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春芳·春叶
词/放下
东帝步,青芽树,老叶笑阳光。翠色随风浓绿,世尘向晚轻黄。
雨打落知章。自归根、明了沉扬。凤凰台上花香漫,行处苍琅。
【简评】: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放下的这首《占春芳·春叶》是为咏物之二也,静看春叶从萌芽到归根,是有所寄托的体物寓意的咏物词作。
上片以“东帝步,青芽树”三字对句,淡淡起笔,白描刻画点明早春时节,点明所咏之物,新萌发的嫩芽。然接下来词者并没有继续描写青芽如之何,而是用一句“老叶笑阳光”来感叹春光春光的短暂,一转眼青芽就成了老叶呢?句中的“笑”字用的特有味道,嫩芽初来,对眼中的世界只能是饱有一种憧憬的心态,唯有老叶才能对这个世界笑看笑对,于暖阳中盘点生涯,感悟生涯,然后淡然地一笑而过。“翠色随风浓绿,世尘向晚轻黄。”词者接下来再用六字对句刻画春叶。在这组六字对句中,词者妙用叶子颜色的渐变对照写出叶子的一生,从新绿到深绿再到暗绿,直到向晚时的叶染轻黄,这是视觉上的细节描写。看似状物绘景,叶染黄,表示叶子快要飘落了,实则暗指已到了春归的时候,惜春之情溢满字里行间。词者赋予颜色形容词以更深的意义,使得词作更具层次感,不着情而情出,未着意却意真,同时也为下片的描写做好铺垫。
下片五字起句“雨打落知章”承接上片进一步描写春叶的短暂生涯。“雨”字一出,倍觉感伤,词者连用“打、落、知”三个动词,将雨的无情,叶的无奈,心的无寄一一展示,雨打叶落,满地枯黄,景物的描写烘托出词者的情绪,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合一,炼字炼意,笔法高妙。接下来的次句“自归根、明了沉扬。”由写景转入抒情,自从叶落归根,才懂了褒扬不增彩,贬低不减毫。私以为词者此处的“沉扬”出自清人杨庆远联题三苏祠下联中的“……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是在落叶归根后的一种通透。春叶短暂的一生,低迷或有之,忐忑或有之,但更多的时候是映日昂扬,经风淡定,历雨从容,归根达豁,这些经历会令读者感同身受,宝贵而真实的体验,词者托叶寓意剖析事理,深刻感悟,精辟总结。最后用“凤凰台上花香漫,行处苍琅。”作结,春叶虽然落了,但夏花满园,怎一个欣欣向荣了得,种因收果,无以沧桑,惟以苍茫,令读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索,赋春叶喻人生,且思且珍且行,浮沉淡定,悲喜从容。
纵观整首词作,词风隽逸,文笔细腻,不仅有物情上的体会,还有哲理上的蕴藏。景中情,情中景,理中情,情中理交织在一起,词赋春叶,感悟人生。
占春芳·春柳
词/红山青松
眉细小,腰轻软,妙著碧丝绦。恰似青春娇女,几多袅娜妖娆。
脉脉立平桥。系离情、摇手相招。可怜难挽兰舟住,肠断魂飘。
【简评】: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古往今来,描写柳的诗词作品不胜枚举。红山青松以心观春柳,体物而言妙,巧言切状,赋柳而喻人。词者在这首咏物词《占春芳·春柳》中,上片起笔三字对句“眉细小,腰轻软”拟人写意:柳叶如眉,柳条若腰,用语虽然简洁,但却极其传神春柳之肖貌。“恰似青春娇女,几多袅娜妖娆。”在词者笔下,春柳是一位正青春的妙佳人儿,小眉弯弯,细腰软软,臂缠绿丝绦,裙角轻扬,袅袅婷婷扶风而来,形象而生动地细节刻画,尽绘春柳之优雅风姿,从而达到了情景互相契合的意趣,柔美了春光。
过片紧承上片拓境会意抒情。词者化用典故“折柳送行”,细致描写折柳赠相知,惜别怀远的场景。“脉脉立平桥”,平桥岸边,春柳默默而立,脉脉含情。“系离情、摇手相招。”平桥送别,一个“系”字意境全出,将不忍分别还得分别,恋恋不舍的心理活动出彩刻画。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柳"谐"留"音,词者在结句中写道“难挽兰舟住,肠断魂飘”,观柳之细微,托兴之深幽,所以词者用“可怜”表达自己对“平桥送别”的无限感慨,以及对春柳说不尽的惜怜之情,令读者亲临其境,恍若置身于平桥岸边,依依送别,依依不舍,招不回,挽不住,兰舟渐远直到看不见,春柳依然“脉脉立平桥”,前后呼应,悲伤不已。画面的立体呈现,情感的淋漓展现,以柳喻人,浑然自然,以形写意,融情入景,长于铺叙,婉约至极。
纵观整首《占春芳·春柳》,"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词者比兴写意,形神兼备地赋柳喻人,且善用动词,情境浑一地描写出平桥送别的缠绵情景,将拟人手法运用得了无痕迹,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实乃咏物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