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标签:
杂谈 |
分类: 漫步京城 |
游览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八点半开门,我们来的有点早,八点刚过我们已经来到了国子监街,闲来无事只好在古街上游荡,寻找古街亮点。时间快到八点半,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陆续来上班,经打听方知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无需预约购票,凭老年证即可以进入参观。这好像和网上说的有出入,我感觉昨天晚上在家预约了半天如今白费了,心里有些失落感。老伴儿打趣地说,这说明我们老年证还是很管用的,闻之我也只好同意的笑笑。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是今天第一批进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游客,因此立马又高兴了起来。游荡中我们发现国子监街的两头分别有石墩木牌坊,上面写着“集贤街”,我想这应该是当时老街名。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孔庙的大门虽然有些破旧,但气势犹存,当你走近时会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马路对面是八字型红墙照壁,告诉来人此处的高贵级别。
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
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红色的城墙,庄严而大气。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彰显孔庙的霸气。
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其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两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这是清乾隆时仿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刻制的,那难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诗意恐怕只有学识渊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
孔庙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整座孔庙建筑布局科学,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北京孔庙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因为它有碑林,其实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元、明、清三代的读书人,凡中了举人的就在此立一块石碑,“一举成名天下闻”。此处有一尊杨清钦捐刻“先师孔子行教像”屹立在石阶前。
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庑殿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
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
殿前的大树大多上了年纪,但根深叶茂,见多识广,堪称我们的老师。
老伴儿问我,这古柏树几个人才能抱过来?我说你站在那里比一下就知道了。
大成殿前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
这石碑上的字又小又密,因护栏相隔,实在无法看清。
一排排大殿都储存着大量的历史故事,读起来一定要费很长时间,且让我们慢慢看来。
蓝色匾额写的是“万世师表”。
大成殿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珍贵的文物。
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
来到这里时发现崇圣祠已经封闭,暂时不对游人开放,我们只好结束了对孔庙的游览,去参观另一侧的“乾隆石经”。
走进“乾隆石经”展室,只见长长的展厅里一排排石碑分列两旁,一下子就把我们震住了,好像以前没见过这样一个展室。向工作人员询问才知道原来石碑就在孔庙和国子监中间的夹道里,后来为了保护这些石碑,才在上面加盖了棚子,形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乾隆石经”,石碑共计189座,当年乾隆钦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裁,负责考订经文并动工刻石。
“乾隆石经”亦称十三经刻石,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研究儒学的珍贵史料。
清代蒋衡游历长安,见“开成石经”众手杂书,紊乱不堪,深以为憾,决心自书一部十三经,从雍正四年(1726年)至乾隆二年(1737年),历时12年完成这部63万字经文手书。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经考订蒋文并动工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碑刻成,立于太学。此刻石原放国子监六堂,1956年移至国子监与孔庙之间夹道内。
展厅内有两尊石像,一个是孔子的学生——颜渊,
另一个是学生——子路。
“十三经”刊刻完成后,为纪念祖父蒋衡,蒋和以蒋衡自画像为底本刻了一尊“蒋湘帆先生写经图”石碑,并请书画家冯敏昌以隶书题名。此碑高110厘米,宽41厘米。碑前面为线刻人物画,画面上蒋衡右手拄杖,左手捻须,衣衫飘飘,神情自得。碑后面刻有蒋衡行书七绝二首,署名“拙老人”。此碑安放在国子监十三经刻石碑林最南端,1956年该碑与十三经石刻一起移到国子监与孔庙之间夹道内。
这里是"乾隆石经”的南门,通往国子监。
门前的标牌对展室做简单的介绍。
国子监与孔庙左右相邻,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国子监,太学是也。
历经数百年的琉璃牌坊依然金碧辉煌。
细看每一块石头,每一块琉璃瓦都十分精美,堪称精品。
辟雍大殿是国子监的核心建筑,始建于乾隆年间,是皇帝讲学的殿堂。大殿为两重屋檐,上覆黄色琉璃瓦,大殿正面屋檐下,高挂着乾隆皇帝书写的“辟雍”匾额。
辟雍四周建有围廊,红色檐柱、廊柱多达数十根,柱间建雀替,大木构架绘以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四面开门,门窗装饰三交六碗菱花图案。
高大的石基下建水池环绕,池岸用汉白玉做护栏,构成“辟雍环水”的古代形制。池水之上东南西北各建一座石梁桥通达四门,连接内外,构成了辟雍的独特建筑风格,体现了辟雍深邃的历史内涵。
国子监主殿题为“辟雍”,"辟雍"实际就是太学。辟雍四周环水,其状犹如祭祀上苍的玉璧(圆而有孔),象征“法天”。雍,环绕着水,则意味着教化圆满无缺。
辟雍殿前的香炉古香古色,做工精巧。
辟雍殿内正北上方是乾隆亲题“雅涵於乐”。
临雍讲学简介
东边为咸丰皇帝题写“万流仰镜”。
彝伦堂位于国子监二进院辟雍殿北侧,原名崇文阁,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清康熙皇帝亲题大堂中门上方“彝伦堂”横匾。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殿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彝伦殿前有孔历贰仟伍佰肆拾八年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敬立的”孔子行教像“。
雕像基座背后有铭文。
彝伦堂的建筑形式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七间,后带抱厦三间,室内面积500平方米,室外月台面积400平方米,是国子监里最大的厅堂式建筑。
彝伦堂月台前有一日晷,石头表面已经斑驳,但仍能看出其做工十分精美。
集贤堂
“绳愆”是用准绳衡量过失的意思。“绳愆厅”就是纠正过失的地方,北京国子监内博士以下的所有教职员工和监生,凡有违反规章制度的人,都归绳愆厅处罚。
这刑具用来惩治教工和监生似乎有点过,但也说明当时教育的严肃性。
国子监位于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
现在这六堂大都改造为展厅或办公房屋。
参观完毕原路返回,再看辟雍殿的确宏伟庄严。
这里是“金榜题名——中国古代科举展”。
清朝科举制度用这张表就说清楚了,这是一条从童生——生员——举人——贡生——进士的升官之路。
展厅一角。
整个国子监静悄悄的,参观的人真的很少很少,个中原因如何?不得而知。
从国子监的集贤门走出来,感觉此行收获颇丰,其中乾隆石经使人震撼,辟雍规制令人折服,科举制度让人心惊……。老伴儿说这个地方应该让我家小孙女也来看看,只是不知她有没有兴趣?
告别了孔庙和国子监,我们一路向东,去参观我们预约并付费了的另一个景点雍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