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说,从《余秋雨继续侮辱中国人》谈起

标签:
原创杂谈旁观者文化大师不准侮辱中国人名人余秋雨 |
恰好,本人之前曾经读过彼一篇,知道余秋雨写得那篇文章是怎么回事。说句实在的,当时我还曾经被余先生的文章所感动呢?可是,时隔才几天,怎么就不行了,竟然被被公开批了呢?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和求证心理,急忙认真仔细地阅读这篇批评帖子。这倒不是为余先生担心,人家也用不着别人替他“多虑”。我是在为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担心,怎么就会愚昧无知到这种程度,余秋雨写的明明是一篇“侮辱中国人”的文章,自己却没有看出来,反而为之倾倒,为之感动,为之叫好呢?自己这不是糊涂了吗?直到读罢批评文章的那一刻,我才又重新找回了自信。我确信,自己没有糊涂,也没有被人家糊弄。反之,我倒是觉得,写批评文章的这位可能是有点犯糊涂。为什么?根据有二。
一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文字能力。不错,余秋雨是个名人,而且还是个颇有争议的名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才子。他写的东西,会轻而易举的让别人说三道四吗?况且这位批评者还主要是从语法,从章节,从逻辑关系等技术层面来发难,岂不凭增了挑剔的难度。说句实在话,这位挑毛病的主儿,所挑的毛病多是不很恰当,有点牵强,甚至是很荒唐。比如他在文章中质问说,“号称文化大师的余秋雨,在文章中竟然宣称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湮灭的古文明,难道希腊文明湮灭了?印度文明也湮灭了?”有网友跟帖反驳道,“….余指的是古文明,希腊印度的早就湮灭了...博主连这个都不知道,还敢在这里批评人家,真是xx!悲哀!”呵呵,批评余秋雨的作者连这样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都不掌握,就敢上来批评文化大师,让人觉的勇气固然可嘉,但却有点滑稽可笑!
说实在的,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明显地感觉到,批评者的笔力与余秋雨相比,不在一个档次上。遗憾的是他缺乏这种自知之明,在旁观者看来,有点自不量力了。
二是过低的估计了读者的眼力。批评名人,是会招惹人的眼球,这倒是个实情。实际上,他的文章这一目的也已经达到了,看看点击率,看看浏览量就知道了。但点击的多,浏览者众,并不说明,大家就赞同了您的说法。事实上,是召来了很多的反感和抵触的声音。有些好心一点的读者,甚至规劝作者,不要走这样一条不够光鲜的“啃名人”的出名之路。大家为什么会如此反映,道理很简单,因为广大读者对作者所批评的对象很熟悉,很了解,不是什么人写个文章就能够诋毁颠覆了,就从此就改变印象了。余秋雨先生的学识和作为,尤其是“512”地震以来的表现,包括《不准侮辱中国人》的文章,是深得人心的。许多人都为他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的做法感到由衷的敬佩。这种有责任感,敢担当的文化人,即便写的文章,有些技术问题,有点逻辑矛盾,大家也不会计较什么,可用“白璧微瑕”来形容。而靠刁难这样的名人来抬高自己的“写手”,大家也不会真正捧场的。许多人会这样想,你也太“聪明”了吧?聪明得把别人都当傻子对待了不是?
有意思的是,两篇文章都打着维护中国人声誉的旗号,孰是孰非?让读者一时间真假难辨。双方写作的动机想必也无从考量揣度的,只能从效果来看,来衡量它的优劣。恕我直言,余秋雨的《不准侮辱中国人》的文章,内含浩然正气,义薄中天,说其为中国人说话,在维护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的权益,相信大多数读者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说批评文章不好,主要是指其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好。明明是一篇内涵文采俱佳的充满了爱国情怀的好文章,怎么就变成了侮辱中国人的坏文章了呢?大家都没有看出来,只有您聪明,有超人的眼光?您这样做,极容易混淆是非,造成人们思想意识的混乱,社会效果是很可怕的!但凡有一点社会良知和爱国情怀的国人,都会抵制这种让亲者痛仇者快的行径。不是说不可以批评,但一定要选择好批评的对象,要考虑社会效果,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反之,您虽然打着爱国的旗号,效果却是伤害了爱国人们的心儿,这是哪门子爱国哦?
所言不当之处,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