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师傅如是说“疙瘩灰”是这般制作的!
——五方元音【邢台街巷文化】
在我们对“西大街二轻局”探访期间遇到了“光师傅”,他不仅仅对“光家”有研究并且还对建筑有实践,是个多才的人!

在我们对西大街二轻局进行探访时,“光师傅”恰巧正赶上,当然我们是不会放过这样的人的,于是就闲聊起来过往的曾经!“光师傅”曾经是“西大街建筑队”的小学徒,指着“二轻局”的小楼称“这都是我在西大街建筑队时,与周师傅一同干的活!”这或许就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原来“光师傅”在年轻时就在西大街建筑队工作,拜师周先生,整日里给师傅端茶倒水,点烟、搬凳的,学出了一手好手艺。后来,几乎可以独立干活了。结果西大街路南侧的二轻局要翻盖房屋,于是,西大街建筑队就接了这个活。当然当时都是“计划经济!”,在“西大街”范围就由西大街建筑队接活,人们常常说:“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是中国传统的理念,在1968年时,可以盖二层楼的“建筑队”还是有限的,凭着“周师傅”过硬的技术与资格,拿下了这个“二轻局”二层楼的活。

这个活面积不算大,但是却很是艰巨。这里有着较强的要求,盖楼不仅仅有砖混、并且还有“预制板”结构的二层混合复式结构,当时来说其要求较高,难度大。经过周师傅与另外几位“掌尺”的“把话”、“讨论”,终于开始施工了。
其实每个建筑队都有这么几位“掌尺”的存在,一要计划用料、而计划用工、三、要有利润。这个“掌尺”在建筑队中是很关键的人物。施工没有预算是不行的,预算多了“事主方”不愿意,“预算”少了建筑队没有利润,不能干。所以,这个“掌尺”是很关键的!
在原来根本没有什么“建筑预算”可寻,都是由“掌尺”说了算的,其实这些都是由久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这个经验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的,什么一米墙用多少灰、用多少沙、用多少块砖、用多少工、需要多长时间,都是需要细心人来总结的!一旦学艺不精,可能给“事主”造成许多的麻烦,当然都要计算每块砖着灰面用多少灰,砖不够了再去烧砖(但是人们多以个人脱坯、烧砖为家庭主要用工,拉现成的砖是费钱的!)、灰不够了再去找灰,这里说的灰是——石灰。当时需要个人自己烧、并且还需要“贩化”就是过水,将石灰块“焚化”,再经过“粼灰”将石灰中的未曾烧好的石灰石过滤出来,以免砌墙时发生麻烦!
,时长01:06
原来的建筑用料多以“石灰石”、“河砂”、“砖”为主,很少使用“水泥”,原来水泥被人们称谓“洋灰”,意思就是“外国过来的”,当时建筑要求的标准都很高,诸如邢台那些老街巷中的房屋都是使用“白灰”加“裱砖”、“土坯”砌盖的,依然可以屹立近200年以上,可是还有70上世纪70年代时修建的房屋到现在都处于坍塌“状态”,这里面就涉及了许多“老工艺”、“老配方”,就如我要介绍的二楼顶的那个工艺一样,50多年近60年来依然还是在上面蘸着!

(这是1945年冬天邢台解放后,拆除顺德府城墙时的镜头!)
“疙瘩灰”据“光师傅”介绍,这是一种“老工艺”,先和素灰(这里说的“灰”是指的“水泥”)然后用“竹披”弹上去,因为“竹披”有较大的“反弹力”,这样就成为一种很神秘的“工艺”,许多人因为干这样的活少,不知道需要用多少力,所以许多人根本就不让干,这样造就了“光师傅”的工艺精湛,这不仅60年的“探疙瘩灰”居然还较为完好地贴敷在上面,这不能不说时代造就人!

或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搞这个“邢台街巷文化”的宗旨!这里不仅仅有古建筑的细节、还有人物、事件、老工艺、老故事!或许是邢台近代史的一部分!我们要求必须细,其原因就在于此!以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去纪录真实的邢台近代的状况!不然再过几年,恐怕这些都会成为“过去时!”,不信吗?我们可以在5年后见!看看我纪录的这些还有多少依然存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