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全忠传拓小品展——五方元音一个住在邢台热爱邢台的“邢文化”传播者——五方元音【邢文化】

标签:
邢文化祖乙迁邢柏人鄗白全忠传拓小品展 |
分类: 邢文化 |
白全忠传拓小品展——五方元音一个住在邢台热爱邢台的“邢文化”传播者
——五方元音【邢文化】
昨日下午时在古玩店里正在发愣,不知所云时,郑策老师打来电话称:“五一节给你搞个活动吧,就叫白全忠传统小品展!要求作品不超过4尺,最好是斗方的小作品!”这令人不容质疑的口吻让人喘不过气来!说搞展览就搞吗?这下也令我非常尴尬,虽然我也是曾经策划过一些活动和展览,但是也没有这样的情况。于是我只能是按图索骥地按照要求去找作品,虽然我这里的作品非常丰盛,但是这也令我困惑,时间太短怎么去组织作品呢?正在困惑中,忽然我拿起了一幅“柏人”题跋作品,于是一闪念何不展出这些题跋作品呢?何不以小品为题,搞一个题跋作品展!就此定下这个专题,
于是,郑策老师就以
五方元音
白全忠传拓小品展
为名,制定了展览的标题,准备在曹演庄现代美术馆展出
虽然该次展出仅有30余小品题跋展出,却是我们邢台的精华!这是继2013年3月1日邢台大开元寺展出的《邢台古陶文题跋展》后的又一次邢文化专题的展出。由于时间仓促,更
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导致拓片题跋作品的贫瘠!
当然,关于题跋的问题我在此说明一下,每位题跋的老师都是有个人的空间的,当然也由于个人感情与认知不同的问题,造成许多的老师尚未快递回来题跋作品,当然这些作品应该是继大开元寺展出后的又一次展出,当然我虽然提到“邢台3500年建城史从邢开始”这个提名是有原因的:
商朝从汤开始,到纣灭亡,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近六百年。约当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历史上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都城屡迁。汤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市)。其后五迁: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台);
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盘庚迁殷,在商朝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从汤至阳甲,传十代十九王,约三百年,为商朝前期。在此之后,从盘庚至纣,传八代十二王,凡二百七十三年,为商朝后期。由此可见,都城屡迁,确切地说,应该是指商伴随着商王“祖乙迁于邢”朝前期。
邢台是(《史记·殷本纪》)而载入史册的。祖乙从相(河南内黄)迁邢,邢台第一次为都是祖乙都邢。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夏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盛时东达黄海,西至青海,南到洞庭湖,北达渤海。祖乙是有为君主,迁邢后迅速强大。
3500年前,邢台曾是商朝的都城,邢作为地名,最早见于《竹书·纪年》“商祖乙九祀圮于耿,迁邢”。《史记·周本纪》中,也有“商祖乙迁于邢”的记载。
从史籍中的记载可以说明:在“祖乙”之前就有了邢的存在,究竟有多少年还待考古报告的道出。因为“邢”在当时的商朝时的兴盛,故此,导致“祖乙”在迁都时的决心,这样就形成了先有“邢”后有“祖乙”的存世迁都。
百度语:柏人城遗址系夯土建筑,北邻抵水,三面环岗,城墙全长8017米,其中东城墙2225米,南城墙1915米,西城墙1451米,北城墙2426米,占地4平方千米
1982年,柏人城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个人对自己对“邢文化”课题的开创,致使自己不辞辛苦地走南闯北、走遍中国的探访,并且对“邢文化”的执着的爱、与责任心使大量的“邢文化”得以面世!
这是在北京参加《注心一境》金石题跋展前张振国老师、《中国书法》杂志朱中原老师与各位金石界大佬们的合影!
这是在“西泠印社”前与杭州的学生及石家庄的朋友合影!
这是在邢台学院教授邢台需要美术学院们的留影!
这是在任泽区“天台寺”前与武安特意赶来的朋友合影!
这是在山西左权探访古驿道、古碑刻时遭遇郑策老师与同学李珊后的合影!
这是我多年收藏的“郢宫”——就是皇帝夏天避暑的宫殿!!(南京叶伯瑜译著)
这是《河北日报》记者时任驻邢记者站站长邢云参加《邢台古陶文题跋展》期间的合影照片!当然在《邢台古陶文题跋》一书中使用了邢云老师的《一字》文!让《邢台古陶文题跋》书闪闪发光···
这是参加北京通州博物馆举办的《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