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踏晨晖,蛛丝掣我衣。
山从云隙出,鸟自日边飞。
花色沾清露,秋光染翠微。
水穷真有处,长坐不思归。
这首《五律·宿友人山庄之八》是诗者的五律组诗中的一首,行文有声有色,虚实相生,情有致时意高远。
“信步踏晨晖,蛛丝掣我衣”。首联白描起笔入境,信步,怎个潇洒至极,踏着晨晖出行,心情那叫一个飞扬呀,却不料有蛛丝拽住了诗者的衣角,不得不停下了脚步。好有画面感的句子,读到此处,不禁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蛛丝意欲何为呀,这就为下联的阐述做好了铺垫,语出自然,手法高妙。
颔联一出,答案立现:原来蛛丝是想让诗者停下来观赏美景啊,你看你看那“山从云隙出,鸟自日边飞”。感觉山挣脱了云的困锁,似利剑划破积云傲然而出;而鸟自日边飞来,飞向山庄的怀抱。山有了势,鸟有了情,炼字炼意,言之有物,言之有景,言之有意。
若说颔联描绘的是远景,那么接下来的颈联“花色沾清露,秋光染翠微。”就是近景描绘再到远景描绘了。眼前多彩的花带清露,远方的山染青绿,秋日山庄景致的色彩由近及远,层叠展开若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人入卷,情入境,美不胜收。
“水穷真有处,长坐不思归”。诗者写了山,写了鸟,写了花,那么山庄还有哪些美景还没有写到呢?当然是水呀,信步而行,不知不觉走到山庄溪流的尽处,或许是遍赏一路的美景有些乏累了,率性地席地而坐,有种慢下来的意味。此一句与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诗者是直接定义:水穷有真处,这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尽处即开端,不思归作结,写出了诗者淡逸的情怀与超然的风采。
纵观整首诗作,于意象之中,任一怀诗绪低回婉转,至水穷处,觅得真谛思无涯,完美演绎出山居生活的雅趣与岁月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