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古陶文题跋展》进入第36天!
——五方元音【金石题跋】
今天是闰二月十五,昨天下的小雨似乎今天被节日所驱离,晴空万里!人们被这天气所吸引,人们络绎不绝的进入《邢台古陶文题跋展》现场,有的在悄悄议论着这些书法家的作品,有的则是在似乎学习着里面的文字内容、还有的在比比划划的议论着什么·····

许多的人们矗立在一幅幅的作品前。默默地看着、研究着,对“宜子孙大吉利”说着什么,或许这就是我所期盼的结果——学习!学习!再学习!
今天最值得说的是:刘顺超先生悄然来到《邢台古陶文题跋展》现场,在静静地悄然地看着!为了不打扰他的随访,我只能在边上窥视着,后来发现了后,便迎上问候!
刘顺超
中国先秦史会员、中国先秦史图书编辑部副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河北燕赵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曾任民革河北省委委员、邢台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参与2018年北京社科联“我身边的运河故事”《运河赐礼—千年贝州古清河》,2018年河北日报《诗说运河》,2021年《中国大运河文化辞典》北京卷专家组成员。
长期从事先秦史、区域文化史、佛教文化、旅游文化、非遗文化、历史文化名城、名村(镇)研究,邢台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研究和应用等。自2000年以来,开始研究城市及乡村文化应用与保护。专著:《河北城市发展史邢台卷》《英谈》《前南峪》《邢台大开元寺》《邢台历史文化辞典》《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邢台卷》《邢台古城古县文化》《邢台非遗文化》《邢台古村落文化》《邢台旅游文化》《文化名城邢台》等等。
确实我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很熟悉了,那还是在邢台县书店认识的,我们都是在书店里看书、蹭书所结识的,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不花钱看更多的书、接受更多的知识,我们常常坐在县书店的地上,在看书,一看就是一下午,常常将地面出现两片圆形的干地面出来,当时根本不知道有“凉”的感觉、更不知道“冷”是什么!现在的人们谁还知道什么是“暖干地面?”吗?·····
常常借的服务员都不耐烦,当时也确实没有钱,一个人一个月工资就那么30多块,虽然说一册书也就是几毛钱、或者1元多一点,可是谁有那么多的钱呢?当时可以购买1000册书的人很少的,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何况几万册书摆在家里,那简直是奢侈、浪费!·····
不要说什么读书状元家中有几万册书,就是读书探花也不得了啊!几千册的书,那需要从书中获得多少知识呢?又有多少的文化才能读懂这些书籍呢?······
我们在交谈中刘顺超一直在鼓励我:“继续啊!你做的不错!希望继续可以成为邢台的文史学家!”哈哈哈简直是不可思议啊,我一个六年半的文化,常常被网友老师笑话,什么错别字啦、病句啦、不通顺啦!!等等我哪里有那么多的文化去学习啊!为此给刘顺超老兄解释了“六年半文化”的意义,就是小学五年初中一年半!当然
被一些教师嘲笑——经错别字!经病句!一副高高在上的感觉!可是你们老师有本事在自己的岗位上教出几个985/211的学生出来!那才是真本事。劲在本职工作之外搞什么“散文”、“写小说”,那是你的本职工作吗?或许就是为了成为“老师中的散文、散文中的老师?”真的可以在散文上有一席之地吗?····
这期间有一位石家庄网友,趴着展柜的玻璃上用力的看着,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内涵吧,不然也不会一个人爬在玻璃上用力的看····
,时长00:27
下午一对母子来到展览室,并且在“实物展柜”前,迟迟不走,就是为了看清楚那些邢台古陶文的原型,或许这就是“兴趣”与“爱好”的源泉动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