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喜遇知音文墨浓
标签:
随笔诗文散文楷体出师表百姓故事杂谈 |
几天前我写了一篇《学雷锋,一位耄耋老人的感动》,文中的主人公田老来我办公室小坐,聊起来与文友之间诗文唱和的事儿,又让我颇有感触。
书法为媒遇海边
《赠田老》
海天一色自然融,喜遇知音文墨浓。
相互交流增乐趣,携手共度夕阳红。
这首诗的作者,也是年逾花甲的老年人,但与田老相比,还是要年轻许多。
他和田老相识在海边。田老在沙滩上习练书法,很长的《岳阳楼记》,不用看稿,一气呵成,一挥而就。
田老的行为,引起这位爱好书法,又喜欢诗词的朋友张先生的兴趣,经过攀谈,遂成朋友。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都喜欢散步健身。几乎每天早晨散步的时候,都会在海边相遇,区别在于,田老是一个人,而张先生是夫妇俩。
张先生诗中“喜遇知音”,说的就是这事儿。
相互交流增乐趣
《涛声依旧》
一轮红日海上生,伉俪慢步栈道行。
水天相连奇景色,襟怀闲舒好心情。
丝竹抚琴韵致远,赏诗挥毫馨意浓。
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来此听涛声。
当张先生把这首诗拿给田老的时候,田老觉得第二句的“慢步”二字不妥,应该改为“漫步”,张先生对此不以为然。
“海边散步,明明是慢步嘛,岂是漫步?!”
田老回家,因此不肯就餐。翻查词典,进一步认定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又给张先生打电话商榷,知道人家认可了,他才作罢,才肯安静下来吃饭。
所以,张先生诗中说“相互交流增乐趣,携手共度夕阳红”,可见是很欣赏这位较真的老朋友的。
《赠好友》
张郑二君情意长,并驾齐驱胜“孟梁”。
美哉妙哉夕霞靓,书坛画坛美名扬。
晨练拳剑双飞舞,回家协手奉高堂。
模范夫妻人称赞,赡老亲长是榜样。
这是田老回赠诗,诗中的张郑二君,张即张先生,而郑即张先生的妻子郑老师。
诗中称赞他们夫妇感情之好,夫唱妇随,竟然胜过了古时候“齐眉举案”里的孟光和梁鸿,评价不低。
田老的这对夫妇朋友我都认识,的确如老人家所言,俩人志趣不俗,情趣相合。都喜欢书法绘画,也会抚琴舞剑,在业余爱好者中,堪称高手。所以田老谓其“晨练拳剑双飞舞”,“书坛画坛美名扬”。
同为孝子奉高堂
最为可贵的,是张先生夫妇皆为行孝之人。“回家协手奉高堂”,“模范夫妻人称赞,赡老亲长是榜样”,田老用诗句来褒奖朋友夫妇。
张先生孝顺母亲,郑老师孝敬婆母,尽心服侍,远近皆知,老人家94岁去世。
“我母亲也是94岁,我们之间有许多的‘巧合’”。
说起与张先生的缘分,田老感慨颇深。
“不信佛,不信神,不信鬼,信俺娘,俺娘就是活菩萨”
“这话是俺总结的!”
“信你娘?!”我忽然来了兴趣,想探究一下其母对儿子的影响。
“老人家可有什么话语,让您受益?!”
“当然有,比如诚信为本!”
“不怕人穷,就怕志短”
“人无志气铁无钢等,许多.....”
田老说,母亲这些教诲,他谨记了一辈子,终生受用。
“我姥爷是私塾先生,母亲从小识字,能背诵《儿女经》、《孝经》等,脑子很好使,这一点俺随俺妈”。田老自夸了一下,又有些不好意思。
“父亲早逝,靠母亲把俺兄弟三个拉扯大。我是老大”。
“19岁那年,母亲给俺说媳妇,对方要80斤高粱。家里穷,拿不出来”。
懂事儿的他为妈妈着想,辞了这份婚事儿。可是媳妇家愿意,结果对方一斤高粱也没有拿到,就把闺女嫁给他了。
“结婚的时候连床单都是借的,三天以后送还人家”。这件事儿,田老有诗为证:“三天床单飞,无视宽心怀。”新郎官的他,在送还床单的时候,假装啥也没有看见,阿Q精神,自己宽慰自己。还挺有招的不是?呵呵!
田老还会自编对联,“天上不掉馅饼,地下不产鸡蛋”。这近乎废话的大实话,比起一般的对联来,可谓大俗大雅,意味深长!
给年轻人家庭编写春联,他能够因人制宜,对症下药,“立志不随流俗转,无益身心事莫为”,切切警示激励,拳拳长辈爱心,皆含在此联中了!
“前鉴可知我是我,今日才悟心是佛”,读这付对子,更有味道,既有读史前鉴,又有今日顿悟。怪不得他说不信神,信俺娘呢?再品这句“才悟心是佛”,觉得别有感悟在心头……
田老的故事真不少,与他交谈,虽然简短,但每每收获颇丰。
老人家,不一般,让俺刮目相看,让俺受益匪浅,让俺觉得“三生有幸”哦,呵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