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600多年前,为官的余秀三游至武汉黄陂西北一隅,在木兰山山脚下,发现一处宝地。这里四面环山,风景奇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秀三携家眷从江西婺源迁徙至该地。由此,余姓家族在木兰山脚下耕读传家,兴旺发达,这里成为日后的历史名村大余湾。“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余氏家族“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的家训至今影响着世人。
世代重文 传“耕读”家风
据《余氏宗谱》记载,武汉大余湾先民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婺源移民而来,定居木兰川内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96年7月余氏发现明代宗谱。宗谱所载余氏源流,印证了余氏“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传说。宗谱开篇记载:“虞余公本青杨之胄”(余氏始祖为五千年前黄帝的后代)夏朝以前,先祖著有《岳读经》,后佐大禹治水,以余吾溪水为名,遂以命姓。”余氏传世几十代到春秋纶公,而千古传颂的琴台摔琴谢知音的俞伯牙,即为余姓,被认为是黄陂余氏的先祖。
大余湾崇尚教育,明清时期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何谓耕读?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圣贤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因此余氏一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一种“耕读文化”的概念。家族发展史上,曾有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明清时,村里诞生过一百多位秀才进士,近现代则有名流百余人。
余姓聚居的大余湾山环水抱,北靠木兰山、东望木兰湖。村中有五口水塘像五只宝葫芦一样,寓意着富贵、长寿、康宁、好德、善终。村落整体布局体现了儒家厚德载物和安居乐业的思想,是华中地区罕见的明清风水建筑文化遗产。
据村民说,早期修建的宅子,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房子正门一般向内退一步,取“退一步海阔天空”之意,这大概也是村民的处世哲学。漫步在这清秀山水间,探寻余氏家族背后的故事,更能让人感悟到这里六百多年耕读传家、世代重文的家风。
晒书是整个村子的风尚
翻阅《余氏宗谱》,能看到整个家族秉承的耕读思想:“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这种思想深入大余湾家家户户——村里人崇尚读书,无论妇孺。大余湾遗存的儒雅之风也不同于外村,村民酷爱棋琴书画,许多人都能背诵古诗古词。每至农闲,村里的人总是聚在一起唱社戏、玩龙灯。全村奉行“尊尊、贤贤、仁仁”的儒家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民风崇尚节俭。
正是因为耕读文化在当地得到重视,大余湾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这里的民间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特别是窑匠居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2005年9月,大余湾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大余湾还有一个其他村庄都没有的习俗,那就是每到梅雨季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自藏的古籍、书画、信函等拿到太阳底下曝晒,以防霉变。当一本本、一幅幅、一页页在门前摆出时,巷道里黄黄的一片,场面非常壮观,整个村子里都飘荡着书香。
余家后人传承家风不遗余力
如果说当今余氏的“耕读文化”来源于祖辈的历代相传,那么至今源源不断、广泛影响的内力,则离不开致力于传颂“耕读”精神的人们。
在大余湾,今年84岁的余永奇是一个活传奇。他19岁就开始教书,曾任教黄陂一中,当过文化馆的馆长,也在政府工作过。退休后,桃李满天下的他回到家乡,马不停蹄寻家谱、翻家谱,对大余湾进行了历史定位,主张建立了大余湾民间博物馆。余老通晓大余湾的发展历史及文化渊源,二十多年如一日,为其奔走鼓与呼。2005年9月,大余湾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余老功不可没。
余家人的家谱上多次提到“耕读文化”,余老要让这种风气不仅成为余家人的家风,还要成为湾里的民风。他义务做起了大余湾耕读文化的推广人,在自己祖屋的地基上,修建起一栋两层小楼,取名“随园”。“我这一辈子都是搞教育的,我有一个理想,就是把这个院子变成学生们的校外学校,把做人的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教给村里的学生。”
在“随园”里,余老义务为孩子们“传道解惑”几乎每天都有人慕名来这里“听课”。最初,他的学生都来自大余湾。“村里的孩子都在我这里上过课。一到暑假,所有的孩子们都来了,我就让他们在我屋后的山坡上席地而坐,我给他们讲故事、谈民俗。”余老说,孩子们下课后都会赶到他这里,学习书法、背诵经典、学习种菜、比赛爬山。而如今,他的学生越来越多的是城里的孩子,甚至还有来自武汉周边高校的学生们。每次授课1小时,80高龄的余老口若悬河,连水都不喝。
江汉大学的美术教授王小宝,已经和余永奇打了10年交道。“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余爹爹,觉得他对人生的感悟,对大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于是,从那一年开始,每年都带着学生们到这里来社会实践。”
余永奇的退休工资每月3000多块钱。“我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最大的爱好,就是给孩子们讲讲课。”他亲身感受到,更多的学生在这里受到文化的滋养,村里民风也越来越朴实,一如余氏家谱上书“不喜诉讼”,各家扯皮推诿的事鲜有发生。
多年来,义务为孩子们当课外老师,有人说余永奇是个“苕”。对于这些话,余老付之一笑,他作联自侃:“做牛,做蚕,做烛,出力,吐丝、化灰,苕自愿;乃松,乃竹,乃梅,静谧、挺直,含香,傻自愿。”
而像余老一样的人在大余湾不乏少数。被网民亲切称为“棉花哥”的余家后辈,2009年回到大余湾,在“棉花嫂”及家人的支持下,租下了双泉村一所名为“朝阳小学”的闲置小学,默默打造成一家“耕读客栈”。爱画画的“棉花哥”从外面联系来写生的学生,一批接着一批。孩子们新奇而来,带着自己在大余湾的画作,还有“棉花哥”倾情弹唱的篝火晚会的美好记忆满载而归。
7年来,“棉花哥”以一种非商业化的方式探索他认定的“耕读传家”,精雕细刻。在他的主导下,目前,大余湾乡村爱心公益书屋已初具规模,耕读教育奖励基金也正在筹备中。
来大余湾,能从村民们口中,听到这样一句话:想要一时的繁荣,可以种花;想要十年的繁荣,可以种树;想要世世代代的繁荣,必须播种思想。耕读的家风,将在这里代代传颂。
(作者:东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