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邢台古驿道碑刻》的三年探访!(手机拍照)
——五方元音【白全忠访碑录】
关于这个课题的探访源自于2012年我在邢台开元寺制作金石志期间的一个瞬间,那就是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对邢台开元古寺制作碑刻问题进行视察,而这期间他拿出一册《明长城河北境内碑刻录》,当我草草的浏览后,便发现中国内长城似乎隔着邢台便跳跃至邯郸的武安一带,或许我们邢台没有长城一般,于是经过思考后,便发了一篇相关质疑关于邢台沿线“古长城”的研究》的博文与新浪上,http://www.xtrb.cn/xxsp/2012-11/13/content_385332.htm,当然也转载在当时的《邢台网》上,http://www.xtrb.cn/xxsp/node_3111.htm为此便开始了漫长的探访中,其历经时间之久很是遗憾的,当然我依然坚守着,克服重重困难,默默地坚守着!反之在邢台“文物界”、史学界对“马岭关”有相关“古驿道碑刻”的问题皆为否定,一个个自信的称:“马岭关”、“鹤度岭”根本没有相关碑刻的记载,那我们邢台西部的“长城”又源自何时呢?难道真的就是“明代”吗?石勒在邢地建国,就没有与晋国设防吗?为此我付出了巨大的经历与时间在查找相关的文字记载,当然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张键老师的鼎力支持!当然今天被封于家中,闲的无聊,便将张健老师发我的相关“长城研究”发一次,当然我与李杰、刘灵雪三人每个人背负20多公斤的物品可是对“马岭关碑刻”进行正规的制作与《太行山古驿道碑刻》开始了正式探访!·····

(我们是2019年8月27日正式入驻“马岭关”,有网友“曹”拍摄当时的照片留存至今上传······)
邢台西山的长城
在邢台市西部与山西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间,横亘着一段沿太行山山脊分水岭走势,回旋穿插,高低错落的古长城。这段长城北起内丘县的鹤度岭,南至沙河市的黄背岩,每处关隘一般都由城墙、关门、营房、官厅、敌楼、烽火台组成,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邢台的驴友们大都在邢台西山见到过几段长城遗迹。当然,前几年我们去的时候见到这些遗迹,有的尚称为完好,有的已是坍塌残缺了。但足以证明,这就是邢台区域内的的古长城。
在《顺德府志》中有几处关于“边墙(长城)”的记载:马岭: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山势险峻,为戍守要地,中有平坦处,设边墙二道,外有沟涧,名曰鬼谷。沟外为嘲岩,南为牛心脑。黄榆岭: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形险道冲,旧设有边墙、敌楼、官厅、营房、防守军兵。今废。清风岭: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山势高耸,盛无暑。旧设有边墙、敌楼、水门、营房。今废。支锅石:在清风岭南四十里。三岭并起,状类支锅。旧有边墙、铁门、箭楼、营房。今废。
大岭口在城西百四十里。山有边墙。

《邢台县志》也在山川目下记载了马岭口、黄榆关、清风岭、支锅石口、露萝(路罗)岭、夫子岩、庄儿角、货郎神口等处长城的防守设置。有的隘口还设有墩台、吊桥。
邢台西边相邻的是山西的和顺县,两地基本上是沿着太行山而分界。在《和顺县志》中对于这段长城也有基本相同的记载。《和顺县志》卷十序·旧序曰:和顺边晋省东陲,隶辽州北鄙邻。畿甸接豫域,四岭环峙,群山盘曲,居太行之绝巅。又一旧序曰,梁余(春秋梁余子食邑)皆山也,邑设于深岩遗谷之间,俗朴事简,守之者称易,治为是地,虽僻而昆连直豫,旧为全晋东藩第一要隘。设文武员弁七,营房九,四岭杌要处,皆属边防。
在南抵辽州,西邻古魏,北接沾水,东距直隶的和顺东境边防之地,每处关隘一般都由城墙、关门、音标易,口为是地,虫而比庄直,旧为ョ示潘第一要隘。设文武员弁七,营房九,四岭杌要处,皆属边防。

在南抵辽州,西邻古魏,北接沾水,东距直隶的和顺东境边防之地,每处关隘一般都由城墙、关门、营堡、官厅、敌楼、烽火台组成,建置及古迹项下明确记载:黄榆古戍、韩信旧寨、黄榆岭、辘辘村、桃树坪岭、风门岭、马岭、夫子岭、马脊岭、炉烟岭及松子岭等处,都曾分别设有营房一所,墩台一座,烟墩五座。这些明显都是长城隘口处的设置。但对其设置年代均语焉不详。
其中马岭关长城,距邢台城一百六十里地宋家庄乡明水掌村西偏北的马岭上,距和顺县九十五里,据邢台城一百二十里,位于太行山最高处的白虎山(不老青山)与牛群垴之间,北距鹤度岭长城十六里。其南六十里为清风岭口,山势高耸,二口皆有关墙,与黄榆关相犄角。旧设有东、西二门,敌楼、吊桥、官厅、营房、防守军兵。在关门顶上,有一通明代残碑,碑额篆书“邢州西山关隘”,碑文中有“明嘉靖等字,当为明嘉靖年间或之后刻立的修筑或修葺马岭关长城的记事碑。马岭关长城城墙及垛口大部保存较好
黄背岩长城东侧保存一通明代石碑,阴刻竖行“郭公关”三个大楷字,右侧竖写寸楷“直隶顺德府督工同知关西郭ooo垣。”左侧书“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岁仲夏吉旦典史高文据顺德府志》记载,郭公关为顺德府同知郭从路督工修建,故名。
邢台有长城这是可以肯定的。《文物春秋》2003年第7期登载的河北省博物馆李建丽的《河北明长城建筑概说》指出:长城,明代又称边墙、塞垣、长垣,指筑于边境上的界墙。外长城又称外边,内长城又称内边;有几重边墙处分别称为大边或头边、二边、三边等。故明代后地方志中称长城为“边墙就可理解了。至于这里是明代时修筑还是明代再此对旧有的长城设施又进行了一次重新修葺则是另一个课题了。
下面我们根据时代变迁,对邢台的长城起源进行一下追溯。

邢台赵国长城
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自序说:始而齐、赵、魏、燕筑长城,赢秦统一之。继而元、魏、齐、周筑长城,杨隋统一之。终而朱明阻御蒙元,雉堞堡垒,蜿蜒四千里,迄今犹新。
据《中国长城沿革考》说:赵长城有两处。1、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正义】:括地志云:“赵武灵王长城在朔州善阳县北。【正义】:地理志云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於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土俗名为高阙也。这道长城大部分在内蒙古境内。
《史记·赵世家》上记载:“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筑长城。”又说::武灵王十九年春(公元前307年),“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筑长城有二处:1、“成侯六年,中山筑长城”;2、“肃侯十七年,筑长城。【正义】:刘伯庄云“盖从云中以北至代”。按:赵长城从蔚州北西至岚州北,尽赵界。又疑此长城在漳水之北,赵南界。就是说赵筑长城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阻漳滏之俭”。这样“又疑此长城在漳水之北,赵南界”就有了依据。
漳即漳河,滏即滏阳河。《和顺县志》载:漳水有二,一出县西一百里八赋岭,名小漳水。流经榆社县合黄花岭水,至武乡县西五里合湟水,至襄垣县东北合浊漳。一出乐平县少山大渑谷,流经县东合梁余水,转东南至交漳村,合流东注。49页:漳水环带曰:漳水有二,一自县北东流,一自县西东流。交绕环抱,有若带然。这是说这条漳水是自和顺县东注入赵地。
《隆平县志》清王原祁《大陆泽图说》:“自万历中,漳水决曲周,入滏阳,因名小漳河。及经大陆(泽)而北,塞于隆平,又名古滏河。”《顺德府志》》平乡县曰:滏阳河在城东七里,广平府鸡泽县流又东北经任县,又北经赵州隆平县,至宁晋县合
位直“淖水之北,赵南界即淖水北厈,今河北临漳、磁县、成安县商城镇一带(遗址尚存),北至邢台县、内丘县鹤度岭就好理解了。·····

2、邢台汉长城
《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建武十二年,杜茂镇守北边,发边卒,筑亭候(瞭望和监视敌情的岗亭、土堡),修烽火。建武十四年,马成又代骠骑大将军杜茂缮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中山为河北定县治。邺,东汉属魏郡冀州,在今河南临漳县西南四十里。中山至邺的长城段是自今河北正定县东北至今河南临漳。其间过赞皇、临城、邢台等地界。即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然则这次所筑的障塞,四、自河北定县南至河南临漳县西南。
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有二首诗:
王世贞“黄榆岭”
太行无际碧天愁,榆寨褰帷万古收。紫气东盤沧海出,黄河西抱汉关流。
橐鞬忽动双鸿瞑,刁斗频敲万马秋。薄伐至今仍列戍,教人无奈说并州。
前题李攀龙
西岭秋高大陆前,马陵寒影踏遥天。群岭不断浮云色,长流落日悬。
地险关门啣急峡,山奇削壁挂飞泉。何人青泥饭,有客空歌白石篇。
既是咏此处汉代关隘的。

三、邢台明长城
邢台的明长城应该是在赵长城与汉长城的基础上重新修筑或修葺的长城。这段长城属于山西镇管辖的长城。据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山西镇说,此长城自阳泉平定县的固关(娘子关南)而达黄榆岭(山西和顺县东,邢台市西南)。就是现在横贯山西及河北之间的长城。邢台境内的明长城是由多处关隘组成的。据调查关隘有:鹤度岭、锦绣堂、烧梁关,马岭关、陈宋口、马脊岭、炉烟岭、松子岭、黄榆关、清风岭、支锅岭、露萝(路罗)岭、王三铺、夫子岩、庄儿角、货郎神口及沙河市的黄背岩、数道岩、大岭口等近二十处,每处关隘一般由城墙、关门、营堡、官厅、敌楼、烽火台组成。

从这些专家的文字中充分的得到了肯定——邢台“长城”源于赵国石勒!为了抵抗主人的进攻而特设“边墙”等设置,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依然是很艰难的,在“马岭关”制作拓片期间,最难的是寻找碑刻的问题!一切的一切都是属于为了探访“邢文化”而付出的一切都是无所谓的·······

我们克服了山路的不熟,并且克服了“无水”的现实,在炎热的夏季不能洗浴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就在老乡房屋的房檐下“跌水处”的缸里,汲取一小瓢雨水,共同洗一下手,将手上的墨迹清洗后,吃饭、休息,待第二天时只能穿着发硬的衣服向“马岭关”有碑刻的地方挺进!········

这块碑刻许多人都是知道的,一截断弃的碑刻斜刺的躺在道路上,我就决心要将其修复,待返回后找到专业的门市购买了专业的胶,待第二次再去是与广宗县李杰医生共同修复,以免发生被抛弃山崖下的结局,当然这样的工作我们曾经有过许多,我再复述,·······

在“吊桥沟”处我们发现了十三块碑刻之多,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我们激动地欢呼跳跃着,我们随机打开所携带的用具,随之,上纸、打纸,晾干、上墨、心中那个高兴的无法用语言表述,在这周边依然还寻找到了,三处摩崖石刻,当然这都是对我们邢台“长城”探访的最美的贡献!也是最现实的付出······

对于发现这些碑刻、及摩崖石刻都是对我们邢台境内相关“太行山古驿道”的辅助资料的验证,也是对邢台历史的一个“辅证”!至少填补了“马岭关没有碑刻”的谬误!打破了多年来文物界、史学界对“马岭关”错误的认识!也填补了“太行山邢台古长城碑刻”之缺憾!或许一个信念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道路,这或许就是事实吧······

大家冒着生死的危险经过三次十数天的探访与制作终于将“吊桥沟”处所有的碑刻、摩崖石刻的相关资料全部制作完成,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马岭关碑刻”的资料!现在据传回家对“古长城”沿途要做较大的保护了,这是好事,这也是对中国古文物、古遗址,古御道的认可与保护!

当“李杰”同学第一个走到“摩崖石刻”处时的兴奋程度,应该从这张当时的照片中留存下来的!成为“邢台古长城”第一个探访者的瞬间!我们每一次对于“新发现”时都是欢呼跳跃的,那个激动的心情是无法使用任何语言所无法表述的,不信吗?那是你没有遇到那些冒着危险与白费劲的境遇与事实的事件,请想:早晨从广宗县出发,行至邢台市区拉上我后,再路途近70多公里的山路,来到“马岭关”,再经历攀岩上山、如果没有找到相关的碑刻,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仅仅这一次的去的路程就150公里的路程,如果没有找到相关的碑刻,你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五方元音文化不高,却可以每天更新原创千字小文一篇,因无权无势常常以“白说”结束,不过“白说”却从来不“白做”,常常以深入最现实的第一线去探访、挖掘古村落、古驿道、古碑刻,做许多现实的事,从而丰富与弥补“邢文化”内容,小文更多的人们可以静下心来,连续看上10篇小文,你会对我这个“大闲人”有新的认识的,我根本不是“每天闲转”的“闲散人员”,更不是到处骚扰他人的“骚客”,都是在做着最实际、最现实的工作!只不过你不理解而已,如果感觉我的小文对社会有所帮助的话,请点“在看”支持一下········
2021年10月21日16时11分草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