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2012-05-21 21:18:58)
标签:

特鲁多

心术

电视连续剧

医生境界

萨拉纳克

健康

分类: 管理感悟

在全国的四家卫视刚刚热播结束的电视连续剧《心术》,里面的很多经典台词教会了我们做人哲学,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比如:先有仁心才有仁术。没有仁心的人是不会有仁术的,那么他也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由此及彼,工程师,律师,老师,经理人,记者等等,每个行当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心术》里面,还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他们对医生的定位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意思是说,医生不能救命只能治病,他却常常可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总是安慰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医术固然重要,但有所限;帮助表现的是医生对医术的把握程度,安慰却是对医生内心仁爱的高度要求。有如此定位的医生,一定会淡定从容,镇定自如,其医术一定是仁术,而其医学造诣所达到的高度一定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无怪乎有哲人评价说:“如果没有信仰,现代医学就不能生存。现代医学既非艺术也非科学,它是一种宗教”。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对医生境界精准定位的背后还有一段鲜有人知的故事。

撒拉纳克湖,是一个在美国并不知名的地方。静静的湖畔有一座坟墓。九十多年来,一拨又一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到此地,为的是拜谒一位长眠于此的“无名”医生特鲁多博士,同时也为重温一则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流传极广的中文翻译非常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三种为医之境界。

特鲁多并非泛泛之辈,十九世纪末期的美国,正是在特鲁多博士和他的同事的努力下,一个叫“村舍疗养院”的地方引领了美国在结核病治疗和研究领域的前沿。

1837年,纽约年轻的特鲁多医生罹患结核病,只身来到一个人口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等待死亡。远离城市喧器的特鲁多每日沉醉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间或上山去走走,打打猎,过着悠闲的日子。渐渐地,特鲁多惊奇地发现:他的体力正日益恢复。不久,特鲁多居然顺利地完成了未竟的学业,获得了博士学位,于是他继续回到城市里行医。但奇怪的是,每当特鲁多呆在城里一段时间,结核病就会复发,而一旦回到撒拉纳克湖地区,又会恢复体力和激情。1876年,特鲁多迁居到了撒拉纳克湖荒野之地。

1884年,特鲁多用朋友捐赠的400多美元,创建了美国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Adirondack村舍疗养院。特鲁多的行医生涯的座右铭就是墓志铭那句话。他做到了,他成为了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又创办了一所“结核病大学”,对病人生理和心理上同时的照料的许多方法至今仍被沿用。

1915年,特鲁多死于结核病,但毫无疑问,他比当时人们预计的要活得长得多。

由这个故事,我们不妨把思路拓展的更宽广一些:人生的定位是否可以定位于:有时成功,常常失败,总是努力。有了这种生活态度,我们的内心就更从容,一切困难都如蝼蚁般渺小不必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