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辨识当年音

标签:
杂谈同学朋友情感 |
分类: 散文随笔 |
http://s10/middle/515b20fdt73359290fbf9&690
——忆拜年电话里的同学情
辞旧迎新的过年之际,得以和“失散多年”的几位同窗旧友通了电话。我觉得,这是虎年新春给我的意外惊喜,与情感赏赐,让我一时沉浸在欣喜之中,思绪也一下子回到了20多年前,我们在“电大”读书的日子……
2连同学说廉复
廉复和我二弟是高中同学,然后又和我是“电大”同学,于是成为2连同学。廉复和我二弟是当时同学里的好友,他们经常“厮混”在一起。廉复常来我家玩,个子不高,略带羞涩,给我的印象似乎有点内向。但后来证明我的眼力似乎有问题,其实他一点也不内向,相反倒是有点外向,这一点在我们同学期间被确认无疑。同学们在一起,有他的场合不必担心冷场,他有时甚至会搞点“恶作剧”,以博大家一笑。廉复爱热闹,使得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很开心快乐。
三年的“电大”生活,我们是课后在一起最多的同学之一。主要是复习,特别是考试之前的集中复习,我们几乎每个晚上都在一起,你背我考,我背你考,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相提问,模拟复习。现在回忆起来,依然觉得这是最合适我们的复习方法。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在职人员,又都有家室事务,可谓精力分散,不易集中。然而通过这种带有监督、督促性质的模拟复习,逼使你把精神集中起来,效果还可以。
廉复的文笔基础不错,加上几年的中文专业“恶补”,毕业以后的他,很快受到“重用”,成为县人大主要领导的秘书,跻身于当时的“上流社会”。再后来,他又工作调动到某市,成为市“二把手”、当时市委副书记的秘书。期间他来我处,我们曾经享受过几天的重逢喜悦和甜蜜。再以后,高层领导职务的更替,也给贴身人员的廉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听说他辗转调动,去了石家庄市,在某国家级报刊记者站工作,再以后我们便失去了联系。不过我觉得他从业在新闻媒体行业,还是“学有所用”,“名至实归”的…….
同学里的老师叫柳平
当时我们的“电大”班,同学百余人,又是业余上课,下课后同学们即作鸟兽散,各回各家了。所以直到毕业,还有的同学叫不上名字来,更谈不上熟悉了。认识柳平,那是源于老师的几次课堂提问。他的回答显然是超出一般同学的水平,不仅如此,甚至超出提出问题的辅导老师的水平。书面语言使用之流畅,声音之抑扬顿挫,表达逻辑性之强,设问反问之犀利,堪称绝妙精彩。课堂上同学们报以阵阵的笑声,也使本来严肃拘谨的教室空间,霎时间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我惊讶他在课堂上的表现,更惊讶在他课下表现的堪称渊博的学识,显然大大地高于肤浅我辈。后来一打听,方知同学的他,当时已是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一名骨干教师了。说其是教师的老师,可谓实事求是,名副其实。因为他们日常辅导教授的对象,就是各中小学校的老师。怪不得水平了得,怪不得我们大学老师也对他“谦让三分”,原来如此…….
我是个有“追星”情结的人,文艺体育界的明星们,都曾经让我喜欢入迷。比如赵本山、陈佩斯的小品,至今常看常新,百看不厌,迷恋不已。如今身边突然有了这样一位,在我看来就是“明星同学”的人物,岂能放过。遂想办法接近,果然如愿以偿,成为朋友。我那时的身份是县府秘书,且兼职经商,身份不比他低多少;况且他那时恰好对从政和经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之间可谓一拍即合,嗅味相投,随即成为无话不说的好友了。复习阶段他经常参加我们“小组”的活动,闲暇之余我们则会弄上几杯水酒,就着花生米,边饮边聊,几至深夜,谈兴不减。
后来我工作调离了家乡,我们的联系自然少了许多。不久他也调到边疆某市,在党委某教育部门任职。再后来,市场经济大潮涌动,各路英豪跃跃欲试,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柳平居然也不甘寂寞,弃教经商,勇敢地“跳海”了。说句心里话,当时我对他还是蛮担心的。才子的他,写文章,教学生自然是行家里手,毋庸赘言,但下海如何,实难预料。君不见,许多政界精英,教育奇才,一旦商海泛舟,不能适应者比比皆是。有的折戟沉沙,有的狼狈上岸,扬帆远航者实为少数。但没有想到的,潮起潮涌,柳平他居然进退自如,完成了“教商”之间的华丽转身,且一路风顺,小有成绩。在大陆开有自己的公司,在国外拥有自己的别墅,俨然成功人士了,真是可喜可贺!
释泉:早应重用的青年干部
释泉是我们同学中的小弟,20几岁的他和我们这些30好几的人在一起,顿时把我们也连带的年轻起来。他那个时候没有成家,好像对象也没有?于是他的居室,就成了我们这些人复习的最佳场所。晚上下课了,直接抵达该所,接着“晚自习”,够勤奋的不是?就是大大地影响了人家家人的休息。好在释泉的父母都是慈悲心肠,对我们这些人没黑没夜地打扰,从来也没有表示出厌烦。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自己缺乏一点自觉性,有点忒自私了,呵呵…….
释泉是广受大家喜欢的小同学,同龄人,大龄人,包括女同学,大家都喜欢他。这不仅缘于他形象的硬朗英俊,还缘于他的勤快善意和聪明。他的微笑是很富魅力的,和他在一起,你没有理由不开心,语言的诙谐幽默,使他变成了大家的开心果。廉复、柳平,加上释泉,和没心没肺的我,还有老侯际祥等,大家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复习过程充满了快乐,至今回想起来,那是最难忘的幸福时光。没有利益的关联,只有共同的目标,同学之间是单纯的人际关系,互不设防,却又互补,这个学习氛围,随着电大学习结束而自然消亡了,所以回忆起来,倍感珍惜,依然留恋难忘……
释泉显然是富有才华的,更重要的他的品质,在当时的青年人中,堪为佼佼者。后来他在广播电视部门当了记者,从此与这个行业结缘。调到异省某市之后,依然备受重用,现职是某局的“一把手”。我在电话里调侃地说,“你这样的青年人,早就应该提拔重用!”他笑着告诉我,已经不是青年了,儿子都上班了。一打听,儿子大学毕业供职于省级广电系统,竟然是他的主管上级部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言在释泉父子身上应验了!
电话里,假如不是事先知道,如论如何也分辨不出来,是哪个老同学的声音。老友的声音里,凭增了一些沧桑,含带了一点沙哑,但热情不减,亢奋依旧,还有点当年“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那种味道......
话筒里的声音陌生而又亲切,声音里的岁月遥远而又贴近,电话两端的多数老友,已是“乡音有改,鬓毛见衰”了,好在大家都健在,这就有了重逢的“物质”基础,祝愿各位学友都好好地活着,期待重逢的那一时刻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