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摩崖石刻”而出名的村落——涉县林旺村(手机拍照)

标签:
涉县旅游林旺石窟起脊凉阁木结构建筑水稻大米 |
分类: 旅游纪实 |
因“摩崖石刻”而出名的村落——涉县林旺村(手机拍照)
——五方元音【旅游纪实】
林旺村其实许多人都不了解,处在太行山深处的邯郸涉县固新镇东南的一个小山村落,人口300余、多以玉米、水稻为主,这里却不是因为“水稻”而出名,却以“摩崖石刻”而闻名天下,诸多的历史学者、金石爱好者、文字学者们在近几年中比肩接踵地,趁“小长假”、“节假日”“会务期”,从全国各宾至踏来,搞得人们几乎妇孺皆知,可是人们对这个村落依然还是不管不顾、不闻不问的·····
林旺村因“林旺响堂石窟”而出名,却先有人对这个村落有报道,实为不该,我是2018年认识的“响堂石窟”,也是因为朋友之托在“固新镇”帮助制作拓片而结缘,由于闲谈而认识了“林旺石窟”,或许这些人都是对“林旺石窟”存有“唯利之徒”而忽视了这个以村落命名的根!
人们讲究“饮水思源”,可是总是看不到有这个太行山深处相关的“林旺村落”的游记、纪实问世,2019年恰遇“公路改造”我也放弃了“多做几张拓片”的机会,请人领我在村中游转半日,一睹“林旺村”之面貌,·····
在太行山区的人们则以食用“大米”而荣幸、以食用“大米”为自豪、以食用“大米”为家中财富的展现!因为太行山区多以“玉茭”、“土豆”、“山药”之“粗粮”闻名,“小麦”、“大米”则为“稀罕物”前年我回老家武安木作村时,去了表弟家的饭店用餐,结果端上来的都是“硬撅撅”的大米饭,最后表姐还埋怨:“小三你咋不早说!人家想吃大米都没有让吃,天天吃拽面烦死啦····”或许这就是最好的证据吧······
当然现在去山西的车辆,多以“空载”为主,少了原来的“拉面”、“运米”之说,很是可惜了这些“大车司机”的心血,为什么就不能运载上“大米”、“白面”上去呢?果真山西的“白面”、“大米”可以充足供应吗?······
在我们老家“武安木作村”当人们在串亲戚时以“大米”招待为“贵宾”!为最好吃的饭,当然也不是可以天天吃“大米”的,这里的人们原来由于地势的闭塞,也大量的人员是依靠“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可是在远古的北齐、北魏时却是通往山西的重要“古栈道”之一,也是通往武安、林州、安阳、峰峰、临漳的必经之地,是两省交界处,(因为水源的缘故在上世纪50年代把涉县、武安从河南漳德府划归河北省!现在则是三省通衢之地···)是西通山陕、东达临漳、豫、鲁平原之地,当然也是“北齐政府南迁”的依据,由于该地石质属片石结构,导致大量的“摩崖石刻”毁于一旦,当然在多次的探访中依稀可辨别十数处残留文字的存在·······
村中的建筑依然存在着大量的“时代感非常强烈的诗词标语”,或许这里曾经出现过大量的书法家也未曾可知,····
据传清朝时的刘墉先祖,在离开这里时几次不得出行,为此一把火将自家的宅子防火烧毁,至此,才有了“迁民山东”说!但尚无史载,或许这样的一个安静的有山、有水、有古栈道、有名胜古迹的村落回因为“高速公路”的开发而在不远的将来泯灭吧·····
民间逸闻也好,野史记载也罢,反正这里的村民们,都在祖祖辈辈的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或许刘墉的书画之源也有此遗传吧····
或许这些传说与逸闻都有待大家的研究与考证,这也是“太行山文化带研究”的一部分吧,当然也是区分“旅游与旅行”的区分·····
·····
2020年12月18日凌晨46分草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