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古城墙*—五方元音【邢台街巷文化】

标签:
邢台街巷文化邢台解放碑邢台古玩城3500呢建城史华北第一城 |
邢台古城墙!
——五方元音【邢台街巷文化】
距今约4000年前,先商文化在这里走向繁荣,此时中国已进入王朝时代,邢台市区西部形成大聚落群。约3620年前(葛庄遗址测年结论),邢台市区西部先商聚落群溃缩,结合史料记载当为南下灭夏而迁徙。
约3500年前,商王朝将统治中心由豫北地区迁回此地,这便是历史上“祖乙迁邢(井)”的典故。约3000年前,西周王朝在商旧都井的东侧,建立西周邢(井)国都城,上述两座都城,可能存在局部叠压现象,但核心区和具体范围仍有待进一步探证。
,时长00:21
关于邢台建城历史的起点,最早的文献记载定格在了3500年前商朝第十四任君主祖乙那一页。《竹书纪年》记载:“甲辰九圯,祖乙徒都于邢。”《史记·殷本纪》、《史记·周本纪》中,也有“商祖乙迁于邢”的记载。
祖乙迁邢的次年,邢地遭山洪冲击。祖乙率领商王室贵族再次作小范围近距离迁徙,并于5年之后,大兴土木建城。这是邢台辖域有史以来首座见于文献记载的、具有王朝城邑规模的城市。[1]祖乙迁邢是商朝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邢定都后,祖乙以这里为基地,数次出兵平服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威胁,使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被后世称为“中兴之王”,从而也揭开了邢台文明的序幕。[1]历史记载: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为京畿地,经祖辛、沃甲、祖丁等王,历时百余年在邢国遗址的北部发现一座先秦时期的古城址,这就是鹿城冈城址,鹿城岗遗址位于邢台市西北20公里处的西沙窝村,遗址随地形而建,城的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南北约640米,东西约700米,地面仍保留有高大的夯土城墙,最高处距地面约6米,现存城墙有明显夯痕明清之际,邢台市称谓顺德府,为畿南重地,已经形了府城的级别。城内店铺如林,商贾如云,日进斗金,富甲一方。据清人谷鸣球《土寨纪略》:顺德府南关“为九省冠盖通行之路,百产菁华聚会之区,烟火万家,客商辐辏,畿南重镇,天府娩雄。”后来为了保护外城集市的居民,以防乱民盗匪扰乱,为此开挖了围寨河,加筑了寨墙,形成了内城和外城结合的空间布局。城垣之上共建有城门楼,奎星楼、箭楼、角楼27座,可以通行的瓮城门每门三重共12道。
现在的城墙仅留下|历史公园这一块,历史文化公园内的邢台古城墙以公园南门为界点,分为东西两段。2005年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对城墙择点发掘,发现城墙大致分为三期:第一期为秦汉时期的城墙,第二期为唐代城墙,第三期为明代城墙。太和三年(330)二月,石勒正式称帝,改元建平。石勒修建襄国城,其城墙可卧牛,故称卧牛城。明代之前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明方历十年(1582年),郡守王守诚增砌砖石,明万历十-年(1583年)正月,在顺德府知府王守诚住持下,将原来的夯土城墙表面包砖并在城墙基础外垒砌抗风化和潮湿能力更强的条石。
(这是邢台解放碑——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中国第一个解放的城市!由刘华清将军题写碑文!)
清末至民国时期,邢台城格局为:内城周九里三十步,高3丈6尺,厚6丈,有东西南北4大城门,均为3道牛斗门,每个城门有两个瓮城,关墙此后经过多次重修,据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一1861)重修,将内城与关城相连,同治年间(1862-1874)对夯墙复加砖石。2011年对历史文化公园内古城墙进行了修缮,外包灰砖保护。邢台市为河北省唯-一座3000多年来行政建制未曾中断、城池未曾迁移的城市!这是关键——一个3000年没有迁移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