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响器响》有感!
——五方元音【纪实邢台】
前天我在看“古柳”的微信时看到了由邢台市群众艺术馆排演的《响器响》剧目,很是震惊!邢台还是有能人的,居然将身边原来各色吆喝的“家什”都展示出来,以组合成为一种剧目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很是震惊!艺术值得人们关注与夸赞的!·······
剧目开始以“挑担子”老汉卖馒头为引发点,只见老汉从腰间拽出一只“羊角号”,鼓起嘴来用力一吹,随之非常“喔喔喔”的声响,这就是身在“冀南地区”的人民都知道的——“卖馒头”、“馍馍”、“卷子(白面制作的花卷)”的来了!······
随之人们拿着“麦子”、“玉米”去“换馍馍!”,当然这在现实交易中是很有趣的事,什么多了、少了的,总是一番纠纷后各自拿着各自的“馍馍”回家了事,在交易期间很是动人的,因为这期间有斗智斗勇之势、还有怜悯之情总会存在,人们常常说:乡里乡亲的·····
羊角——是卖馒头(馍馍、卷子)的响器,用一只粗大好看的绵羊犄角,一般都是用头羊的角,用砂纸擦干净外皮,锯掉细头的尖部,露出空洞做吹口,用嘴对着,憋足了气力使劲儿一吹,便发出“呜呜”的声音了。后来,也有找不到羊角便用根白色塑料管代替的,也能发出类似的声音。······
梆子——是卖豆腐的“响器”,响亮而清脆,传播甚远。它是用一段老榆木,削扁了,在略扁的一侧凿出一条狭窄的缝隙,里面凿空且更宽空些,另一面为底部,插根木条为柄,用一根小木棍儿敲打梆子的鼓肚儿处,便会发出“梆梆”的响声。
而在村落中每当想起敲“梆子”的声响时人们也都赶紧拿着“麦子”、“玉米”、“黄豆”、“黑豆”走向街头,向着那买“豆腐”的走去,随之:“”豆腐哦··········”一声洪亮的“吆喝声”,把人们叫的心里痒痒的,是“吃豆腐?很是不吃?”纠缠着诸多的乡下妇女们········
惊闺——是磨剪刀、缚笤帚的响器,土名“铁舌头”,是用七八片铁板,打孔后用铁丝串起来,上面按装个木柄,铁板儿们垂下来,像个宽鞭子,使用时手握木柄,用力向上抛向空中,然后缓慢下降,一片铁板儿碰撞另一片铁板儿,依次相击
有序碰撞地响成一片:“哗……啦…啦…啦……”·····
当然这是在“大运河”一带的清河、南宫、临西各县的特色“用具”其地域受限,也是特有的一种“响器”也是少有的一种“吆喝响器!”在其他的地区是不多见的,在我面邢台市区多以“磨剪子来
戗菜刀!”为主要“吆喝”,扛着“板凳”一边是“砂轮”、一边是“戗”的地方········
看似一大串的东西,不清楚都是什么?而这就是关键,这是在“大运河”两侧流行的、且在山东大步地区存在的一种“响器”,由六七个铁板,打孔连接起来,有用“牛皮绳”串联起来的,有使用绳子编结起来的,就为了连接这些“铁板”,期间有间隙,就是这些间隙造成了其相互敲击,发出巨大的响声,一期待顾客的到来,······
小铜锣——是卖香油的响器,俗称“噹噹儿”,用两根贰尺多长的细牛皮条系绑,手握上面的木柄,高高提起悬空,像荡秋千似的将小铜锣晃悠起来,另一只手用根枣木棍儿迎面敲打,便发出“噹儿……噹儿……”之声,清脆醒脑。卖芝麻香油、芝麻酱、陈醋、酱油的,曾经都以小铜锣为响器,沿街敲打而售卖,后来逐渐演变为卖香油的专用了,其大小不超过20公分,与“卖野药”使用的“大罗”·····
在我们邢台市区一代是使用一个“铜片”在做“吆喝”,其声音传播的速度不远,且声音细小,却也是我们邢台的一种特色“吆喝响器”之一,
当然不同的买卖就有不同的“吆喝”与“吆喝响器”作为买卖的标志,各自都不同,这或许就是“民族自信心!”的最好的用具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