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思维的逻辑故事二则

标签:
王戎魏明帝后件前件道边苦李 |
分类: 形式逻辑 |

回答:3 浏览:134
提问时间:2011-05-20 16:23

【故事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时,曾和许多小孩子一块游玩。看到道路边的李树果实累累,压弯了树枝,孩子们争先恐后,跑上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回答说:“树在道边却果实累累,这一定是苦李。”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这故事约定俗成为成语曰:《道边苦李》。日后,用来比喻被弃置不顾的人才或事物。北宋词人姜夔《永乐遇·次韵辛克清先生》:“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作道边苦李。”(《全宋词》2187上)《道边苦李》也作《道傍苦李》。明代张景《飞丸记·一九·全家配远》:“明珠掌上矜,翻做了道傍苦李,任人遗剩。”
【讲逻辑】如果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分析,这则故事中王戎的推理过程利用的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即“否定后件,否定前件”:
大前提:如果道边李树结的是甜李,那么早被人们摘光了,
小前提:现在没有被人摘光,
——————————————————————————
结 论:所以,道边李树结的不是甜李。
【知识点】“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共有两个正确式:“否定后件式”和“肯定前件式”。所谓“前件”,就是“如果……”那个“……”里的内容;所谓“后件”,就是“那么……”里的“……”内容。《道边苦李》是“否定后件式”。“否定后件式”就是说否定了“那么早被人们摘光了”这个后件,形成了新的后件“现在没有被人摘光”。从而达到否定前件的目的,即:“道边李树结的不是甜李”,形成一次思维判断、推理。
恰巧,王戎童年的另一则故事,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展示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另一个正确式“肯定前件式”,即“肯定前件,肯定后件”。
【故事原文】“王戎年六七岁,於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於阁上见而奇之。”(唐·房玄龄撰《晋书·列传第十三》)
【译文】王戎六七岁的时候,在宣武场看戏,一只老虎突然间在槛中一声咆哮怒吼,吓得大伙儿四处躲避,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不怕,其神色自若。魏明帝远在观礼台上看见王戎这小孩儿一点都不怕,很是好奇。
【讲逻辑】六七岁的王戎处事不惊,在他那个头脑里的思维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即“肯定前件,肯定后件”:
大前提:如果老虎在笼子里吼声大,那么老虎不能伤人,
小前提:现在老虎在笼子里吼声大,
————————————————————————
结 论:所以,老虎不能伤人。
【讲逻辑】六七岁的王戎处事不惊,在他那个头脑里的思维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即“肯定前件,肯定后件”:
大前提:如果老虎在笼子里吼声大,那么老虎不能伤人,
小前提:现在老虎在笼子里吼声大,
————————————————————————
结 论:所以,老虎不能伤人。
【知识点】《王戎看戏》是“肯定前件式”。“肯定前件式”就是肯定了“老虎在笼子里吼声大”这个前件,从而达到肯定后件的目的,即:“老虎不能伤人”,形成一次思维判断、推理的全过程。
回答:2011-05-22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