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文化老年大学夕阳学府诗词集 |
分类: 夕阳学府 |
郑贵翠是黄岛区老年大学崇明岛路校区山水画班的班长,年过七旬的她看上去仍然精神矍铄,富有精气神。像郑大姐这样精神特征的老年朋友,在夕阳学府不在少数。让我每每感叹,赶上好时代的,不仅仅是孩子们,还应包括这些老年人。
郑大姐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退休的,时值区里创办老年大学,她便成为第一批入学的学员。掐指算来,她在大学深造时间,竟然已达16年。我们经常把入学多年的老年学员戏称为夕阳学府的研究生、博士生,那么入学长达十多年的学员怎么称呼呢?恐怕现有的学位名称都没有合适的,可见,老年大学学员学历之长、道行之深。
由于郑贵翠在山水画班担任班长,所以最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她的山水画作品。在崇明岛路校区二楼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展厅,常年悬挂着学员的书画作品。郑贵翠的山水画悬挂其中,无疑是属于佼佼者。古人云“画如其人”,看郑大姐的画儿,还有书法墨迹,也有其人的风格特点:清秀灵气、文质彬彬。
郑大姐退休前在教育部门工作,是本地中学的数学老师,还兼任学校的工会主席。她从小就喜欢绘画,还有音乐诗歌和文艺体育,兴趣和爱好广泛。退休后有了时间,进入老年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崇明岛路校区的各个专业,几乎让她学了一个遍。
“老年大学早先开班的是声乐,那个时候只开了四个专业班级。”
“我首先参加的是声乐班,后来又先后报了书法班、国画班,还有电子琴班、交谊舞班。”
此外她还参加过葫芦丝和钢琴等班级学习。前年秋季的校企联谊会,各位班长表演节目,郑大姐表演的就是葫芦丝独奏。呜呜咽咽,吹得有模有样。
后来在学校校报《夕阳学府》上,读到郑贵翠的古典诗歌作品,才知道她喜欢诗歌,还报班参加了诗词鉴赏专业的学习。
老年大学喜欢古典诗词的不在少数,学写和习练者也很多。但严格按照古典诗词格律要求去做、去写诗填词的,却屈指可数。我这个诗词爱好者,也属于这个“非主流”档次。然而认真的郑大姐却从不马虎,坚持规范写作。每首诗,每句诗,在完稿后都要按照诗词格律要求再推敲一遍,发现不对的地方,一定要改过来。这种严谨的风格习惯,估计是在教师岗位上养成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严格,老师带头做到,才有说服力。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看到郑大姐合不拢嘴的样子,就知道有喜事儿。
“我的诗集整理出来了,看看咋样?”说着,打开书包,拿出两本装订整齐的书卷来。
有点像线装本古籍那样的卷本,用的是折页,钢笔两面抄写。字迹工整,字体娟秀,流利而又有力,不像是出自古稀老人之手。
郑班长要出诗集,这个计划她曾经提前向我透露过。在选材、编辑和印制等方面,我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过建议。但我的经验到了她那里不好用。为什么?因为郑大姐不会使用电脑。什么打字编辑,什么电子版,她统统不会。她只能用传统的钢笔,或者毛笔来书写和修改。这样一来,诗集的整理难度和抄写量无疑是非常大的。
《郑贵翠诗词集》里面收录的290首诗词作品,应该说都是这样严谨的“达标”之作。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老年大学写就的;所写所感所想也多是这个年代时间段的。
书中的诗词之间,还夹带粘贴不少照片,有的是书画作品,有的是郑大姐旅游生活照片。这些照片都与诗词内容有关,应该看作是诗集的配图。
序言请的是诗词鉴赏专业屈丰泰老师执笔,我觉得这很恰当。郑大姐在古典诗词方面有所进步和提高,执教老师功不可没。而自己学生出诗集,相当于一本集大成的作业。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老师教学成果的集萃。
知学生者莫过于老师!拜读屈老师饱含深情的介绍笔墨,读者的我可以感知到,他们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
“你们俩可以考虑举办一个夫妻书画展。”在举办过李怀治个人书画展之后,我曾经建议过郑大姐。
“你们的书法作品,可以用自己写的诗,这样一来书法作品就显得更具实力,也更有纪念意义。”
崇明岛路校区的书画展厅,一般来说可以悬挂作品40幅左右。她俩现有的凑一凑就差不多。尽管是自费装裱,但退休职工其他花项也不多的他们,负担能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对此建议,郑大姐夫妇颇感兴趣。至于啥时候兑现,现在还不能确定,不过应该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