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卷唇用具的作用——看隋唐时邢台人的高明之处*—五方元音【个人收藏】

(2021-02-28 23:37:31)
标签:

邢窑

反卷唇

猫论的完结

赵郡李氏

大唐邢窑

分类: 个人收藏

            反卷唇用具的作用——看隋唐时邢台人的高明之处!  

            —— 五方元音【个人收藏】

人们知道“卷唇”器是邢台人发明的,却不知道“反卷唇”依然是邢台人发明的,这不是在信口开河、张嘴就来的鼓吹邢台的伟大,而是用事实说话的···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S0sN9gkrtZibibFYYIMic3miaLsmqBGcMSoiazcf5dsgOZkHPJBibUXKEaVv5qIgV7pEpJbXKQXD10WWNGcSr1ibXKDw/0?wx_fmt=jpeg


今天是邢台古玩城的交易日,当然大家济济一堂地都在期盼着各自的“客商”的到来,当然也是在期盼着有个好的开端“开门红”的好彩头,其实早在初八就已经开业,就是许多人却不知而已,似乎还是禁锢在“疫情期间”的“封城”!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S0sN9gkrtZibibFYYIMic3miaLsmqBGcMSolUlawVOyLLyXM8hiaO17TEg0qfyicF0f61psQ5ZOOHufJOkf5nANSuicw/0?wx_fmt=jpeg


        今天在我店边上的一位朋友店里看到了一件残器,典型的“隋唐黄釉钵”,大家就此开始了闲的无聊的话题,人们知道我们邢台有着“邢窑”之称,其“卷唇”瓷器是“邢窑”独有的一个个性代表作,其他瓷器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手艺”,在现实中邢台并不是在唐代的伪称“陇西李氏”的大唐王朝时有了“大盈库”专用瓷、“翰林”专用瓷,其实在“赵郡李氏”的推翻“随王朝”之前,就有了相当高朝的制造瓷器的现实,在已经不是“秘密”,已经成为历史!


            我却看到“器口”时,发现器口是反卷的,当然与“邢窑碗”的“卷口”相反,我不禁在想像,古人的思维多么的超前——在隋唐时期就有了这样的设计与实施,实为“创举”!不失为——千古一绝!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S0sN9gkrtZibibFYYIMic3miaLsmqBGcMSofVDGZO3kJBbygdfsHywiaic7SA1sxaPO1m3lgmFEbAibZM5HcUgJp4libw/0?wx_fmt=jpeg




         “卷唇器”是“邢窑”独有的一种工艺,设置“卷唇”就是为了人们的嘴与器皿的完好接触而设置的,为了不让“汤”、“水”外泄,而设置的“卷唇”口,让人们使用“邢窑器皿”更舒适、更贴切而设置的,最后在北宋政府的“南迁”把大量的“能工巧匠”南下,以致于“卷唇”工艺的消失,导致“定窑”的“茫口”瓷器的出现,其实每个人都在考虑如何做一件令人们舒心的器皿,可以让更多的人们接受,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可是这个“卷唇”机会在中国境内消失,让那些宋代以后凑起来的散落民间的部分“手艺人”崛起,形成了“土定”、“定窑”等诸多的民间窑口的出现,形成了以“北方窑口为主的定窑、磁州窑”等一些小窑口的混战,但是都没有“卷唇”之器皿,结果就来了个“茫口器”的横行——卷银口、包金边,包锡口的“说辞”,却也一时间替代了“邢窑”的盛唐以来垄断瓷器行的作用,不是吗?历代以出产“大缸闻名的“磁州窑””有“卷唇大缸”吗?端起来是不是很费劲的呢?有过诸如“延”一般的缸口吗?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S0sN9gkrtZibibFYYIMic3miaLsmqBGcMSoketQWPlbtyCo6ZnY4DdtZPRmlLZUu6KodibVQdkt9gR2Lnr380177KA/0?wx_fmt=jpeg


 

          其实这样“反卷唇”口的器皿就是为了在盛满东西后,防止倾斜到在手上,以致于导致手部受伤,造成,器皿摔破、器皿中的食物浪费的作用,·····


          也就是说:“反卷唇”是为了防止液态外酿而设计的一个工艺,就如人们在担水时在“捎”里放置玉米结、布、或许木棍一样,不让水外酿,而在器皿在边缘处设置一个这样的“反卷唇”就如设置了一个“砍”一样,让液态遇到这样的“坎”后,液态会向着“反方向”蛹去,减少外溢,


            这样的设置虽然看起来不是很大的作用,却在现实生活中却起到了非常行之有效的功效,如果遇到携带油,一旦遭遇坎坷路,就会遇到“摇晃”,当然容易发生外泄,形成浪费······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S0sN9gkrtZibibFYYIMic3miaLsmqBGcMSoiazcf5dsgOZkHPJBibUXKEaVv5qIgV7pEpJbXKQXD10WWNGcSr1ibXKDw/0?wx_fmt=jpeg



             而如果使用这个器皿盛入滚烫的饭食时,一旦遇到坎坷之路,热饭食会发生外溢,导致手部“烫伤”,更有甚者,可能会“撒手”,形成“器皿破碎、饭食撒地,”的结果,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邢台的古代匠人在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就发明了可以防止‘液体’外溢的设置,可见其思维能力的超前是现在人难以想象的,······


              当然还有许多的“小窑口”也在吹嘘自己的个性,有用吗?你们曾经有过“贡品”吗?一个“窑口”的存在,并不是因为一个好而存在的,或许有着诸多的元素的叠加与堆砌才会发生变化的·······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S0sN9gkrtZibibFYYIMic3miaLsmqBGcMSohT1UUqcgyNG3zicpn4tQk3VUx52grKo8ibvw4pk9HEI36HzV7RFZ5O0A/0?wx_fmt=jpeg


      

           有人说:不就一个“小砍”状的横带吗?或许是凑巧吧,无论你如何解释与辩解,其“反卷唇”的作用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起到了“防止液态外溢”的作用,这可以说明当时的“邢台龙岗人”、“邢州人”都是非常聪明的,不仅仅在1000多年前可以让瓷器在1700多度的高温下“成型”,并且还都可以让使用者在使用期间减少许多损失,或者有其他更多的作用!”


         这或许不仅仅是可以在中国瓷器中立足数百年的历史,当然这些工艺也都随着“老手艺人”的传统、而在现实中泯灭,成为历史上的一大遗憾,不是吗?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S0sN9gkrtZibibFYYIMic3miaLsmqBGcMSoJ4QHa5XB2qdgkhPmytR2Cp0EwJEjeD0KwIcbQkEJGwB62UKyogniaxA/0?wx_fmt=jpeg



           现在虽然制作工艺在以机械替代手工艺,在现实生产量上有了巨大的差距,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件可以传世的呢?不是最近已经告别了“猫论”了吗?那些“时间就是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也让历史倒转了数十年,可是这些“手工艺人”却都在“猫”的吼叫声中,让无数个“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走向泯灭了吗?


             ······


           2021年2月28日23时37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