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南充诗友萧红涛
王富强
很长时间了,萧红涛身体状况一直欠佳,并且20多年前我和朋友们得知他因病必须手术需要一笔数额不小的手术费时,我也悄然表示过自己的小心意。虽然知道某些令人不快的时刻迟早会来,但几天前从网络上闻知红涛走了的信息,我的心情仍很沉痛。
在我记忆中,萧红涛成名很早,同时又因为他多年里在南充市委机关报《南充日报》社从事副刊编辑工作,自然有很多文朋诗友会在朝这里注视,所以其名气不小。数年前我和朋友们曾这样谈论:南充及周边的其他区域,与文学沾点边的人不知道南充日报社萧红涛的人想必不会太多。
在南充,魏继新、李一清、曹雷、郭宪伟、何永康、杨茂生、萧红涛等都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大哥。他们比我年龄略大,成名更是早我很多。最早知道萧红涛的大名时,我还在岳池师范学校(今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读书。
曾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从岳池师范学校毕业不久,岳池师范就数次向我发出回母校为在校的学弟学妹们作报告的邀请,那时我觉得自己才疏识浅,参加工作时间还不长,对社会没多少贡献,惶恐中一直在犹豫并数次婉拒。当母校的领导和老师反复说“我们只选了四个人到学校来作讲座:南充作协主席魏继新,《南充日报》社的何永康、萧红涛和你”时,实实在在地说,我在身感荣幸的同时,心里有一种莫大的激励。在很长时间里,魏继新、何永康、萧红涛等是我心目中甚为推崇的榜样和兄长。
1988年至1991年,我在南充教育学院在职函授大专中文。期间有一次面授点被安排在南部县教师进修校。就在那次面授期间某一天,当时在南部县委宣传部报道组工作的向维智先生辗转找到我,执意对我进行采访,之后其迅快地写了一篇人物通讯《抒生活之情,唱时代新声——记音乐文学新秀王富强》,几天后我就在南充日报上读到了这篇鼓励我的文章,文章的旁边署着责任编辑何永康、萧红涛的姓名,当时我除了知道名气不小的何永康和萧红涛的大名、读过他们的诗文外,并没有近距离与他们接触过。那种以质取稿、以文会友、用心办报的学风、文风一直感动和影响着我。其实,包括这里提到的向维智先生在内,我们非亲非故,可谓是以文为媒、萍水相逢,那次采访前我俩也并不相识,之后至今历时近三十年了,除了电话、书信和作品的交流外,我和后来先后担任南部县水利局局长、南部县政协副主席兼南部县文联副主席的向维智先生一直没再见过面。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常想,南充一直拥有很好的文风、学风,与包括萧红涛先生在内的诸多文艺界同仁长期以来在这方面的倡导、修炼、营造和提升应该是分不开的。
1993年广安地区成立之初,不少文友曾相互传言何永康、萧红涛将赴广安组建广安日报社,并且在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广安政界、新闻界和文学圈热传的话题。虽然后来何永康、萧红涛均没有到广安工作,但这些“民间组织部长”们的传言却足能折射出社会各界对红涛先生等的认可、尊重、好感和期盼!
红涛不是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见面哈哈大笑、伸臂拥抱那种类型的人。书信也罢、电话也罢、当面聊天也罢,他的谈吐如同他的诗文一样,语调低缓,言简意深,平中有奇,颇有个性。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写东西时,除了较强的写作欲望外,并没有当作家的梦想,只是觉得有很多东西值得写,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在促使我写,于是什么都想写、与文字相关的很多玩意儿都在学着舞弄。我给红涛寄诗歌、散文作品的同时,有时也在信中附上一首或几首歌词习作。红涛在适时编发的同时,不时寄来书信或打来电话:“歌词写的好、很有味道;继续写……达州的梁上泉、陈官煊就是例子,他们既是诗人,又是词家;歌词写好不容易;说不定以后你还能在歌词方面整出点名堂来……”广安和南充分家后,知道我在广安市作家协会和广安市诗词学会担任了一些服务工作的萧红涛又几次写信或打来电话说:“大家把你推出来是好事。多给大家做点事吧,文学创作需要人去带动和引领。”2001年我被批准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时,萧红涛有些激动地给我打来电话表示祝贺:“你是广安第一个中国作协会员。好事喜事!”2002年我自广安调至四川省文联工作时,他对我说:“四川省文联这个平台好,面向全省及全国,好事情!到省上工作了,多想到川北、多想到南充、多想到广安!”2010年我按照组织安排到遂宁市蓬溪县人民政府工作,期间萧红涛曾专门到蓬溪我工作所在地来看我。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唱歌,饮食简单而清淡,深印在心的是我们漫步在赤城湖畔谈诗话文、畅叙友谊的情景。前两年我受邀在京担任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评委,节目播出后,红涛也专门打来电话问候、祝贺和鼓励。
我和萧红涛这种文谊之交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君子之交。我们也从未问过对方对彼此的印象或评价。近几天我在怀念红涛的时候,忆起我曾从媒体、网络和其他典籍文献中浏览到的一篇2005年6月9日萧红涛撰写的一篇推介我作品的文章《一个激情充沛的歌者》。这篇文章里,红涛从上世纪80年代的往事写到进入新世纪的我,对我的学习、工作和创作,对我偶或涉猎的文学、音乐和书法,对我业余学写的诗歌、散文、散文诗、歌词、歌曲、通讯、特写、理论文章及报告文学等如数家珍,并且在文中飘扬我是“孜孜不倦的歌者”和“激情充沛的歌者”,令我甚是感动、感激和感慨!原来,空间距离遥隔几百公里的萧红涛一直在悄然地关心、支持和研究本很平凡的我。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其貌不扬的萧红涛特别有心、有情、有义、有爱!
多年里,在过去的老南充也罢,在几次全省文代会、作代会、青创会上也罢,我和萧红涛每次都是匆匆相见又匆匆而别,而几十年里,印象中我们小范围地仅在一起吃过一次饭。那是大约五年前的某一天,正在达州出差的我接到萧红涛的电话问候,当他知道我正在达州出差时,他建议我回成都时在南充稍作停歇,和大家一起坐坐。事实证明,这不是他随随便便的一句可实可虚的顺口话。第二天我结束在达州的工作返回成都的途中,他又一次再次地主动打来电话,应该说他没有淡忘前一天他与我通电话时说过的话,他热情而诚恳地盛邀我在南充一见并约定中午在南充请我吃午饭。因为堵车,从达州驱车到达南充我们相见时已近中午一点,而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的萧红涛却非常认真地在某饭店备好酒菜等候我,并把当天没有外出的郭宪伟、何永康、瘦西鸿等南充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们也悉数邀请到场。饭间他虽不喝酒,但气氛很好,大家甚是亲热、话题投缘。印象特别难忘的是,饭局快结束时他说,虽是他联络几名朋友一起与我共进午餐欢迎我,但这顿快乐的午餐是在座的某某某安排的。这虽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可以看出萧红涛真诚实在,不抢功劳,不炫人情,行事磊落。
茫茫人海,岁月匆匆。在写就以上文字时我还在想,即使我将与萧红涛先生联系和交往中让我感动的情形和文字都一一刻录下来,似乎仍很难把我想要表达的情愫一一道尽。我甚至想,我当初似懂事、又不完全醒事,羡慕文学、而又尚未望见文学大门,而正是在行走的文学之旅里巧遇萧红涛和萧红涛们,从而得到启发,受到鼓励,才在若干年后忝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和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才这样沉痛而庄重地用文字纪念我的老朋友、好朋友萧红涛先生。
萧红涛揣着一颗诗心走了,仅留下那些隽永的诗文让我和喜欢他的其他文朋诗友吟咏、回味和珍藏。我想,今天也罢,很久以后也罢,说起文学,谈起老乡,忆起好友,提起川北,我仍会很自然地想起和谈起——南充诗友萧红涛!
2015年5月18日于蓉城“静仙斋”
附:萧红涛《一个激情充沛的歌者》
一个激情充沛的歌者
萧红涛
我与王富强交往已二十多年了。
在我的记忆中,与王富强认识之时正是文学氛围浓厚、文学活动频繁、文艺最为活跃的时期。那时候,文学造就了一大批的文学青年和文学作者,在社会上最受重视和最有影响力。
也就在那红红火火的文学活动的鼓舞和推动下,王富强拿起了他手中的笔,开始了用笔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开始了他最初的创作。这种创作冲动,也是缘于他内心的碰撞,缘于他自己心中激情的燃烧。
那个时候,王富强就读于川北的一所老牌师范学校——岳池师范学校(现已升格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在读书期间,王富强既是一个发展全面的优秀学生,又是极有威信的一“班”之长,颇受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器重,在校组织了文学社团,办校刊,办讲座,办广播,写歌词,写诗歌,写新闻,写各类文章等等。那时岳池师范学校的校园文化非常活跃,居川北南充地区教育界之前列,作为学生干部和文学社团骨干分子的王富强的综合能力和创作才华已初露端倪。
1993年以前,“大南充”同时管辖着岳池、武胜、广安、华蓥四县市,也就是说,当时我和王富强同属于一个地区。曾经几年,岳池师范校邀请南充地区的作家、诗人魏继新、何永康、王富强等到校办文学讲座,我也是受邀请者之一,而被邀请者中唯有王富强是1986年从岳池师范毕业后多次被邀请回母校讲学、作成才报告和举办专题讲座的已有百年建校历史的岳池师范学校的校友。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对王富强有了新的更多更深的了解。
在读书期间,他刻苦学习,勤奋创作,并发表了一批歌词、诗歌、散文和歌曲作品,有的被收入了一些作品选集,是有名的“校园诗人”。的确,在众多学子中,在众多文学青年中,王富强是出类拔萃的。由此,我也时常在负责的《嘉陵江》文艺副刊上选发他的一些歌词和诗歌作品,他的创作势头也日益高涨。之后,他对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写作笔法进行了调整和拓展,在写作诗歌、歌词的同时,还开始了散文、散文诗、通讯、特写、理论文章及报告文学等的写作,创作路子更宽阔,笔墨更多样化,才华也更多地得到了锤炼。
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造就了多才多艺的王富强。
“大南充”时,南充地区分成“南(南充市)南(南充县)西(西充县)区”、“阆(阆中县)苍(苍溪县)南(南部县)区”、“营(营山县)蓬(蓬安县)仪(仪陇县)区”、“岳(岳池县)武(武胜县)广(广安县)华(华蓥市)区”。那时岳武广华四县市的的文学创作在全南充地区是居于榜首的。在这四县市一大批作家、作者群中王富强是创作颇丰、影响较大而年龄最小者。因此,在南充青少年文学创作研究会成立之时,他作为岳武广华的代表参加了成立大会并被选为理事,成为一名文学组织骨干,为当地文学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993年7月,南充一分为二,王富强所在的华蓥市划归新成立的广安地区(今广安市)管辖。虽如此,我们的交往并没有中断,依然能得知他的信息,不仅常读到他发表的作品,还不时收到他的书信和他新出版的作品集。他身兼数职,担任着广安团市委宣传部长、青农部长、青工部长、学校部长、统联部长、市级机关团委书记和广安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广安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广安诗词》副主编等多个职务。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不少的文艺新作。他已先后出版了诗集《重塑丰碑》、《橄榄林的爱情》,散文集《阳台花开》、《橄榄林夜话》,散文诗集《泛滥的迷惑》、《天降斯人》,歌词集《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真情真话》、《橄榄林的歌声》,报告文学集《小平家乡的弄潮儿》、《小平家乡创业者风采录》、《为了广安新跨越》以及音乐作品选集《祖国恋》等十余部著作,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和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是广安市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一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和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为文艺园地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他的才华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得到了文艺界领导的赏识,省文联领导慧眼识珠,将他调入了四川省文联这个领导和联络全省文艺家的组织里。这虽是他个人的成就,但也是大川北、大南充作家、作者们的光荣和骄傲。文学,好样的!川北人,好样的!
王富强的成长经历和发展轨迹给人有许多方面的启发和思考。他的创作涉足文学、音乐、书法等多个领域多个门类的多种样式且各有所成,不少专家、学者、评论家已对其人其文给予了积极的讨论和很好很恰切的评价。我于此再对接触他最多的诗歌、歌词、散文、散文诗和报告文学作品谈一点看法。
王富强是从诗歌、歌词创作起步而步入文学殿堂的。我以为,他的诗里有歌,歌里有诗。也就是说,他的不少歌词,本身就是好的诗歌。当然,在这两者的艺术手法、艺术内蕴上,他也是有自己的追求的。比如,在表现形式、句式、段落、排列以及用字、用词方面,都有他的审美要求,并且做到精炼、不拖泥带水。诗人是敏感的,是多愁善感的;诗人也是生活和时代的神经。从王富强的诗歌和歌词中,我们都会感受到诗人那敏锐的目光和颤动的心灵,而引发心与心的共鸣。因此,读他的诗歌能使人心灵平静和净化,从而能获到不小的收益。
他的散文和散文诗,既有关注故土变化的文字,也有日常生活的记述,但更多的是从人的内心和人的精神层面来挖掘,使本来很一般的事情、事物有了文字和内容上的“质”的提升。这与某些只追求数量和文字华美的散文作者相比,王富强的散文别具一格,这也是他的散文和散文诗创作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我以为,坚持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才会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愿王富强能在这方面继续坚持并不断探索。
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史记”。王富强作为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的诗人、作家,置身社会,关注时代,熟悉生活,了解群众,并与时俱进地投入时代洪流中,在事业上拼搏,在逆境里奋斗,在进取中提升,他创作和编撰的报告文学作品及报告文学集都体现了他站在高起点上的独特视角。这些作品面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凡的反响。如他的报告文学集《小平家乡的弄潮儿》、《小平家乡创业者风采录》、《为了广安新跨越》,既有著名诗人梁上泉,中国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何应辉,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钟历国以及广安市委副书记李成轩,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登伦等的题诗题词,又有著名作家、评论家何开四,省作协领导宋玉鹏,广安市委副书记李成轩等在序跋中的热情推荐,书中那些有份量的作品都是他精心策划、亲自操刀或悉心修润而成的。这几部报告文学在全国公开发行后,成为社会各界认识广安、了解广安的窗口和亮相广安、宣传广安的名片。
生活需要激情,生命需要激情,事业需要激情,创作也需要激情。我真心羡慕王富强这位孜孜不倦的歌者,我衷心地祝福王富强这位激情充沛的歌者!
2005年6月9日于果城看云楼
(注:萧红涛《一个激情充沛的歌者》一文原刊载于云南省青年联合会与四川省青年联合会联合出品、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的《阅读王富强——他从新的地平线上走来》一书第35页至37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