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俯首一拜”屠羊说?

标签:
曾国藩中兴四大名臣屠羊说文化 |
分类: 管理经典 |
(本文载录和整理来自:刘春华的讲座《向曾国藩借“为官处事”智慧》中的片段)
1864年,经过多年的征战,曾国藩率领他的湘军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由此,出现了所谓的“同治中兴”,清王朝得于此而延续了60年。对于清王朝的顶梁柱和救命恩人,清王朝并不吝惜赏赐,给了他极高的封赏,此时的曾国藩荣宠至极。
然而,这并没能给曾国藩带来多少快慰,相反,他却有一种临深履薄的惊心。在一首给其弟曾国荃的诗中,曾国藩道出了自己当时的境况和心态: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这首诗反应了当时曾国藩对清廷对他评价的诚惶诚恐:毕竟高处不胜寒,人们对他的评价在他在世的时候就褒贬不一,可谓“左列钟铭右谤书”,在这种局面下,曾国藩内心深处,仍充溢着传统士大夫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深知是时代的风云变幻将他们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在晚清诡谲的政局中,他们本能地将思维指向旧有的诗书典籍和他们心目中的名人贤士,在那里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那么,诗中提到的屠羊说是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嘉言懿行,竟令一时声名煊赫的曾国藩对他顶礼膜拜呢?
屠羊说是《庄子》中的一个人物,故事是说春秋时楚昭王丧失了王位,屠羊说跟随昭王逃难。后来,昭王回国又夺得了王位,要赏赐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包括屠羊说。屠羊说却说:“大王丢失了王位,我失去了屠羊的职业;现在,大王恢复了王位,我也恢复了从前的职业。既然我的俸禄已经恢复了,又何必再行赏赐呢?”
昭王执意要奖赏他,屠羊说说:“大王失国,不是我的罪过,我不能接受惩罚;大王复国,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我也不能接受赏赐。”昭王打算接见屠羊说,屠羊说又说:“根据楚国的法令,只有建立大功的人才能觐见国王,而我的智谋不足以保存国家、勇力不足以杀死敌寇。吴军进攻郢都的时候,我是畏惧艰难而逃避,不是一定要追随大王。现在大王要违背法令来接见我,普天之下,我没有听说过这种做法的。”
昭王觉得屠羊说虽然地位卑贱,然而“陈义甚高”,准备让他担任三公的职位。屠羊说说:“我知道这三公的职位比在集市上屠羊地位尊贵得多,所得的俸禄也优厚得多。然而,我怎能贪图高官厚禄而使国王蒙受妄施的恶名呢!我不敢当,还是让我回到集市上继续从事屠羊的职业吧!”就这样,屠羊说始终没有接受昭王的赏赐。
曾国藩其实是借屠羊说的典故来内心约束和提醒自己:何尝自己不想如屠羊说那样,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归隐山林,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但是时势让他进退维谷,他不得不接受清廷的高官厚禄,以绝朝廷的猜忌。
曾国藩在名利的漩涡中能有这样的胸怀实属难得,他没有被眼前的厚待打昏头脑,这也恰恰是他晚节可保,一直在两江总督的权高位重位置上终极一生的重要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