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标签:
于永正书摘记感悟 |
分类: 教育学习 |
从刚任教师起,就知道江苏有一位亲和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读于老师的文章还是从《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杂志说起。字里行间都能感受这位特级教师的亲切与和蔼。只是还没有真正读过于老师写的书。读的都是于老师的一些传记、评课、讲课类文章。平时文学类书籍看多了,故而特级教师的专著就读的不多。也许是身边的人的影响,这位老教师的文章恰恰被忽略了。其实这是最不该的,正是因为老教师,最是有更好的分享和经验,从师的初心和从师的忠心。
很多时候,教学有一种跟着潮流走的趋向。从读窦桂梅老师的书、王崧舟老师的书。那时候在湖岭,老师们都很推崇这两位大师,从文本的角度出发,从课文的分析出发,从构课的思维出发,都是金子。对于我来说,那是一些高超的技能。还有2012年吧,读的管建刚老师的作文书和他的《不做教书匠》,都是教育人内心的洗礼。我不敢说自己是教育人,顶多是在教育路上牙牙学步的“孩子”,诸多的不懂,需要诸多的积淀。于是,从零开始。
工作室的原因,听着彭永帆老师说他最欣赏的老师是于永正老师,我想,早该是时候读读于老师的书了,早闻其大名,却从未读过老师的书,确是惭愧。
于老的书,我是通过浙江图书馆借来的。本想借全集,怎料图书馆只剩下两本了,两本都借来,先领略读读。没几天书就寄到了。我像个孩子一般,“如饥似渴”地读,像《窃读记》里的小英子一样,不能说那么过,但最起码那种感觉是真有的。
第一本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翻开第一页,莫名地喜欢上那种平朴的叙述和内心的写真,这样的文字接地气更让人心与心相连。一页一页翻着,我时常做着笔记。因为书是借来的,不能画画记记,更不能做批注,于是我先在页脚折一折,再回头将笔记摘抄到本子上。
于老师的文章离不开他的老师、学生、徒弟,一篇篇文章恰似一段段影片从你眼前走过,很生活,很感人,更让人内心感触。我敬佩于老师的那种爱学生的心,一辈子的践行,让人崇敬。在教育教学叙事中,去贯穿伟人理论。如“罗森塔尔效应”——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在课堂上,老师通过鼓励/支持的方式,让孩子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更加优秀。老师的引成了孩子最关键的“支持”。
读着书中的每一段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那些都是充满着爱意、理性和智慧的谈话,更是美丽动人的故事。不仅如此,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于老师总是以“爱学生”的高尚心去处理学生之间的“大事”。这里我为什么用大事,我认为在教师眼里学生的这些事是小事,其实在学生眼里这些事儿很大,所以,教师更要做好引导和教育,这在学生的心灵里肯定会留下一道深刻的弧线。
于老师说,做老师——不要“太像老师”,那像什么,像儿童呀!多么精辟的一句话而,从教八年,我反观自己,这三年,我似乎丢了什么。而又回想湖岭从教的五年,不就是跟和于老师一样的理论“做一个像儿童的老师呢!”第一届学生现在已经在读高三了,跟他们在一起的三年,我就想他们的一位大姐姐,课间双休日都能玩在一起,这样的教书生活是快乐而充实的。带学生玩,带学生笑,带学生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我想做于老师的学生那是人生中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儿。
书中写到“我这本‘书’里,有生动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于老师强调写一首好字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同时更要练朗读。他说“朗读,受朗读者的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现力、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制约,所以老师要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综合素质高的人,特别是语文素养高的人,再加上善于倾听、善于揣摩,朗读时,就很容易做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多么重要的一段话,让人深刻反思。
就像是徐世荣教授说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时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还有商友敬老师的话:朗读文章——这是语文老师最见功底也最显才情的事。读得好,文章就成了老师“自己的”了。学生就能把老师看成是作者,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大秘诀。
与此同时,于老师提倡语文老师写下水文,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作文示范课。言传不如身教,确是如此。若是语文的每个单元,语文老师都进行下水文习作,那么我觉得在作文教学这块,也肯定会如鱼得水,而不是现在作文成了很多语文老师的困惑。
看到第九章——“明天的风景”。我很喜欢前言的这段话:有人说,成就自己的,是“明天的风景”。这是诗人的语言。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得有追求,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我很欣赏这段话,也是勉励自己在教学路上的风向标。从初任教师的不自信,从非师范的不自信,教学路上,我自己搁浅了很多年,只是在文学路上摸索着。摸索了几年,也许是经历的关系吧,是时候回归真正的那条路——教学上了。我想,这段话是对自己最好的勉励。
附录两张文字,任重道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