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评“生命的挽歌:残荷”
又见老友昆仑树发表悍文,而且是带影的,“生命的挽歌:残荷”。在眼球的带动下,看后不由得你不为之心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b3d5550100cqw4.html
张之先先生是张大千的表亲,主攻摄影,在用图像关注生命意义的时候,他注意到了残荷。他拍摄的荷花,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究,是苍凉的美丽,是悠长的询问,是不舍的放弃,是对新生的渴望,是对永恒无奈的追索。
以下是他送往中国美术馆展览的作品之一。


够劲吧!昆仑树一石激起千层浪(他最善于此),网友们热烈响应。
有人说:“惊叹摄影家独特的视角!残荷的苍凉中还有如此的美丽?”
有人讲:“这些摄影作品意境不凡,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片片枯萎的荷叶仍似充满生命的热烈,那深深地追求和恋恋不舍的向往。”
更有人感叹万千:“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究,是苍凉的美丽,是悠长的询问,是不舍的放弃,是对新生的渴望,是对永恒无奈的追索。”
而我,却分明从中感受到一种凄凉。我大煞风景地写道:是很美,但是它是一种残缺的美,也是无可奈何的美。是没落死亡前的呻吟。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历经世间风雨的人,谁心里没有深藏的寂寞和无奈。落花流水,抒发一腔哀怨。也许能让自己找到一种平衡,一种还有比自己更值得同情的对象,把同情给与弱者,本身能使自己找到强者的潜意识。这也许就是现在的媒体为什么对那些边缘题材如此偏爱的心理。但社会的主流是生命的新生,是朝气蓬勃的光明。昆仑树的天界本身是生命本体的颂歌。是在死亡的环境中展示出生命的顽强,与爱情不惧怕缺氧的美丽。如果只是残荷败柳,可能看天界就完全是另一种感受。走出楼门,沐浴阳光,看看春花浪漫,是不是百花丛中更容易让人陶醉呢?
记住:今天的太阳属于我!(够猖狂吧!)
不容易,黑鹰还是年轻时那会儿壮怀激烈的心态与样子,让我想起了巴尔扎克笔下的拉兹蒂涅,那小子站在灯火辉煌的巴黎郊外,对着巴黎说,让我们较量一番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