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以来,涉足池州的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等知名人士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在“千古池州”章节中已有所述。这里,将名人依恋于池州山水的诗歌与地名对号,供游人欣赏。
陶渊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时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在赴东晋首都建业(今南京)途中经过钱溪(今梅龙镇)小憩,留下诗篇如下: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诗人的结束句中尤其精辟“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念在归舟,谅哉宜霜柏。”诗人后来终归远离昏暗的官场,辞去县令,还乡归田,固守清贫。为后人所称道。
如今站在梅龙镇几十里的江堤上,追寻当年陶公身影,品味当年陶公的心境,别有一番情趣。
萧统:南朝梁文学家(501—531),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被立为皇太子。谥号昭明,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在池州期间,邀集文坛名士,于石城(今贵池区殷汇镇灌口村)秀山的隐山寺,研讨文史,对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进行选录成《昭明文选》,共选辑38类,700余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选。在傩戏中,昭明太子被尊为“案菩萨”,被池州人供奉。如今在秀山附近的秋浦玉镜潭存有“昭明钓台”;梅街峡川百姓为“案菩萨”在幽雅的“球山”上建有“昭明太子庙”;刘街乡的“青山庙”,也是供奉昭明太子的。游客可去这些地方凭吊这位池州人爱戴的南朝文学家。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著名唐朝诗仙,于唐天宝八载至上元二年(749—761)12年中,先后5次来到秋浦(今贵池),他走遍秋浦河、清溪河两岸,三上九华,留下了近50首不朽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秋浦歌十七首》。(另专有介绍)
刘禹锡:唐朝诗人(772—842),他在游览九华山时作有《九华山歌(并序)》,赞誉曰:“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九华山歌》唤起了众多名人骚客的向往。爱国诗人陆游入蜀赴任途中,始见九华山时曾说:“九华本名九子,李太白易名,太白与刘梦得(即刘禹锡)皆有诗”,自此,九华山名声才越来越大。
杜牧:晚唐著名诗人(803-—853),他的诗歌情致豪迈,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后人称他为“小杜”。他在池州任剌史期间,留下了几十篇脍炙人口的诗文。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明》、《池州清溪》等,为池州人民留下了一笔很可观的文化遗产(在“千古池州”中已有介绍)。现在城西重建的杏花村已具相当规模,目前正在扩建中,誉为“天下第一村”。恢复当年的“诗村”。
《池州清溪》诗曰:
弄溪终日到黄昏,照数秋来白发银。
何物赖君千遍洗?笔头尘土渐无痕。
滕子京:北宋诗人(990—1047),与范仲淹是好友,原任过岳阳楼所在的巴陵小州的知州。景
年间,范仲淹被贬,滕子京也受牵连,被降到池州监酿御酒。携家迁居池州的青阳县,滕子京为池州山水名胜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至今墓葬还在青阳的抱珠墩。游客如有兴趣,不妨在路过青阳或上九子岩时,顺道拜谒“滕子京墓”。这里录滕子京《题穿山洞》(即大王洞)诗曰:
洞户千年叫不开,白云无主自徘徊。
只因种玉人归后,一闭春风待我来。”
范仲淹:宋代名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989—1052),人们都知道他的一首《岳阳楼记》使岳阳楼名声大振。却不知道他在池州的许多地方也留下足迹。他童年时期在池州的青阳县度过。在《建德县志》卷九载有他的一首《尧庙》,诗曰:
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
禹终平洚水,舜载致熏风。
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
乡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
建德县就是现在的池州东至县,素有“尧舜之乡”之称。尧庙位于东至县城10公里处的大历山。范仲淹游历山唱尧庙。游客可在游历山尧庙时感受范公的诗怀。
包拯:北宋著名清官(999—1062),他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为官清廉,严惩污吏,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在池州作知州时间不长,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如今可在齐山的冶春园忠廉堂了解到他的池州的政绩和故事,以及他书写的“齐山”手迹。可在池州的南门亲眼看到存有爱民故事的“四眼包公井”。
梅尧臣: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1208—1224),他曾任过建德(今东至)县令。梅尧臣喜饮酒赋诗,诗名与苏舜钦齐名,亦与欧阳修、滕子京为友。在大王洞,梅尧臣作五古《和滕公游穿山洞》,诗曰:
洞口水石浅,潺潺泻绿蒲;
缘溪进岩窦,阴里人境殊;
中言有物怪,蟠蛰春来苏;
霖雨虽有意,风雷莫肯扶;
风雷自鼓荡,不久当何如?
欣幸禅林近,钟梵来有无?
回策历幽径,衣香草露濡;
老僧长松下,麋鹿与之俱;
溪云时见起,山鸟自相呼;
羡尔得兹乐,何用劳形躯!
梅尧臣同样钟情于齐山和杏花村,池州的《名人录》中存有他的《咏齐山寺》和咏杏花村西庙的《西禅院竹》等著名诗篇。
苏舜钦:北宋前期优秀诗人(1008—1048),这位在宋朝诗坛上与梅尧臣齐名的苏舜钦,诗文豪健、清新。两次来池州,留下《重过齐山清溪》:
翠微曾与客同游,陟险搜奇兴未休。
八载重来惊老大,千年高咏想风流。
云迷复岭深藏洞,水落寒江远见州。
安得符离张太守,画图再与写清愁。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