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安老的故事

标签:
随笔散文杂谈百姓故事育人育儿 |
分类: 散文随笔 |
头一天傍晚看见他还在海边散步,身体棒棒的,怎么早上说走就走了呢?
对安老的过世,社区里的老邻居们感觉有些突然,出乎意料!
享年88岁,走的时候,悄无声息,甚至没有听到一点呻吟声。
“人家一丁点罪没有遭不说,也没有给家人添麻烦!”
“假如俺走的时候也是这样,该有多好啊!”
“这是他一生积德行善,修来的福哦!”盖棺论定,有人这样认为并羡慕地感叹......
知足长乐
安老退休的早,几十年前的退休金,大家都知道,很低的。
后来虽说调整的次数不少,但直到人没了,每月也不到二千块钱。作为一个长期担任基层企业负责人的他来说,似乎有点不够公平,忒低了。
与其同龄的老同事、老朋友,由于离退休的单位不同,养老金相比之下可就差大啦!有的5、6千块,有的更多。
但安老没有因此抱怨什么,相反,有些比他多的老干部对现状似乎不满意,聚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发牢骚。
这让安老很不理解,甚至因此生气。
“还有那个社会赶上如今?生活无忧,吃喝不愁!”安老的年龄不但跨世纪,而且跨朝代。以前的生活咋样?旧社会的日子啥样?他亲身经历,是有发言权的。
“人不能吃了几天的饱饭,就忘本了。”
由于对生活的知足,安老的心情不错,成天乐呵呵的…..
助人为乐
孩子们早已长大成人,但他们拒绝子女的邀请,老两口子单独生活,自己照顾自己。孩子们给他们生活费,他们也不要。
“够花了,为什么还要你们的钱?!”父亲的安老回绝的时候这样说。
但不到二千元的生活费,日子也宽裕不到那里去,之所以够花的,那是和老两口子生活艰苦朴素,一贯节俭度日有关。
他老伴买菜都是下午去,那个时候的菜便宜。几毛钱一斤,她一次就买一抱回来。自己剁馅包包子。老太太很会调理,添加什么鱼干,什么作料,包的包子味道鲜美,自己吃不了,就分开孩子们。
“俺婆婆包的包子,可谓一绝,每次吃的俺都撑得慌!”儿媳回忆起婆婆的厨艺,既温馨又很佩服的说。
邻里谁家有事,只要知道,安老就会主动帮忙,乐此不疲。
对公益事业也是如此,汶川发生地震,安老是最早的捐款人之一,一捐就是600元。几乎每次有大的灾难,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尽管数量不多,但一定要有所表示。
“安老是个好人啊!”原单位的老职工们提起他来,无不深深地怀念。在企业领导任上,他关心职工超过关心自己。单位几次分给房子,他都主动让给了职工。一家三口挤在10几个平方的小房子里,一住就是几十年。提起当年这些事儿,职工们感恩戴德,念念不忘。
看到安老一家的确生活困难,上级的工会曾经到安老家送去80元钱,那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这些钱还是能够做些事情的。人家走后,安老向妻子说,单位某某的日子比咱更困难,更需要帮助,还是把钱送给他们吧?一向支持丈夫工作又通情达理的妻子,马上把到手的钱,还没有捂热呢,又拿了出来。
助人为乐,帮助了别人,自己也觉得快乐,也算是各有所得吧!
有功之臣
对子女来讲,每个父母都是用功之臣,道理自不必细讲了。
但安老和老伴的功,不仅在抚养教育亲生儿女上,而且还表现在对待儿媳、姑爷,特别是孙辈上。
几乎每一个儿女,从生小孩,到带小孩,他们都做出了突出的奉献。困难的时候,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尽力而为给予帮助,尤其是婆婆。提到这一点,媳妇们莫不心存感激。
孙子、孙女们和他们的感情很深,那个孩子没有带过?有的就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在子女教育上,安老恪守传统道德,正人正己,给子女做出表率。孩子们假如在外面和别的孩子吵架了,他一定是先批评自己的孩子,并且带着孩子上别人家道歉。
在这样的严格的家教之下,他的子女们,个个严于律己,奉公守法。
长大后的儿女们,也都懂得敬重长辈,争先孝敬父母。安老家的电视机是更换最勤的,不是他让换,而是孩子们硬性做主给换的。
“父母也没有啥爱好,喜欢看个电视,咱就给买的大的好的!”大儿子这样解释。
给父母装修房子,儿女们也争相表现。
“孝敬老的没有大小、先后!凭啥不让俺花钱?”小儿媳因被拒绝,提出这样一个说辞,让邻里们听了,颇受感动。在世风日下,啃老盛行的的当下,有振聋发聩之感。
知足的安老是幸福的,受安老的影响,他的老伴和孩子们的感觉也是幸福的。
安老虽然走了,没有啥动静,悄悄地离开了,但他的人生态度、处世做法,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却被其家族子女们铭记。
好传统,不能丢,希望流传,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