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赏析】炎凉居先生作品赏析(五)

(2020-12-20 14:35:36)
标签:

鞍山

情感

诗赋

文化

分类: 红宇诗评【原创】

【诗词赏析】炎凉居先生作品赏析(五)
《炎凉居先生作品》赏析(五)

文字/清风细雨


   凉居先生的这十五首抒怀词作,任由思绪飞越天南地北,将深秋与初冬的景致尽收笔底,于斑斓与箫疏的交织中,寄情于山水,纵笔绘卷,抒发情感。正可谓:岁月词场,词场岁月。下面就请您与我一起细细地品读先生的词作,慢慢地感悟先生的情怀……


13、忆帝京·有感

草青柳绿南槐梦。落寞老年谁宠。
指点晚霞飞,笑与春秋共。坐看水云时,却把春心纵。
也有过、流年倥偬。一恍惚、已成青冢。
不老青山,清风明月,后世前代英雄颂。日月岁悠长,尽是涛汹涌。

赏析】:

    这首《忆帝京·有感》,也是先生触景有感而发的词作。起笔的“草青柳绿南槐梦”,简洁明了,引人入境,恰与下一句的落寞老年形成对比,而这一疑问“谁宠”,无需答案,答案自在词中。也曾“指点晚霞飞”,也曾“笑与春秋共”,何等的恣意洒脱啊。“坐看水云时,却把春心纵”,做上片的结句,笔酣墨畅,其意丰满,其境圆融。

    下片走笔飞言,尽情抒怀,感叹时光匆匆而逝,那些曾有过的,恍惚已成青冢。烟火红尘中,唯有“不老青山,清风明月,后世前代英雄颂”,精状于景,豪情尽展,与上片的指点、笑与二词的情境交相呼应,立见先生情怀之旷达。再以“日月岁悠长,尽是涛汹涌”做结,颇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神韵,取景恢弘,物外超然。

    整首词作,言辞酣畅,以景寄情,格调遒劲,情感真挚,怀旧虚实相间,极具张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回思。

14、八六子·念远

上西楼,柏青松绿,山高水远残秋。
念少小五湖一来,老大横泾再别,云深道是瀛洲。
红枫黄杏回眸,柳老草枯秋水,昊天一色长流。
岁月里红颜,鬓霜同在,俗名丰禄,付与萍浮。
不堪想、雨雪纷飞暮晚,春秋残照林丘。正凝愁,幽幽月清岁悠。

【赏析】:

    念远,念远方,念过往,念那人那事……此一首怀旧词作,潜思默想,是对念字的完美诠释。

    上片由“上西楼”见残秋景致入笔起意,念少小,青葱别过各奔鹏程,可也是见那“云深道是瀛洲”,虚无缥缈的仙境,是一种向往,也是一种寄托吧,遂可鉴,慧眼慧识,方能入真境得真意。情致深沉,词境深远。

    下片细致描写残秋景象,拟人写意“红枫黄杏回眸”,紧扣主题念。功名利禄皆已抛却,不在去想,管他什么“雨雪纷飞暮晚,春秋残照林丘”,红颜霜鬓同在便是安然,“月清岁悠”,吾心安放。感时伤事念远,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词作,着一念字,层层深入,情及细腻,布局合理,构思独到,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

15、八声甘州·枫红时

正烟波浩淼共长天,一抹晚霞红。
对西风落叶,残荷冻柳,波映征鸿。
坐看枫红柳绿,水远对云穷。无限风光好,只此山中。
满目残华零落,问春风何在,临水凭风。
叹飘零逐水,何处是归踪。
指云山、层林渐染,独徘徊、霜鬓对苍穹。
时光里、有情来去,无奈匆匆。

【赏析】:

    这首《八声甘州·枫红时》,正字引领开篇展卷,气势顿出,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晚霞浮波红映画,美不胜收。对字引领四字对句,近景的落叶、残荷、冻柳,远景的征鸿,皆是秋景的特指,景合事理,层层分明。最喜欢下一句的“坐看枫红柳绿,水远对云穷”,坐看这枫红柳绿,何等的舒逸,深有“坐看云起时”的无穷妙意与悟境。“无限风光好,只此山中”,上片结于此,又上升一个境界,大彻大悟,悠远深邃立见。

    下片面对满目的零落,仰天一问,怀念、期许尽在此问中,感慨多多。“独徘徊、霜鬓对苍穹”,苍穹下,只影徘徊,万般情寄,“时光里、有情来去,无奈匆匆”,一个无奈,诉说着曾经的些些许许,不由己啊,如是矣,如释也,词旨婉切,情景交融,发人深省。

    整首词作,红枫、绿柳、霜鬓、苍穹等色彩的转换,即是心情的转换,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令动情,达到“言已尽而意有余”的艺术效果。



    纵观整组词作,红尘景致的描写令人沉醉,同时也让人失落在其中,忘记了现实,跟随着先生的文字心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其实无论是山水还是云月,无论是草木还是风雪,岁月词场沧桑客,枫红时,念远、有感,从头越……
【诗词赏析】炎凉居先生作品赏析(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