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乡县“国宝”行——大观碑、大成殿、造像碑
——五方元音【邢文化】
平乡大观圣作之碑为原平乡文庙的遗物.现迁至平乡县丰州镇平安公园内.此碑保存较好,刻工精良,在体量上仅次于赵州大观圣作之碑,是研究北宋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及书法艺术的实物资料.

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九月十八日,资正殿学士郑居正"奏乞以御笔八行诏旨摹刻于石,立于宫学,次及太学,辟雍天下郡邑。"
大观二年(1108年)八月二十九日,礼部尚书兼侍讲郑久中"令以所赐刻石",遂尊上命,刻石立于县学宫文庙内。
大观圣作之碑初立时,仅正面撰文。其后,在金大安三年之后,于碑阴及左右侧面又撰文补刻,因碑文之右侧刻有"大安三年岁次辛未"(公元1211年)字样,其年代与该碑初立之时相距百年有余。其字迹不可全辩。该碑不知于何年自碑额下40公分处断开。

公元1984年,平乡县文教局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将"大观圣作之碑"列为平乡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将断碑的上段移至县文化馆。
2001年,又将该碑上段移至文体院内。
2002年,初将平乡镇文庙所余断碑及龟趺碑座一并移至县文体局院内。
2006年,将该碑再次移至平安公园。
2014年对该碑进行了碑亭保护措施
![平乡县“国宝”行——大观碑、大成殿、造像碑 平乡县“国宝”行——大观碑、大成殿、造像碑]()

该殿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据《平乡县志》学宫图可知,文庙建筑分为东西两路,大成殿位于西路中轴线的中心位置,东路为附属建筑,整个文庙建筑群的占地已不祥,但规模宏大,功大成殿建筑面积315平方米,为元代建筑风格,单檐歇山绿琉璃屋面,面阔五间(25.8米),进深三间(11.27米),殿高12米,四椽伏对乳伏用四柱,重昂五铺做斗拱置于平板枋之上。功能齐全,主次布局分明。目前文庙的其他建筑已毁,仅存大成殿。
大成殿自始建以来曾于宋徽宗大观元年、明洪武七年、明永乐三年、明英宗正统六年、明武宗正德十五年、明穆宗隆庆九年、清乾隆十六年先后七次进行过重修改建,为县学所在地,是历代全县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关。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平乡城,将大殿顶部西北角炸毁。六十年代初将木质屏风加固为砖式墙体,做粮库沿用30余年,1993年由县政府出面协调将粮库迁出。该殿因年久失修部分木结构已腐朽,殿顶琉璃瓦及四檐斗拱残破严重,但整体保存较完整,仍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该殿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平乡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平乡县志》所记载的学宫图,准确记载了文庙的建筑布局、规模及功能分区。文庙(学宫)主题建筑位于西路,东路为附属建筑。西路由四套院落和门前广场组成。棂星门位于文庙的最南端,为文庙的第一道门,该门的正前方为“万仞宫墙”,西侧神厨,东为官厅,由东西便门进入门前广场。穿过棂星门进入文庙的第一套院落,东为考室,西为乡贤,正面即为文庙的第二道戟门,戟门两侧开便门。过戟门进入第三套院落,大成殿即位于该套院落的中轴线上,东侧为东庑,西侧为西庑,大成殿的左右开便门通向第三套院落。明伦堂位于该院中轴线上,东为存心斋,西为养心斋,明伦堂的后面即为尊经阁。整个西路均用围墙封闭,南北相通。
北柴村造像碑,始刻于北齐天统元年(公元565年),青石质,碑身为一整块石料刻制而成,通高2.3米,宽0.84米,厚0.27米。碑身上部已断裂,圆首、六龙盘顶,龙头向下,做吸水状,龟趺座,头右外伸,头部已断裂,碑阳有佛龛三层,额龛呈珪形,中刻一佛二菩萨二**,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圆形华盖,菩萨、**足蹬莲花,肋侍左右。中龛为方形,上部凸出成圆顶状,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华光四射,烈焰腾空似炽成光佛,肋侍六尊,有二龙口吐莲花承托。下龛一佛四侍、佛桃形光顶,结跏趺坐,四侍蹬莲花,上有二龙腾空护侍,下部刻左右金刚力士,底部平列六龛,刻托举力士阿修罗,作擎天之意。碑阴有佛龛两层,造像已毁,按残痕似刻佛传故事。龛下阴刻碑铭,隶书、有部分残缺,其余碑身空隙处刻满供养人姓名官职,上至太子侍官、太守将军、下至邑令、参军约40多人,皆为柴姓。此碑当为柴氏家族发愿碑,相传柴家为官甚多,人称“柴半朝”。原碑曾作彩饰,现今佛龛人物等处仍残留零星彩饰。

此碑俗称“响铃碑”,相传风吹作响,声脆如铃,故名“响铃碑”,亦称“五彩避尘碑”,原碑曾作彩饰,现今佛龛人物等处仍残留零星彩饰
此碑虽残,但历史、艺术价值较高,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据北柴村造像碑阴面碑文记载,北齐天统元年(公元565年)以漳武太守柴惠始为首的在朝为官的40余人,携全体柴氏族人、寺内僧人,为了确保本家族的平安、兴旺、发达,同立发愿碑。该碑自刻制以来一直存放于北柴村福胜寺。一千多年以来,几经战火、洪水和风雨,寺院不知重修了多少次,这块碑却保留了下来。但是碑刻阳面浮雕残损严重,碑身上部及乌龟的头部已断。

建国以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该碑在原址受到了妥善保管,特别是在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
平乡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这块碑的保护工作,在政府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拨付专款将其搬迁到文化馆。2002年由河北省文物局拨付10万元专项资金,于2003年8月将北柴村造像碑搬迁至文化体育局院内,并建造了保护亭。
北柴村造像碑始刻于北齐天统元年(公元565年),当时正是北齐政治动荡的年代,从碑文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政府打击汉人士族是比较突出的,汉人所处的地位比较低下,就连号称“柴半朝”的柴氏家族也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因此要求族人子孙一心向佛,祈求上天保佑。同时记载了发愿人的姓名、官职,如:漳武太守柴惠始、曲安令柴惠元、虎贲将军柴柳舒、州主薄柴洪驴等40余人,碑文内容填补了史料记载的不足,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北柴村造像碑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它的石刻和书法工艺。该碑采用一整块青石刻制而成,六龙盘顶,龟趺座。碑阳刻佛龛三层,浮雕佛像20尊,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浮雕虽残,但仍能体现佛教兴盛时期,石刻艺术的大气和细腻。碑阴处的碑铭书写字体为隶书,用笔以方为主,方圆并用,在隶书结体的基础上掺入了魏碑的笔意,刚劲古朴,但不失婀娜。是继汉碑之后,又一独特的书法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北柴村造像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文化体育局院内,该碑始刻于北齐天通元年(公元565年)通高2.3米,宽0.84米,厚0.27米;六龙盘顶,龟趺坐,面西被东,立于大院东侧。

这是刚刚再次整修后的碑亭··········

对原有的“汽车腻子”进行清理

粉刷一新的带有“藻井”的碑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