
席才在第二届全运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发出了援助巴铁的要求。各地也迅速行动起来,援助巴铁。
在西线,由于阿三一直在锡金与天朝的交界处地区骚扰蚕食,这使得天朝师出有名,迅速摧毁了阿三在边境线蚕食的据点。这给了阿三一个教训,使它有所顾忌。
巴铁手里基本上都是美制装备,而在美英冻结援助以后,武器在战争中迅速消耗而得不到补充,全线溃败就只剩下时间问题。
为了迅速扭转局面,中央决定,将手里面最新型的包头的59式坦克和沈飞的歼6援助给巴铁。但是,由于当年咱们的产能有限,钱更是捉襟见肘,没那么多东西在库里面。
形势迫在眉睫,巴铁的空军已经弹尽粮绝,已然丢掉了制空权。于是主
席亲自拍板,将部署到一线部队服役的59和歼6拉过去给巴铁。
考虑到巴铁作战部队一直采用美式装备,过渡到咱们的苏式装备需要一个必要的适应过程。为了加速这一过程,决定派出工作组协助巴铁。
这时候,因为护法的小姑懂得军事医学,英文又好,就被选入工作组,紧急赶赴拉合尔,协助巴铁保家卫国。
当时的援助基地位于拉合尔东部,一个叫做法伊萨拉巴德机场的地方。这里海拔较高,气候干燥了,与国内场站的条件有很大不同。
小姑跟随工作组对巴铁的飞行员进行了评估,然后由我方飞行员进行指导,做基本的飞行训练。巴铁的飞行员具备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上手也比较快。
当时歼6装备我军不久,有些性能大概连我军飞行员也不是特别熟悉。而咱们的文化传统本来就是谦虚好学,因此双方切磋得也是非常愉快。
这当中,小姑的英文,尤其是南洋口音的英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在实际上加速了这个适应进程。飞行员都是高学历技术背景,小姑再教给双方一些术语,使得双方可以简单的进行沟通。
这时候,陆路过来的59也到了,交接点也在那边附近,叫做卡苏的地方。空军的任务稍微轻松一些的时候,小姑和战友们就被派去卡苏,协助坦克的交接。
在卡苏,负责坦克的工作组规模稍微大一些,大小伙子也多一些。小姑当年二十七八,还未婚嫁。在男人堆里面,小姑就格外显眼,自然也吸引了很多的目光。
在这些目光当中,有两位出色的竞争者,一位是来自包头机械厂的建军,另一位则是来自一线部队的胜利。
小姑对军装有着天然的好感,胜利性格开朗,两个人一开始就很来电。只要小姑出现在卡苏基地,胜利必定跟随。
建军是负责火控系统的技术人员,跟巴铁打交道很多,从使用到维保,每一个环节都要仔仔细细的交代清楚。
59是在全套T54A图纸的基础上仿制的,但是两者又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瞄准具和线膛炮的操控上面。
坦克这东西,开着不是太难,难点一来是要充分发挥它的效能,组织起有效的战术;二来就是在于维保和修理,保证它能够随时发挥作用。
巴铁手里面有大概130辆美制的M47,但是在第二次战争之初,装备该型号的巴铁第六坦克师遭遇了装备英制百夫长和法制AMX-13的阿三第一坦克师的偷袭,一下子损失了97辆。
M47的光学瞄准具跟59很类似,所以开过M47的巴铁,对于59的炮瞄倒是不太陌生。但是会用跟用得好可是不一样的概念,这需要一些经验。
59采用的是100毫米线膛炮,而M47用的是90毫米线膛炮,炮弹是不一样的。以前的库存一点儿帮助都没有,新炮弹都是印尼用飞机从天朝的和田机场送过来的。
炮弹不一样,就更不用说车轮、履带、电气元件这些东西了。一次性建立库存有些难,甚至只能是在10辆车当中拿出一辆做备件。
东西少,就要珍惜,不能随便打实弹。时间有限,就抓紧一分一秒,一趟一趟的放空炮。好在建军他们教的比较有耐心,所以巴铁的进步也是非常显著。这当中,自然也少不了小姑的贡献。
小姑做事很踏实,也下了功夫,随身带了一本机电方面的英文词典,还是担心对于专业词汇翻译的准确度,所以也经常跟巴铁切磋,增强术语方面的知识和理解。
建军跟胜利完全不一样,人很细腻,也很内向,情感方面不是太主动。即使如此,时间久了,小姑也看到了建军的心意。只是这个时候,小姑心里都是胜利,容不下两个人。
开着百夫长的阿三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被自己击败的曾经装备M47的巴铁,怎么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变得如此的强大。
在拉合尔外围的拉锯战中,59坦克的100毫米线膛炮直接给百夫长开了瓢。这大大鼓舞了巴铁的斗志,也沉重打击了阿三的嚣张气焰。
与此同时,歼6也开始战备执勤,虽说战斗机价格比较高,也舍不得都拿出去得瑟,但是毕竟执勤行动一开始,阿三就不敢在天上舞马长
枪了。
地面上,随着冬季大雪封山,阿三那漫长的补给线经不住考验,再加上巴铁已经运用成熟的人民战争策略,阿三开始感觉到了吃力。
虽然59生猛,但是由于运力有限,到1965年喀喇昆仑封山之前,只有60辆左右的59配备给了巴铁。即使如此,巴铁仍然凭借着骁勇和顽强,将阿三顶回了实控线。
胜利是教巴铁开坦克的,建军是教巴铁修坦克的。本来两人的专业不一样,基本上碰面的机会也不多。但是因为小姑,两个人就认识了。
那个年代,感情都很单纯。建军也是明白人,明显看得出来,胜利在小姑心中的位置,要比自己胜出好多,于是就开始退
缩。
而另一边,巴铁也彻底对咱们敞开心扉,把家底都亮了出来。胜利和几位作战参谋跟巴铁的参谋一起,研究了近几次战役战术,根据阿三的特点制订了有针对性的新战术。
胜利和参谋们也研究了巴铁手里的M47,由于它的重量轻,所以在岩石遍布的山区,机动性就要好于59式。
而且它的炮塔正面面积小,在山地丘陵可以充分利用地形进行掩护,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尤其是炮瞄系统,在一千米距离以上的首发命中率确实比59还要高,只是口径小,所以威力差一些。
59式的特点,是火力强大,防护性能好,发动机功率也大一些,这有点儿像当年古罗马重装骑兵的感觉。如果火力全开,震慑力还是很强大的。
按照解放军常用的“口袋”战术,胜利和战友们与巴铁一起开发了适合于当地战场环境的“口袋”战术:利用速度快的M47做诱饵,把敌人引进包围圈,然后59式做主攻,M47围点打援。
这一套战术,在1971年阿三鼓动东巴,也就是孟加拉独立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开始得到充分的发扬光大。依靠这一战术,巴铁干掉了阿三第一坦克师的130余辆坦克,一雪前耻。
其实作为新装备,帮助巴铁研究战术其实也是在帮我们自己。天朝崇尚和平,实战机会不多。咱们的很多装备和技战术,都是在巴铁那边得到了实战的机会,然后再来进行改进和升级的。
胜利一直很投入,而且这样也有机会可以多跟小姑在一起。在卡苏,胜利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层级的巴铁将领,这都需要有小姑这个翻译在场才行。
这些事情,建军其实也都知道,也许是性格方面的原因,建军并不主动去表白,他默默的接受了这个结果。他只想更加努力的工作,希望用忙碌来冲淡失落。
建军当然也有机会接触M47,他更关注的是炮瞄系统这一块。这技术问题一旦钻研下去,就会陷入到沉迷的状态。建军开始变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再关注小姑和胜利的消息。
胜利在研究战术的时候,免不了开着坦克到处跑。而初期生产的这些59式,可靠性是存在一些问题。在一次训练过程中,胜利驾驶的车发生了事故,导致胜利受伤,进了医院。
胜利受伤了,小姑自然去看望他,你侬我侬的你懂的……。他们的事情也自然就被组织看在了眼里。援外是有纪律性的,不能随便谈恋爱,那个时代就更加如此。
然后就来找胜利谈话,胜利倒是没有遮遮掩掩,就把这事儿招了。但是他忘记了,那个时候坦克部队可是精英部队,尤其是开着刚刚定型的59坦克的部队,那更是精英中的王牌。
这王牌部队的王牌参谋谈恋爱,对象肯定是要过政审这一关的。可是小姑这边一政审,就发现成分太高,跟王牌参谋非常的不合适。
组织上觉得事情有点儿要变得复杂的趋势,立即就找胜利谈了话。就算再怎么干柴烈火,相识也只有半年。胜利毕竟是军人,服从命令本来就是军人的天职。
而且,两个人的关系也还没有发展到手抄本上经常出现的环节。胜利觉得,到了当断则断的时候了。他的伤也不是不能动,于是谈话的第二天,都没有跟卡苏的战友们打招呼,胜利就动身回了国。
小姑这边哪里知道这些细节,感觉胜利突然就消失了,啥都没留下,这一下子就懵了。她也没有其它的熟人,觉得建军还踏实一些,就去找建军,询问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建军根本就不知道外边发生了什么,只能去找身边的战友们打听,啥也没问出来。那个时候纪律严明,禁止八卦,尤其是组织上的事情,也尤其是在驻外的集体里面。
不给八卦的地方不代表着没有人说闲话,甚至有人猜测,胜利遭遇的那个事故,其实就是整天鼓捣坦克的建军故意给搞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把胜利弄回去,自己好趁机上位。
这个传闻,很自然的就飘到了小姑的耳朵里面。有鼻子有眼的,她不相信都难。于是小姑是一边慨叹人心叵测,一边暗自神伤眼泪排成行。
一气之下,小姑收拾行李就回去了法伊萨拉巴德基地,直到回国也再没去过卡苏。
外边闲言碎语满天飞,可是建军却并不太在意,他一直醉心于研究炮瞄系统。把M47上面的M12测距仪和炮瞄系统拆开,一片镜一根线的检查、对比、研究,收获颇丰。
外边这传言当然也传到了组织上边,就找建军谈话,了解情况。人家毕竟是政工人员,说话还是挺拿捏得住分寸。也只是了解情况,不是兴师问罪。话虽如此,听着毕竟不舒服。
建军性格再好,心里也是憋屈,躺着中枪的感觉油然而生,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本来组里面几个人需要留守,继续把几个课题研究好,但是建军已然没了心情,不想在这伤心地继续耗下去。
当年咱们可是答应援助巴铁200辆59,由于喀喇昆仑山脉的自然条件,运输成了最大的障碍。直到小姑回国前的1966年夏天,依然还有50多辆没有来得及交付。
这时候第二次印巴战争已经结束,巴铁凭借着咱们的援助,以及巴铁军人的坚毅和果敢,坚持了下来,保住了自己的国家。
与此同时,天朝和巴铁都认识到了补给线的重要性。于是双方共同努力,甚至可以说倾尽所能,开始来修筑喀喇昆仑公路。
由于在法伊萨拉巴德的杰出表现,小姑给巴铁中高层将领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因此回国以后,被特别派遣,负责工程兵喀喇昆仑公路部队与巴方的对接。
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小姑也参悟到了许多,变得更加自立。人生的阅历加上自身的能力,让她这联络官越来越有大管家的范儿,成为工程部队驻地不可或缺的角色。
那个时候,文革已经逐步开始。小姑的出身确实非常的敏感,好在有巴铁这份差事作为护身符,又经常跑外,让小姑避开了很多同龄人必经的磨难。
改革开放以后,小姑也到了退休的年纪。长期在外工作,小姑养成了坚韧自立的性格。即使退休以后,小姑也闲不住,经常回到家乡,为家族的下一代教育事业贡献一些力量。
但是老家的亲戚就不一样了,很多人都受到波及,护法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饱受年代的折磨,使得护法的孩童时代也在困苦中度过。
小姑一直在工程部队任职,因为工作需要又经常跟随工程部队去喀喇昆仑公路,她的外语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双方高层的认可,所以受到的影响是有限的,生活条件也还不错。
天下的父母都一样,护法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够过得好一些,就把年少的护法送去了小姑那边,也让他和小姑互相也有个照顾。
喀喇昆仑公路早在1979年就已贯通。但是由于地质条件恶劣,经常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1200多公里的路段,经常发生塌方中断。正因如此,直到1986年5月,才正式通车。
喀喇昆仑公路起于喀什,终点是巴铁北部城市塔克特。在咱们境内大概415公里,整条路都是咱们自己的工程部队修筑的。
在巴铁境内喀喇昆仑公路被称为N35,N35这810公里,其中有600多公里也是咱们修的。本来计划巴铁境内的公路由它自己修,巴铁尽力了,只是它自己的人力、资金和技术,确实搞不定。
巴铁用了两年到了1969年夏天,还是没搞定,咱们眼看着等不及了。本来在那个年代,去人家地盘上修路是非常敏感的一件事,好在是巴铁,于是工程部队就过去了。
又经常遭遇高海拔地区的极端天气,工程进展非常不顺利。好在工程部队有股子韧劲,一边修路一边研究,前前后后又用了八年,才啃下这块硬骨头。
后来连接塔克特至巴铁首都伊斯兰堡的N15是由巴铁自己修的,但是机具是咱们提供的,人员也是利用修筑N35期间帮助巴铁培训的。
天朝的基建狂魔属性,在喀喇昆仑公路建设的后期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整条道路的维保工作,就全部交由天朝来负责。
当时已经被命名为G314国道的喀喇昆仑公路,以及巴铁境内的G35和G15,整体都进行了扩建。双车道变成了六车道,并且一直修到了瓜达尔。
这运输保障能力,不只是创造了世界奇迹,在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难以想象的。现在,它已经成为了现实,路就修在了脚下。这条路不止沟通中巴两国人民,也让咱们的腰杆硬了起来。
之后,在青藏铁路通车以后,巴铁又提出来中巴高铁和喀喇昆仑输油管的建议。这把坡村老妖吓了个半死,后来才没敢再那么折腾了。
同样是在兴都库什山脉,美帝只会疯狂打洞、用炸弹之母啥的滥杀无辜;而天朝则解决了重大的工程难题,造福于全人类。
当然,这期间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喀喇昆仑公路修筑的一期和二期,设计、施工到全线通车,总计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期间,巴铁牺牲了500余人,而咱们也有122位烈士长眠异乡。
到了第三期扩建,从设计到贯通,只用了两年零四个月。咱们又牺牲了7位烈士,将动脉扩建成了战略大动脉。
就是在岁月的流淌中慢慢沉静下来,胜利一步一步自我沉淀和发展,从参谋一路做到了旅政委。
到了知天命的年纪,随着部队改编,建制撤销,胜利就从旅政委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去地方上做了个闲职。闲职让他有了时间,开始研究一些历史。
从中国史到世界史,又回到战争史,而且着重在装甲兵的历史。胜利是一些重要节点的参与者,体会深刻、眼光独到,因此他的文章很受欢迎。
据说,他的文集甚至还得到了首任装甲兵司令许光达之子许延滨老先生的题序,一时风光无限。低调起来的胜利,比年轻时代张扬的胜利,闪烁着更加不一样的智慧的光辉。
九十年代初,第一次海湾战争描绘了当今战场的模型和战术要求,这也让胜利感到兴奋。在接下来十几年的步兵装甲化,也就是信息化部队建设过程中,胜利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胜利把心思都放在了老本行上面,结果老伴儿病了的时候他也没有及时关注到,直到后来发现才追悔莫及,却为时已晚。
胜利很是自责,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是否过于自负和执着。始终纠结于自己的事情,却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这才是走过以后的错过。
好在胜利的孩子还是挺孝顺,一直陪着他,让他的心情得到舒缓,祖孙三代一起也其乐融融,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胜利心头的压抑。
其实,接到建军和小姑电话的时候,胜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作为男人,他怎会忘记小姑呢。可是另一方面,建军对于他来说,就已经是有点模糊的记忆了。
临着要见面,那种期待和兴奋,还有一丝丝的胆怯,都交织在了一起。胜利在当地最好的酒店订一间包房,三位老战友见面,那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激动不已。
三位老战友回忆了当年在巴铁的往事,小姑也给他们看了自己重走援巴路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后来在喀喇昆仑公路修筑过程中的往事。
年轻时代的羞怯,留住了很多早该说出口的话语。到了这个年纪,其实也就无所谓了。
胜利解释了自己当初为何不辞而别,首先,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再者,当时他自己也明白,惜别只会增加彼此的痛苦。
而过了这么多年,小姑也早已释怀。胜利感慨于小姑一直以来仍然是单身,但是小姑却解释说,自己常年跑外,单身反而让自己更加适应,这并非是胜利留下了什么阴影在心里。
而建军就开玩笑的说,两个人现在都是单身,要不就凑合一下?胜利和小姑相视一笑,这么多年都已经过去了,过去的就过去吧。
倒是建军当年所遭受的委屈是最多的,用现在流行语来形容,就是躺着中了枪。建军倒是很坦诚,他了解他自己,而且他的性格里面多多少少有种无所谓的东西在里面,所以真的无所谓。
虽然三个人都认为那一段经历对自己的感情之路没啥影响,但是其实它还是改变了三个人的人生轨迹。
就如同小姑后来总结的,如果当初自己没去卡苏,也许她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护理师,然后从更高级的岗位上退下来。
而如果没有受伤,胜利也许早就回到部队,跟着自己的好战友去了越南,能否顺利回来也是未知数,更不用说再之后的那些经历。
而建军是最应该感谢那一段经历的,正是因为接触了M47的炮瞄和火控系统,让他有机会对比了东西方不同的设计思想,也了解了在不同的战术要求下,对于炮瞄和火控系统设计的要求。
建军后来参与了69和79的设计和改进,包括参与到引进马可尼火控系统的工作当中。在马可尼的引进过程中,建军又得到了出国的机会,还学习了一些外语,让他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建军说,如果当初没有躺着中枪,也没有钻心于研究M47,那么自己的发展可能就不会这么顺利,甚至人生方向也会发生改变。
M47并非美帝的制式装备,很快就被淘汰,单纯作为美帝的援外装备。但是它的火控系统设计,还是很独到很前沿的,也被应用到后来的M48系列。
说起来,建军的工作跟我们这一行还多多少少有些联系,只是还没有机会结识这些前辈罢了。
我正在内心兀自感慨,偷偷瞄了一下手表,已然后半夜了。干我们这行的,熬夜是家常便饭。但是对于方丈和护法来说,确实有些晚了。
让大家赶紧躺下,熄灯休息。之前护法就着灯光和酒精,娓娓道来这些故事。而这当中的好些细节,都在大家的脑海中产生了共鸣,还有很多化学反应。
安静的大山里面,远处点点的亮光应该就是场站,就顺着光影走了过去。看着不远,但是在山间的夜路也走了二十多分钟才到。
这边是个小院子,门没关,一进去院子,耳朵里面就传来微弱的中频嘶嘶声,那是场站雷达的电流之歌。我太喜欢这个声音了,循着声音就去了操作间。
而护法就不太一样,人生经历非常精彩,阅历丰富却低调平和。马布里讲到了廷德的家族背景,这护法也就接着讲了起来。
虽然年纪已然不小,但是这护法居然算是富家子弟,家族每年的分红比他老两口的收入还高得多,整整儿一个大隐隐于市的富豪呀!
护法的家乡在一座江南小城,家族有着显赫历史,自家祠堂供奉着不少大贤大德,历史上还出过不少的名人,进士、孝廉、举人更是举不胜举。
当然,这和他家的老祖有关。从护法往上五十多代的那一位家族老祖,是汉宣帝亲自册封的王爷,家族姓氏,也是汉宣帝御赐的姓。
这位老祖,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但是阴差阳错,跟汉宣帝产生了联系。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说起汉宣帝刘询,他就是孝宣之治的开创者,是西汉第十位皇帝。这汉宣帝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在大一统皇帝之中唯一的一位被投入监狱,后来又登基成为皇帝。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汉武帝在位的晚年,爆发了史称“巫蛊之祸”的政治动乱。当年因一个游侠被抓乱咬,引发了动摇西汉国本的一场动乱。
当时,东征西讨的汉武帝晚年身体有恙,常年在甘泉宫休养。时任汉武帝丞相的公孙贺,因其子公孙敬贪污被抓,于是亲自抓获并逮捕了当时被通缉的游侠朱世安,希望给公孙敬抵罪。
这朱世安平日里利用江湖的信息渠道,打探了不少背景消息,并以此挟制当
朝大臣,还弄了一本类似《雍正王朝》里面《百官行述》一样的小册子,记载了朝官的丑事。
朱世安入狱以后被严刑拷打,出于报复,揭发了公孙敬与阳石公主私通的信息,并宣称公孙一家在甘泉宫下蛊,埋木偶人诅咒汉武帝。
朱世安入狱以后被严刑拷打,出于报复,揭发了公孙敬与阳石公主私通的信息,并宣称公孙一家在甘泉宫下蛊,埋木偶人诅咒汉武帝。
巫蛊之祸于是爆发。汉武帝龙颜大怒,不仅公孙贺父子死于狱中,还牵连两位公主,以及大将卫青的长子卫伉。
于是,除了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之外,权倾朝野的卫氏,以及卫氏在朝中的骨干及盟友全部受到株连,损失殆尽。
主导调查公孙贺的,是汉武帝宠臣江充。这江充也是个人物,本名江齐,其妹妹嫁给了外戚赵国太子刘丹,而成为刘丹的门客。
江充心狠手辣野心勃勃,又因为品行不端得罪了妹夫,结果被刘丹追杀,就跑进长安躲起来,改名江充。
江充虽然人品差,但是脑子厉害,聪明好学,通晓胡语,接受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顺利完成对西匈奴各部的情报收集工作,并建立起高效的情报网络,由此深得汉武帝的赏识。
江充依傍汉武大帝,过于目中无人。平时其它朝臣甚至包括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在内,江充统统都不放在眼里。
由于妹夫刘丹跟太子刘据关系过密,所以刘据一直也看不上江充。因此各种原因,江充最终跟太子结仇。
于是江充利用了调查公孙贺的机会,找了一个江湖术士,欺骗汉武帝说皇宫里有蛊气,“不除之,上疾终不差”。汉武帝一听,即令江充深入严查巫蛊之事。
江充随即在太子宫掘蛊,却连半块木头也没挖到。后来刑讯逼供那些宫女太监,甚至查到卫皇后住所及太子行宫,依然一无所获。
最后,江充直接拿出桐木做的小木人偶,假说是在太子宫里挖出来的,呈给了汉武帝。
太子想要面见汉武帝自辩,却每次都被江充、以及黄门内侍苏文及其手下给挡下来。刘据恐惧,发兵诛杀江充。江充虽死,太子却漏掉了江充的死党,御史章赣和内侍苏文。
江充的党羽得到消息,就跑到甘泉宫告诉汉武帝,说太子起兵造反了。汉武帝也不信呀,就派了一个小太监去招太子面圣。
哪知道小太监早被苏文买通,连哄带吓,说是这小太监就算是见了太子刘据,也会被刘据杀害。于是小太监就在甘泉宫外边独自绕了一大圈,然后回去跟汉武帝复旨说,太子确实造反了。
汉武帝一听那还得了,就命令丞相刘屈牦调兵平叛。太子刘据这边没有兵权,眼见刘屈牦带兵围了京城,就带了亲随去找母亲卫皇后。
这个时候,即使是与汉武帝一生相濡以沫的卫皇后,也没办法见到汉武帝,没办法改变局面。这个时候也只能拖着,寄希望于找机会能够面见汉武帝。
眼见着刘屈牦的大兵就要攻城,太子只得在卫皇后的支持下释放京城的囚徒做士兵。双方在长安混战五日,死亡过万。
太子刘据率领的并非是受过训练的正规军,作战能力有限。苦战五日之后终于寡不敌众、抵抗不住,皇后卫子夫眼见大势已去,不堪受辱,在皇城内上吊自杀。
刘据和两个儿子及家眷在随从的帮助下逃出京城,这其中就有当年才几个月大的孙子刘病已。刘屈牦得知消息,随即派兵进行追杀。
后来逃到河南湖县的太子被当地官吏发现,刘据及两个儿子被杀。刘病已当时还是个婴儿,被送往长安关进大牢。
这大牢的廷尉监叫做丙吉,是正直之人,深知太子的冤屈。又可怜刘病已的身世,于是找来一位哺乳的女囚做刘病已的乳母。这样,刘病已才渡过一劫。这女囚襁褓之中的幼子,就是护法的先祖。
女囚奶水本就不多,分了一半给刘病已,自己的孩子却经常饿的直哭。丙吉和手下们见了,也不免心生怜悯,每到分发牢饭,也记得多匀出女囚几勺。
太子逃亡之时,汉武帝正在气头上。而皇后卫子夫这边,由于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皇戚都在巫蛊案之初被诛殆尽,朝中竟无人敢为太子求情。
过了一段时间,等到汉武大帝这气儿也差不多消了,壶关三老之一的令狐茂,这才冒死上书,陈述了事实经过。并且表示,宅心仁厚、手无寸兵的太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谋反。
汉武大帝也不傻,自己的孩子自己能不知道吗?况且太子连兵权都没有,调防权力还不如一个丞相的权力大,怎么可能说反就反了呢?
再者自己英明神武,治国天下无双,而皇后卫子夫更是忠贞不二,天下闻名。最艰苦的时候患难与共,如今卫皇后怎么可能跟太子一起谋反呢?杀了小舅子卫青的长子卫伉本来就让人怀疑,这太子的事情就更不对了。
越想越觉得问题大,加上群臣都看出来汉武大帝的想法,又回忆起太子种种的好,于是各种上书为太子喊冤。这就令汉武大帝悔不当初,开始矫枉过正。
下臣使此机会,洗牌廷朝,当初剿灭太子的相关人物要么自杀,要么死于牢狱。再往前追诉,冤狱反水,又致使满朝皇亲国戚以及达官要人,无一幸免的受到牵连,此事震荡了国本。
率兵追讨太子的丞相刘屈牦被腰斩于东市,并殃及仍然在对匈奴作战的二师将军李广利的家人。此变故直接导致李广利孤军深入,被俘投降匈奴。
后来这汉武帝疑心日重,听有传闻说长安狱中有天子之气。于是汉武帝就下令,处死长安所有监狱中的犯人。
在处决了中都官诏狱的犯人之后,行刑官赶到了丙吉看守的郡邸大狱。但是丙吉装傻不开门,保住了刘病已的性命。
第二天行刑官向汉武大帝复命,要处理丙吉。可这时候汉武帝又偏偏觉得这是天意,撤销了这道命令,并大赦天下。当时已经四岁的刘病已,这才得以出狱。
出狱以后,丙吉无处安置刘病已,只好将他送至刘病已祖母的娘家史家。而刘病已的乳母,以及她的幼子,也就是护法的先祖,大赦以后也作为刘病已的随从,一起去了史家。
其实这个史家在巫蛊之祸中也受到牵连,家道中落。怜及刘病已的苦处,才答应收留。而乳母虽为奴仆,视刘病已如己出,人也极朴实勤勉,史家上下敬佩有加,并无二话。
不久以后,刘病已被恢复了宗室身份,安养于甘肃掖庭。乳母见刘病已长为少年,又是皇家贵胄,也不知将来会发生什么,就没有随同西行,而是带着先祖留在了河南。
当时的掖庭县令张贺是太子故吏,对于太子唯一幸存的孙辈,那是极为怜爱,又是照顾有加,并延请名师大儒为刘病已启蒙。
上峰汉武帝驾崩以后,其幼子刘弗陵即位,为汉昭帝。可惜汉昭帝在位不到十一年也没了,年仅22岁。更麻烦的是,他太年轻,没有后人。
此时,大司马霍光拥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做了皇帝。结果在位仅仅27天,刘贺就被霍光以行事乖戾为由给废了。这时,已任光禄大夫的丙吉向霍光推荐了刘病已。
于是刘病已入宫觐见上官皇后。此时的刘病已已然十八岁,相貌堂堂举止得体,深得上官皇后喜爱。于是留在身边,一周之后登基为汉宣帝,后改名刘询。
汉宣帝厉害之处,不止在于搞定了权倾朝野的大司马霍光家族,不止于平羌乱,更在于平服匈奴。那才是力量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汉武大帝之时,降汉的匈奴部落被安排在京师附近,负责守卫以及快速协防。匈奴骑兵速度快,射箭准,而且在包吃包住的情况下忠诚度也高。匈奴人在当时,还是比较受到朝廷的重用。
因此,汉武帝去世的时候,顾命大臣里面掌管军权的车骑将军金日,就是降汉的匈奴部落首领长子。御史大夫大财神桑弘羊,也有着一半的匈奴血统。
汉宣帝需要力服匈奴和平定羌乱,内忧外患加上常年作战,国库空虚而且人丁不足。雪上加霜的,是遭遇了水灾和饥荒,形势更加不利。
没有打仗的人,也没有进行持久战的钱,因此汉宣帝没有能够继续采用汉武大帝军团作战方法的资本,只能选择另辟蹊径。
再说匈奴这边,连年作战使得匈奴经济基础更加薄弱,民生凋敝。而且又遭遇了雪灾,牛羊牲畜损失惨重,力量被大大削弱。
汉宣帝审时度势,改变了汉武帝以来穷兵黩武的政策,一方面采用和亲的方法,在西域拉拢盟友;另一方面设置西河、北地等属国,来安置投降的匈奴。
依靠着强有力的政治手腕,不断推进分化政策,汉宣帝成功的瓦解了匈奴五部。五部有五个单于,竟然竞相与汉朝和亲。而汉宣帝也派出得力使臣,更加深入的在匈奴内部制造矛盾。
匈奴的内斗,很快使得其无法合力,再对汉朝产生更多实质性的威胁。而各派匈奴为了自身的稳定,也是在汉朝使臣的各种工作下,先后降于西汉。
先是中匈奴呼遬累单于来降,被汉宣帝封西来侯;然后北匈奴阏氏单于来降,封侯;接着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降,封侯;东匈奴郅支单于也不甘寂寞来降,封侯!
最大的四位单于都降了,只剩下死硬的西匈奴自己跟自己玩儿了。可能也是感觉也没啥意思,就散了,跑到欧洲霍霍去了。
后来在阿提拉单于的率领下,西匈奴还真的在欧洲弄下来一块地,现在就叫做匈牙利。
再回到这边,自当年离开了史家以后,乳母就带着先祖另寻了个地方安顿下来。日子虽然清苦,一家却也乐得其所。
乳母虽不知书,却很达理,家风淳朴,家教严格。家境虽贫,却送先祖去了书塾。先祖也慢慢的懂得:富贵有富贵的苦,穷困有穷困的乐,一切源于处世的态度。
平定匈奴之后,志得意满的宣帝想起来自己的乳母和奶弟,于是派人四处寻找。历经波折,终于,在今天河南信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寻到了,这才有了后来的册封和赐姓。
只是汉宣帝在清除卫青家族的时候,也给外戚划了圈圈,各种限制。所以尽管先祖也有册封,但是却不再是以往那般显赫:没有封地,赏钱不多,名声倒是大了一点,彰显圣上仁厚罢了。
这位先祖为人谦逊,求了个宅子,举家迁去了浙江一带,低调而朴实的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并且留了家训,要世世代代谦卑仁厚、乐善好施。
后来两晋替汉,尤其东晋年间,好多中原的名门望族破落南迁。倒是先祖这边低调而与世无争,没有受到大的波及。反而落地生根,枝繁叶茂起来。
再往后,家族兴教育,出了很多大贤,家族日渐兴旺。但是祖训一直都在,家族也谨守传统,重视礼教却低调务实不出头。而一旦家族有人做了大官,就必须另立门户。
这也使得家族在多次改朝换代当中,得以明哲保身,一直延续下来。在近代又开始注重经商,逐步积累了相当的产业,业务也遍布全世界。算不上巨贾,却也可称得起富庶。
护法有个小姑,生在南洋长在南洋,年轻时绝顶聪明,被选入学习特种护理,说白了就是飞行员的护理,在当年算是金领职业。
后来五十年代中期,跟很多南洋的爱国华侨一样,举家回迁报效祖国。但是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没有机会接触一线部队,只好委身于当地的医院,做了普通的内科护士。
到了1965年,阿三悍然发动第二次印巴战争,出兵克什米尔,以四倍的兵力意欲将巴铁置于死地。巴铁总统阿尤布总统向天朝紧急求助,来对抗获得美苏同时支持的阿三。
一开始,咱们只是给了一些道义上的支持。而英美为了遏制社会主义阵营,不顾阿三与苏联眉来眼去的实际状况,假装同时冻结阿三和巴铁的援助,实际却阻断了巴铁的外援。
英美的意图,是最终在巴铁建立亲美政权,并将其培养成为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
而随着阿三“势如破竹”的兵临拉合尔城下,巴铁内部的亲美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这引起了天朝的高度警觉。
于是主
在西线,由于阿三一直在锡金与天朝的交界处地区骚扰蚕食,这使得天朝师出有名,迅速摧毁了阿三在边境线蚕食的据点。这给了阿三一个教训,使它有所顾忌。
巴铁手里基本上都是美制装备,而在美英冻结援助以后,武器在战争中迅速消耗而得不到补充,全线溃败就只剩下时间问题。
为了迅速扭转局面,中央决定,将手里面最新型的包头的59式坦克和沈飞的歼6援助给巴铁。但是,由于当年咱们的产能有限,钱更是捉襟见肘,没那么多东西在库里面。
形势迫在眉睫,巴铁的空军已经弹尽粮绝,已然丢掉了制空权。于是主
考虑到巴铁作战部队一直采用美式装备,过渡到咱们的苏式装备需要一个必要的适应过程。为了加速这一过程,决定派出工作组协助巴铁。
这时候,因为护法的小姑懂得军事医学,英文又好,就被选入工作组,紧急赶赴拉合尔,协助巴铁保家卫国。
当时的援助基地位于拉合尔东部,一个叫做法伊萨拉巴德机场的地方。这里海拔较高,气候干燥了,与国内场站的条件有很大不同。
小姑跟随工作组对巴铁的飞行员进行了评估,然后由我方飞行员进行指导,做基本的飞行训练。巴铁的飞行员具备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上手也比较快。
当时歼6装备我军不久,有些性能大概连我军飞行员也不是特别熟悉。而咱们的文化传统本来就是谦虚好学,因此双方切磋得也是非常愉快。
这当中,小姑的英文,尤其是南洋口音的英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在实际上加速了这个适应进程。飞行员都是高学历技术背景,小姑再教给双方一些术语,使得双方可以简单的进行沟通。
这时候,陆路过来的59也到了,交接点也在那边附近,叫做卡苏的地方。空军的任务稍微轻松一些的时候,小姑和战友们就被派去卡苏,协助坦克的交接。
在卡苏,负责坦克的工作组规模稍微大一些,大小伙子也多一些。小姑当年二十七八,还未婚嫁。在男人堆里面,小姑就格外显眼,自然也吸引了很多的目光。
在这些目光当中,有两位出色的竞争者,一位是来自包头机械厂的建军,另一位则是来自一线部队的胜利。
小姑对军装有着天然的好感,胜利性格开朗,两个人一开始就很来电。只要小姑出现在卡苏基地,胜利必定跟随。
建军是负责火控系统的技术人员,跟巴铁打交道很多,从使用到维保,每一个环节都要仔仔细细的交代清楚。
59是在全套T54A图纸的基础上仿制的,但是两者又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瞄准具和线膛炮的操控上面。
坦克这东西,开着不是太难,难点一来是要充分发挥它的效能,组织起有效的战术;二来就是在于维保和修理,保证它能够随时发挥作用。
巴铁手里面有大概130辆美制的M47,但是在第二次战争之初,装备该型号的巴铁第六坦克师遭遇了装备英制百夫长和法制AMX-13的阿三第一坦克师的偷袭,一下子损失了97辆。
M47的光学瞄准具跟59很类似,所以开过M47的巴铁,对于59的炮瞄倒是不太陌生。但是会用跟用得好可是不一样的概念,这需要一些经验。
59采用的是100毫米线膛炮,而M47用的是90毫米线膛炮,炮弹是不一样的。以前的库存一点儿帮助都没有,新炮弹都是印尼用飞机从天朝的和田机场送过来的。
炮弹不一样,就更不用说车轮、履带、电气元件这些东西了。一次性建立库存有些难,甚至只能是在10辆车当中拿出一辆做备件。
东西少,就要珍惜,不能随便打实弹。时间有限,就抓紧一分一秒,一趟一趟的放空炮。好在建军他们教的比较有耐心,所以巴铁的进步也是非常显著。这当中,自然也少不了小姑的贡献。
小姑做事很踏实,也下了功夫,随身带了一本机电方面的英文词典,还是担心对于专业词汇翻译的准确度,所以也经常跟巴铁切磋,增强术语方面的知识和理解。
建军跟胜利完全不一样,人很细腻,也很内向,情感方面不是太主动。即使如此,时间久了,小姑也看到了建军的心意。只是这个时候,小姑心里都是胜利,容不下两个人。
阿三是不会等到巴铁万事俱备才开始进攻的,这也逼迫着巴铁马上动手准备。于是在1965年初冬的拉合尔,59式就迎来了第一次实战考验。
开着百夫长的阿三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被自己击败的曾经装备M47的巴铁,怎么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变得如此的强大。
在拉合尔外围的拉锯战中,59坦克的100毫米线膛炮直接给百夫长开了瓢。这大大鼓舞了巴铁的斗志,也沉重打击了阿三的嚣张气焰。
与此同时,歼6也开始战备执勤,虽说战斗机价格比较高,也舍不得都拿出去得瑟,但是毕竟执勤行动一开始,阿三就不敢在天上舞马长
地面上,随着冬季大雪封山,阿三那漫长的补给线经不住考验,再加上巴铁已经运用成熟的人民战争策略,阿三开始感觉到了吃力。
虽然59生猛,但是由于运力有限,到1965年喀喇昆仑封山之前,只有60辆左右的59配备给了巴铁。即使如此,巴铁仍然凭借着骁勇和顽强,将阿三顶回了实控线。
胜利是教巴铁开坦克的,建军是教巴铁修坦克的。本来两人的专业不一样,基本上碰面的机会也不多。但是因为小姑,两个人就认识了。
那个年代,感情都很单纯。建军也是明白人,明显看得出来,胜利在小姑心中的位置,要比自己胜出好多,于是就开始退
但是感情归感情,工作上面可是一点儿马虎都不能有。为了尽快帮助巴铁适应火控系统的性能,建军经常钻进那个备用坦克里面,跟巴铁官兵一起摸爬滚打。
而另一边,巴铁也彻底对咱们敞开心扉,把家底都亮了出来。胜利和几位作战参谋跟巴铁的参谋一起,研究了近几次战役战术,根据阿三的特点制订了有针对性的新战术。
59式的履带适合平原,而克什米尔境内遍布的大都是花岗岩的大石头。这玩意比较硬,摩擦力不大,伤害却很大。要么硌脚要么打滑,坦克跑不快,履带的消耗却很迅速。
胜利和参谋们也研究了巴铁手里的M47,由于它的重量轻,所以在岩石遍布的山区,机动性就要好于59式。
而且它的炮塔正面面积小,在山地丘陵可以充分利用地形进行掩护,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尤其是炮瞄系统,在一千米距离以上的首发命中率确实比59还要高,只是口径小,所以威力差一些。
59式的特点,是火力强大,防护性能好,发动机功率也大一些,这有点儿像当年古罗马重装骑兵的感觉。如果火力全开,震慑力还是很强大的。
为了彻底的摸清楚规律,胜利他们还跟着巴铁兄弟去了几次战场,通过实地观摩,让他有了更加真实的战场体验,也对59式的作战性能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按照解放军常用的“口袋”战术,胜利和战友们与巴铁一起开发了适合于当地战场环境的“口袋”战术:利用速度快的M47做诱饵,把敌人引进包围圈,然后59式做主攻,M47围点打援。
这一套战术,在1971年阿三鼓动东巴,也就是孟加拉独立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开始得到充分的发扬光大。依靠这一战术,巴铁干掉了阿三第一坦克师的130余辆坦克,一雪前耻。
其实作为新装备,帮助巴铁研究战术其实也是在帮我们自己。天朝崇尚和平,实战机会不多。咱们的很多装备和技战术,都是在巴铁那边得到了实战的机会,然后再来进行改进和升级的。
胜利一直很投入,而且这样也有机会可以多跟小姑在一起。在卡苏,胜利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层级的巴铁将领,这都需要有小姑这个翻译在场才行。
这些事情,建军其实也都知道,也许是性格方面的原因,建军并不主动去表白,他默默的接受了这个结果。他只想更加努力的工作,希望用忙碌来冲淡失落。
建军当然也有机会接触M47,他更关注的是炮瞄系统这一块。这技术问题一旦钻研下去,就会陷入到沉迷的状态。建军开始变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再关注小姑和胜利的消息。
胜利在研究战术的时候,免不了开着坦克到处跑。而初期生产的这些59式,可靠性是存在一些问题。在一次训练过程中,胜利驾驶的车发生了事故,导致胜利受伤,进了医院。
胜利受伤了,小姑自然去看望他,你侬我侬的你懂的……。他们的事情也自然就被组织看在了眼里。援外是有纪律性的,不能随便谈恋爱,那个时代就更加如此。
然后就来找胜利谈话,胜利倒是没有遮遮掩掩,就把这事儿招了。但是他忘记了,那个时候坦克部队可是精英部队,尤其是开着刚刚定型的59坦克的部队,那更是精英中的王牌。
这王牌部队的王牌参谋谈恋爱,对象肯定是要过政审这一关的。可是小姑这边一政审,就发现成分太高,跟王牌参谋非常的不合适。
组织上觉得事情有点儿要变得复杂的趋势,立即就找胜利谈了话。就算再怎么干柴烈火,相识也只有半年。胜利毕竟是军人,服从命令本来就是军人的天职。
而且,两个人的关系也还没有发展到手抄本上经常出现的环节。胜利觉得,到了当断则断的时候了。他的伤也不是不能动,于是谈话的第二天,都没有跟卡苏的战友们打招呼,胜利就动身回了国。
小姑这边哪里知道这些细节,感觉胜利突然就消失了,啥都没留下,这一下子就懵了。她也没有其它的熟人,觉得建军还踏实一些,就去找建军,询问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建军根本就不知道外边发生了什么,只能去找身边的战友们打听,啥也没问出来。那个时候纪律严明,禁止八卦,尤其是组织上的事情,也尤其是在驻外的集体里面。
不给八卦的地方不代表着没有人说闲话,甚至有人猜测,胜利遭遇的那个事故,其实就是整天鼓捣坦克的建军故意给搞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把胜利弄回去,自己好趁机上位。
这个传闻,很自然的就飘到了小姑的耳朵里面。有鼻子有眼的,她不相信都难。于是小姑是一边慨叹人心叵测,一边暗自神伤眼泪排成行。
一气之下,小姑收拾行李就回去了法伊萨拉巴德基地,直到回国也再没去过卡苏。
外边闲言碎语满天飞,可是建军却并不太在意,他一直醉心于研究炮瞄系统。把M47上面的M12测距仪和炮瞄系统拆开,一片镜一根线的检查、对比、研究,收获颇丰。
外边这传言当然也传到了组织上边,就找建军谈话,了解情况。人家毕竟是政工人员,说话还是挺拿捏得住分寸。也只是了解情况,不是兴师问罪。话虽如此,听着毕竟不舒服。
建军性格再好,心里也是憋屈,躺着中枪的感觉油然而生,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本来组里面几个人需要留守,继续把几个课题研究好,但是建军已然没了心情,不想在这伤心地继续耗下去。
这边稍微有些进展,那边家里447厂正在扩建,也急着要人。于是建军直接申请,很快就调回去了。
当年咱们可是答应援助巴铁200辆59,由于喀喇昆仑山脉的自然条件,运输成了最大的障碍。直到小姑回国前的1966年夏天,依然还有50多辆没有来得及交付。
这时候第二次印巴战争已经结束,巴铁凭借着咱们的援助,以及巴铁军人的坚毅和果敢,坚持了下来,保住了自己的国家。
与此同时,天朝和巴铁都认识到了补给线的重要性。于是双方共同努力,甚至可以说倾尽所能,开始来修筑喀喇昆仑公路。
由于在法伊萨拉巴德的杰出表现,小姑给巴铁中高层将领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因此回国以后,被特别派遣,负责工程兵喀喇昆仑公路部队与巴方的对接。
从普通医院的普通护士,到养尊处优的飞行员护理士,从装备服务的翻译,再到筑路工程部队的联络官,小姑可以说是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大开大合。
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小姑也参悟到了许多,变得更加自立。人生的阅历加上自身的能力,让她这联络官越来越有大管家的范儿,成为工程部队驻地不可或缺的角色。
那个时候,文革已经逐步开始。小姑的出身确实非常的敏感,好在有巴铁这份差事作为护身符,又经常跑外,让小姑避开了很多同龄人必经的磨难。
改革开放以后,小姑也到了退休的年纪。长期在外工作,小姑养成了坚韧自立的性格。即使退休以后,小姑也闲不住,经常回到家乡,为家族的下一代教育事业贡献一些力量。
在一众同辈当中,护法跟小姑的关系不一般。当年小姑援巴回国以后,正好赶上特殊年代。正是凭借着自己的部队经历和特殊才学,小姑才逃过一劫。
但是老家的亲戚就不一样了,很多人都受到波及,护法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饱受年代的折磨,使得护法的孩童时代也在困苦中度过。
小姑一直在工程部队任职,因为工作需要又经常跟随工程部队去喀喇昆仑公路,她的外语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双方高层的认可,所以受到的影响是有限的,生活条件也还不错。
天下的父母都一样,护法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够过得好一些,就把年少的护法送去了小姑那边,也让他和小姑互相也有个照顾。
因此,护法自小就来到边疆,跟姑姑一起生活。长大成人之后,护法应征入伍,成为工程部队的一员。他所在的部队,就是当年负责喀喇昆仑公路的部队。
喀喇昆仑公路早在1979年就已贯通。但是由于地质条件恶劣,经常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1200多公里的路段,经常发生塌方中断。正因如此,直到1986年5月,才正式通车。
喀喇昆仑公路起于喀什,终点是巴铁北部城市塔克特。在咱们境内大概415公里,整条路都是咱们自己的工程部队修筑的。
在巴铁境内喀喇昆仑公路被称为N35,N35这810公里,其中有600多公里也是咱们修的。本来计划巴铁境内的公路由它自己修,巴铁尽力了,只是它自己的人力、资金和技术,确实搞不定。
巴铁用了两年到了1969年夏天,还是没搞定,咱们眼看着等不及了。本来在那个年代,去人家地盘上修路是非常敏感的一件事,好在是巴铁,于是工程部队就过去了。
这一过去才知道,任务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地质条件太恶劣了,各种巨石、滑坡、地震、泥石流、季节河流等等,当时的筑路技术根本达不到要求。
又经常遭遇高海拔地区的极端天气,工程进展非常不顺利。好在工程部队有股子韧劲,一边修路一边研究,前前后后又用了八年,才啃下这块硬骨头。
后来连接塔克特至巴铁首都伊斯兰堡的N15是由巴铁自己修的,但是机具是咱们提供的,人员也是利用修筑N35期间帮助巴铁培训的。
天朝的基建狂魔属性,在喀喇昆仑公路建设的后期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整条道路的维保工作,就全部交由天朝来负责。
2006年前后,由于新加坡在美帝的唆使下利用马六甲通航问题掐脖子,咱们就跟巴铁商量,把“能源走廊”的实施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时已经被命名为G314国道的喀喇昆仑公路,以及巴铁境内的G35和G15,整体都进行了扩建。双车道变成了六车道,并且一直修到了瓜达尔。
这运输保障能力,不只是创造了世界奇迹,在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难以想象的。现在,它已经成为了现实,路就修在了脚下。这条路不止沟通中巴两国人民,也让咱们的腰杆硬了起来。
之后,在青藏铁路通车以后,巴铁又提出来中巴高铁和喀喇昆仑输油管的建议。这把坡村老妖吓了个半死,后来才没敢再那么折腾了。
巴铁提出的这些建议并非空想,一方面当然是希望透过天朝的基建技术,完善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国内的局势;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对咱们的基建技术产生了非常大的信心。
同样是在兴都库什山脉,美帝只会疯狂打洞、用炸弹之母啥的滥杀无辜;而天朝则解决了重大的工程难题,造福于全人类。
当然,这期间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喀喇昆仑公路修筑的一期和二期,设计、施工到全线通车,总计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期间,巴铁牺牲了500余人,而咱们也有122位烈士长眠异乡。
到了第三期扩建,从设计到贯通,只用了两年零四个月。咱们又牺牲了7位烈士,将动脉扩建成了战略大动脉。
整个七八十年代,虽然部队整体人数很多,但是大多都是野战部队,装甲兵很少,作用也有限。日常训练都难以保障,就更妄论对机甲战术的研究。
就是在岁月的流淌中慢慢沉静下来,胜利一步一步自我沉淀和发展,从参谋一路做到了旅政委。
到了知天命的年纪,随着部队改编,建制撤销,胜利就从旅政委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去地方上做了个闲职。闲职让他有了时间,开始研究一些历史。
从中国史到世界史,又回到战争史,而且着重在装甲兵的历史。胜利是一些重要节点的参与者,体会深刻、眼光独到,因此他的文章很受欢迎。
据说,他的文集甚至还得到了首任装甲兵司令许光达之子许延滨老先生的题序,一时风光无限。低调起来的胜利,比年轻时代张扬的胜利,闪烁着更加不一样的智慧的光辉。
九十年代初,第一次海湾战争描绘了当今战场的模型和战术要求,这也让胜利感到兴奋。在接下来十几年的步兵装甲化,也就是信息化部队建设过程中,胜利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胜利把心思都放在了老本行上面,结果老伴儿病了的时候他也没有及时关注到,直到后来发现才追悔莫及,却为时已晚。
胜利很是自责,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是否过于自负和执着。始终纠结于自己的事情,却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这才是走过以后的错过。
好在胜利的孩子还是挺孝顺,一直陪着他,让他的心情得到舒缓,祖孙三代一起也其乐融融,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胜利心头的压抑。
其实,接到建军和小姑电话的时候,胜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作为男人,他怎会忘记小姑呢。可是另一方面,建军对于他来说,就已经是有点模糊的记忆了。
临着要见面,那种期待和兴奋,还有一丝丝的胆怯,都交织在了一起。胜利在当地最好的酒店订一间包房,三位老战友见面,那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激动不已。
三位老战友回忆了当年在巴铁的往事,小姑也给他们看了自己重走援巴路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后来在喀喇昆仑公路修筑过程中的往事。
年轻时代的羞怯,留住了很多早该说出口的话语。到了这个年纪,其实也就无所谓了。
胜利解释了自己当初为何不辞而别,首先,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再者,当时他自己也明白,惜别只会增加彼此的痛苦。
而过了这么多年,小姑也早已释怀。胜利感慨于小姑一直以来仍然是单身,但是小姑却解释说,自己常年跑外,单身反而让自己更加适应,这并非是胜利留下了什么阴影在心里。
而建军就开玩笑的说,两个人现在都是单身,要不就凑合一下?胜利和小姑相视一笑,这么多年都已经过去了,过去的就过去吧。
倒是建军当年所遭受的委屈是最多的,用现在流行语来形容,就是躺着中了枪。建军倒是很坦诚,他了解他自己,而且他的性格里面多多少少有种无所谓的东西在里面,所以真的无所谓。
虽然三个人都认为那一段经历对自己的感情之路没啥影响,但是其实它还是改变了三个人的人生轨迹。
就如同小姑后来总结的,如果当初自己没去卡苏,也许她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护理师,然后从更高级的岗位上退下来。
而如果没有受伤,胜利也许早就回到部队,跟着自己的好战友去了越南,能否顺利回来也是未知数,更不用说再之后的那些经历。
而建军是最应该感谢那一段经历的,正是因为接触了M47的炮瞄和火控系统,让他有机会对比了东西方不同的设计思想,也了解了在不同的战术要求下,对于炮瞄和火控系统设计的要求。
建军后来参与了69和79的设计和改进,包括参与到引进马可尼火控系统的工作当中。在马可尼的引进过程中,建军又得到了出国的机会,还学习了一些外语,让他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建军说,如果当初没有躺着中枪,也没有钻心于研究M47,那么自己的发展可能就不会这么顺利,甚至人生方向也会发生改变。
M47并非美帝的制式装备,很快就被淘汰,单纯作为美帝的援外装备。但是它的火控系统设计,还是很独到很前沿的,也被应用到后来的M48系列。
说起来,建军的工作跟我们这一行还多多少少有些联系,只是还没有机会结识这些前辈罢了。
我正在内心兀自感慨,偷偷瞄了一下手表,已然后半夜了。干我们这行的,熬夜是家常便饭。但是对于方丈和护法来说,确实有些晚了。
让大家赶紧躺下,熄灯休息。之前护法就着灯光和酒精,娓娓道来这些故事。而这当中的好些细节,都在大家的脑海中产生了共鸣,还有很多化学反应。
失眠可以说是我的职业病,半夜又是醒来,感觉这地方跟小时候的东
北差不多, 被窝里面还算暖和,但是 漏
在
外 边 的
脸 皮, 却感觉冻的马上就 要
结 了 冰。
起身出去上了个卫生间,那卫生间真大,天地一号嘛!就喜欢站在立陡立陡的崖子边缘,一泡尿出去,居然还没听见最前方部队落地的声音……
安静的大山里面,远处点点的亮光应该就是场站,就顺着光影走了过去。看着不远,但是在山间的夜路也走了二十多分钟才到。
这边是个小院子,门没关,一进去院子,耳朵里面就传来微弱的中频嘶嘶声,那是场站雷达的电流之歌。我太喜欢这个声音了,循着声音就去了操作间。
让我们一起努力付出,与身边的人一道共 同 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