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人缺少阳刚之气?
(2009-04-15 18:11: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国大陆新闻 |
中国男人缺少阳刚之气?
2008年9月04日腾讯新闻:近年,电视上“男人戏”流行。《亮剑》、《历史的天空》、《士兵突击》等,收视率都颇高。俗话说,“没什么,想什么”,这一现象就恰恰反衬出现实生活中阳刚之气的缺失。在教育界,不断有人呼吁,要增加中小学里男性教师的数量,要对男孩推行阳刚教育等等。在中国城市的中小学里,女孩也一向占据着优势地位:学习好的多,当班干部的多,参与社会活动的也多。男孩在学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上却都趋于弱化。而近些年流行的选秀节目中,一些男孩也显得很“女性化”,缺乏阳刚之美。过去人们常说,“谁说女儿不如男”,如今的情况下,这话似乎该倒过来讲了。
上述现象的产生,有时代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上的原因:
其一,上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曾长期处于外敌入侵,社会动荡,革命和战争的过程,这是一个痛苦而悲壮的时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阳刚之气得以滋育的时代。其后,革命或会有些惯性的延续,但中国必然要走上建设的轨道。这个过程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也不是“伪革命”所能阻挡的。在新的时代,阳刚之气不免发生了一些形态上的变迁,让人觉得不那么“阳刚”了。
其二,时代的变迁也是一种文化的变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男孩爱玩打仗游戏,爱看战争片,想当豪气万丈的英雄。今天,孩子们的主要娱乐方式是流行歌曲、追星、游戏机等,形态上“文弱”了许多。
其三,学校教育中,“应试”的成分还是偏重,体育运动的地位难以提高。缺少这种“野蛮其体魄”的过程,阳刚之气当然难以提升。
其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开始优裕起来。中国又进入独生子女时代,“ 小皇帝”成为家庭的中心。在优裕的条件下,在过多的呵护中,孩子难以产生独立性、责任感,难以形成坚毅坚忍的性格,而这正是阳刚之气的核心。
需要指出的是,“阳刚之气”并非“匪气”,扮“糙老爷们”,说点粗话。这样,阳刚也太容易了一点。在战争年代,确有许多粗线条的英雄,他们在特定的时空中挥洒自如而自然。但对这些英雄,不宜硬学模仿,否则,可能会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笑话。“阳刚之气”要有时代内涵,适应时代需要,体现在为国家、为人民有承担、干成事上。例如,细心在习惯上不被划入“阳刚”范畴,但在今天,为中国放飞“神舟”、“嫦娥”的英雄们,却需要日复一日地从事各种细心耐心的工作。这种细心和耐心,才真正体现了责任感,体现了性格的坚忍和坚持,体现了“阳刚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