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耄耋老年大学夕阳学府老有所学青岛 |
分类: 夕阳学府 |

田印泽老先生来我这里小坐,顺便把他在老年大学诗词鉴赏班的作业带来让我看看。对这位八十多岁高龄学员的好学精神,我为之感佩,也愿意欣赏他的作品(尽管是学员的习作),每每从中得到惊喜的收获和宝贵的精神滋养。
车上带头让座
田老在习作《论小善》里,讲述了这样一件小事儿。他说有一次乘公交车,上来一位年老体衰的乘客,“我看没有人让座,便主动站起来让他。大概他看我也是一位老人,便有点不好意思去坐。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说自己马上就要到了。说着,到了前方的保税区西门站就下去了。其实我下车的站点在锦湖苑,还有好几站呢!”
“回头看见车窗里那位年老乘客,正在向我挥手致意表示感谢!”
耄耋之年的田老现如今身体很好,就是耳朵有点背。他在车上经常主动让座,由于耳朵有点聋,说话声音很大,往往因此惊动了周围邻座,大家看见他一个白发老人都如此,于是大家便纷纷起身为老弱病残让座,一时间在公交车里,你推我让的,文明礼仪,蔚然成风,情景感人。
田老说,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在公交车上给年老体弱者让座,这就是小善,应该积极去为。“这是一种传递文明的表现,是公民素质的体现。”田老把这种事儿上升到文明和素质的高度。“我这个“80后”(是80多岁的意思)要带头让座,从我做起,只要身体允许就继续做下去。”
村西黄河日夜流
在老年大学诗词班,老师出了一个回文诗作业,田老对了一句“黄河流黄水黄流河黄”。他说诗虽然对的不贴切,但却让他想起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老家的情景。田老的老家西边毗邻黄河,那时候的黄河经常泛滥成灾,十年九淹,苦不堪言;而村东则是秃山相连,十年八旱,靠天吃饭显然是不行的,当时只能靠政府赈灾救济,吃“返销粮”,维持生计。当时的田印泽曾经写过一首《顺口溜》来形容此事:
村西黄河日夜流,庄前横沟压纵沟;*
舍后莲花池无水,敝处薄地难盼秋。
年复一年燕来去,月复一月事事愁。
幸亏柴米长腿到,救济救急刚糊口。
诗中的横沟,指的是田山电灌站的三条供水大渠,系南北方向;而纵沟指的是引黄济津河道。由于工程浩大,因投资不足停停干干的,大概有十几年的时间。如今引黄济津工程早已投入使用,而村西的黄河也因为三门峡枢纽的控制调剂,而改变了十年九淹的局面。在黄河边上还建了一处美丽的公园,村里也通了公交车,老百姓的生活大有改善。说到这里,田老用二句诗来概括此时自己的心情:
忆苦思甜感慨万千,抚今追昔珍视现在。
“四夫”转“四有”
田老还写了一篇《退尤忙》。按理说,退休之后,人就闲下来,何来忙碌?但老人用亲身经历告诉我,退休之后的他,的确更加忙活了。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小女儿要接班工作,他便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16岁就当学徒的他走出乡村,来到城市的工厂上班,一直干到退休。退休后他又回到老家,重新当起了农民。那个时候退休工资很低,老家有老人要赡养,常年患病的老婆要照顾,还有孩子要抚养,老田肩上的担子不轻。用他的话来形容当时是“四夫”,即在家是丈夫、出门当车夫、兼职做伙夫,看病顶半个大夫。
后来老人过世,妻子病故,孩子们成家,身上的负担才算卸了下来,他也进了老年公寓,吃住有人管,啥事不操心。人是轻松了,但心理却有点失落寂寞。当时的田老,自己形容是“三等公民”,即等吃、等睡、等死,生活也变得无趣和缺乏活力了。再后来经老朋友介绍,他上了老年大学,和一大群同龄人共同学习生活,老人家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感觉自己像换了一个活法一样”。田老说,自己现在正在努力,争取成为“四有”新老人,即老有所学、老有所求、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最后奉上田老新近填的一首词《西江月》
一日三餐有序,
四季小院花开。
自娱自乐自开怀,
而今自由自在。
八秩沧桑如梦,
求知从不求财。
养老钱儿虽不多,
且喜到时就来。
作为一个耄耋老人,田老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善事也很小,但他所做的的努力,以及呈现的精神追求无疑是很宝贵的,也是值得晚辈的我们传承和学习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