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三九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物候有曰:三九不封河,雪花任飞舞。诗者起笔就是广角展雪境,“飞、积、填、”将雪之大全景描写得极具纵深感。颔联镜头拉近,一“添”一“续”,令画面有了高低错落的层次感。颈联镜头再推远拉近,动与静,虚以实,展开无限的想象,使得雪景的画面捭阖纵横有了连贯性。如此起承转三联层层递进,铺叠有序地绘出一个雪世界。顺势而来的尾联,于皑皑间一笔点睛,拓开诗境,翠柏之坚贞,红梅之不屈,白雪之纯洁,具象之中,彼此衬托,融情于景,言之有物,言之有景,言虽尽而意不尽,三九的雪,当咏。
年关感怀
虔诚祭灶达天闻,时接年关雪落勤。
四野朝临风飒飒,孤庄暮降雾纭纭。
身侵积霰吟诗乐,笑对飞霞把酒醺。
奔八桑榆期暖翠,湖前柳岸待春云。
【点评】:诗者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虔诚地祭拜灶神写起,“达天闻”自是为了祈盼“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小年的民俗如此,那么小年的景致又是如何呢?诗者有言:雪下得频不说,朝来,四野飒飒风吹;暮至,孤庄纭纭雾锁。怎一个冷寒萧瑟了得!读到此处,不禁臆想一番:年关本应忙碌,不写忙的如之何,而去写景,要表达些什么呢?孤庄是否暗藏别意?年关也是关呀,氛围渲染精当。然诗者笔锋一转,尽管“身侵积霰”,却以吟诗为乐,云开雪停时,“笑对飞霞把酒醺”来一抒情怀,多么洒脱豪迈的心境啊!如此对应来写,给这份洒脱豪迈加了个幂指数。尾联一“期”一“待”道出诗者向暖而行,对未来的无限展望,同时又与颈联的“飞霞”相呼应,与“莫到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有异曲同工之妙,乃大胸怀,真性情也。
冬梅
踏雪归来临小院,清香扑鼻心生眷。
红梅几朵悄然开,顿有诗成留纸面。
【点评】:这首小绝,初读时,仅以为只是冬日归家一小事;再读时,不禁为其情境所吸引。“踏雪归来”,画面徐徐展开,叙事开始。一个“临”字,将至未至,距离感,神秘感拉满,小院里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呢……为承句做好了铺垫。隔着院门或者说是院墙“清香扑鼻”而来,诗者不由得心生眷恋,真的是归有惊喜啊。起承两句联袂有造境,有写境,引人入境。转句细写清香之所在,原来是小院里的几朵红梅悄然开放,画面展而再展,由院外到院内,有了层次感。叙事至此,作为诗人的丁老怎能不赋诗一首呢,结句自然而就。整首诗作,侧重于叙事,并没有用高大上的语言来咏赞冬梅,而是用平而简却灵动的语言来写意冬梅,从嗅觉到视觉再到意觉,处处表明诗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温馨而浪漫。
九九吟春记
冰雪消融九九临,春回大地瀑泉涔。
岚飘岭上浮云淡,日沐湖边垂柳愔。
细雨忽催花欲绽,衰翁忙约友行斟。
天开何惧忧愁事,接岁欢歌佳句寻。
【点评】: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丁老的这两组“消寒诗”的最后一首题定“九九吟春记”,巧思妙意尽在于此。首联以“冰雪消融、瀑水奔流”绘出九九寒消尽后大地回春的景色。颔颈两联承续首联绘景继续,通过“烟岚、山岭、浮云、春阳、池湖、垂柳、细雨、花苞、老翁,酒友”一系列物象地渐次铺展画面,有声有色有情,意向万千。即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焕然新貌,也写出了诗者喜悦的心情,春回的不仅仅是大地,春回的还有咱们“奔八桑榆”的丁老。诗者于叙事中绘景,于绘景中抒情,故而得联“天开何惧忧愁事,接岁欢歌佳句寻”以作结。一个“何惧”,坦然直面一切的人生态度立见,无忧无虑醉心于:高歌一曲再把佳句尽收笔底。吟春抒怀,笔触之细腻,意蕴之高远,心境之豁达,当学,当敬。
纵观丁老这两组“消寒诗”,田园诗有之,怀古诗有之,咏物诗有之,抒情诗有之,叙事诗有之……有《雪中听曲》的淡雅舒逸;有《雪钓》的淡泊超然;有《冬竹》的坚韧不拔;有《消寒自画》的磊落真诚;有《踏春》的明媚飞扬……丁老以诗消寒,记录生活,乐享生活,恰正是:桑榆惬意诗精神。
【作者简介】:赵红宇,笔名:清风细雨。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仁美诗词》诗评部主任。中国诗赋学会会员,鞍山诗赋协会副会长。"千山八娇"成员之一。2018年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千山八娇》作品研讨会。多年从事诗词联赋等创作,作品散见于《中国辞赋》、《诗刊》、《诗词世界》,《诗潮》、《鞍山文艺》、《鞍山日报》、《关东诗人》等报刊杂志和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网、新浪、吾爱诗词、仁美诗词、上海古韵新吟等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