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听君一席言

标签:
马鹤凌海西客核武老人钟山文集百姓故事 |
分类: 散文随笔 |
http://s14/bmiddle/515b20fdtdc1d4ab7bffd&690
与老朋友的杜先生,近几年的往来明显减少了,他现在是某单位的一把手,事务繁杂,难得闲暇,我也不便随意前往打扰。他今天有事来老城区,顺路来看看我,让我出乎意料,又有点喜出望外。
与过去的小聚差不多,我抓紧时间,把想提的问题,挨个的问下去,以便求得对方的回答。杜先生是个有见识的人,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往往能够开释我心头的疑惑;或者说有了他的认可之后,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我才会有所放心。他的许多话儿,在我这里具有某种权威发布的味道。这也是我十分珍惜我们之间友谊的原因。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的,况且,即便人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不一定会敞开心扉,统统的告诉你。
“文学与人生,竟然有那么大的差距“”我打开博客,就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的这句话,请教于他。
“我理解这话的意思是,文学应该高于人生!他好像是在感叹吧?现实人生远没有达到文学的高度。”杜先生似乎是不假思索地谈了他的看法。
“其实,文学就应该高于现实。”杜先生此语,有意无意的触动了我那根敏感的神经。
前几天魏老(核武老人、著名作家》给我的作品集写了一篇点评,题目叫《现实生活的艺术化记录》。魏老对我肯定最多的就是真实,是力图真实地还原某些事情的本来面目。“从某种意义上说,钟山的做法,有点像古代的的史官,例如司马迁,忠实地记录当代发生的事情。对史官而言,写一部信史,是终生的追求,也是很难办到的要求。钟山不是史官,他是文学爱好者,没有必要完全忠实于历史。但在我看来,他写作的真实程度不下于史官,没有一点虚构的成分。”看到这段评语,我心中有点忐忑不安,但不安什么?自己也不太清楚,直到听了杜先生对乔伊斯语录的分析,我才恍然大悟。
“假如,一个作者只是还原了生活的真实,这个作品的艺术性岂不就是等于零了?”我自我解嘲式地说.....
“当初还以为魏老是在夸我呢,现在看,这岂不是在委婉地点化我嘛?呵呵!”
“艺术源于生活,却要高于生活,这是所有搞艺术的人应该追求的,也是应当谨记的。”杜先生是一个文艺批评的行家,写的杂文和评论水平很高,著有学习研究老子的专著《明道》,他三言二语结束了这个话题的讨论,让我有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央视4套的《海峡两岸》和晚间的《今日关注》,几乎是我每天必看的节目,但关于台海关系、中日关系等热点问题,却似是而非,疑惑不少。高手上门来,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讨教的机会。比如马英九最近关于“不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与台湾独立等表态,还有中日钓鱼岛之争的未来走向等。老朋友杜先生知道的,他也会当仁不让,一一赐教。
我忽然想到,同样关心时事国是,为什么人家总能够有自己的鲜明的个人看法,而我却没有,往往只是重复别人,比如某个专家的见解呢?
静下来细想,其实我的所谓关心,只是限于新闻消息阶段,浅尝辄止;即便稍微深入一点,听听专家的解读,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求甚解。反之杜先生则是用心观察,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然后再形成个人的看法。我分析,这和他长期从事和分管党务宣传工作的经历有关。记得当年他在宣传部工作,或者给领导起草,或者亲自上台给各级党政干部做国际形势辅导报告,所写所讲的东西,要经得起追问推敲,要有一些新鲜感,更要有一定的深度,这就需要执笔者花费相当的功夫,做大量的案头工作方可。或许正是这种历练,养成了他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台湾的马英九是有相当人格魅力的人物,杜先生对马氏家族情况很了解。马英九的优秀,杜先生说是和马的父亲马鹤凌的教诲息息相关。杜先生讲了很多有关马鹤凌家教的故事,特别是马老先生曾经送给儿子三句话,叫“有原则不乱,有计划不忙,有预算不穷
“有原则不乱,有计划不忙,有预算不穷,”杜先生走后,我反复咀嚼回味着三句话,感觉真是工作和生活的至理名言。假如我早知晓此语,或者早一点认识到其中道理的话,在几十年的职场上会少走多少弯路哦?!作为一个过来人,有些道理是经历过了,才知晓其中的厉害。“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阶段才是深刻的,而理性的认识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杜先生的一番介绍,不仅让我对马英九成长经历有了一些了解,还对马父的马鹤凌老先生敬佩有加,刮目相看了。
古话有“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之说,我此时也有类似的感觉。真可谓,切磋促膝,每有提升;三生有幸,得遇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