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失望的《走西口》

(2009-01-21 11:09:35)
标签:

原创

走西口

杂谈

娱乐

http://t1.baidu.com/it/u=2116319621,1429767817&fm=4&gp=32.jpg

 

(草根名博首页我看娱乐圈推荐——感谢http://blog.sina.com.cn/lm/ruiblog/wkylq/index.html)  

曾经抱着很大好奇心和期望值,时间上做了调整,以保证可以安静地坐下来,收看央视开年大戏。但随着时间地推移,收看的兴趣逐渐消减,高高的期望,此时也被深深地失望所代替,这就是我看《走西口》的感受。

央视曾经热播《闯关东》,取得不错的口碑。闯关东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移民现象,位于山东河北一带的百姓,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出于多种原因,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地向东北地区迁徙,人口多达数百万,甚至千余万。为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写部电视剧,本身就很有意义。

同样,山西一带的百姓,出于类似的原因,也有人口迁徙的特点。不过他们的方向正好相反,是西北,当地人称走西口。在此之前曾经有一首叫《走西口》的民歌,广为传唱,脍炙人口。应当说,这个时候拍摄走西口题材的电视机,恰得天时地利人需。

《走西口》的演员阵容也是不错的。杜淳、苗圃、王静等名气虽然不是很大,演技和口碑却很好。可惜的是,好的题材,加好的演员,却没有出来好的观看效果。分析起来,是剧本的先天不足,加上导演的二度创作不力,共同演绎了漏洞百出的《走西口》。

首先看皮匠铺裘掌柜的这个人物。他被土匪刘一刀劫虏上山,成了“肉票”,先是被敲出170块大洋的赎金,后又被杜淳扮演的田青“熬鹰”,把赎金熬到230块大洋,作为吝啬商人的裘掌柜的有些心疼是不难想象的。但紧接着田青就带着他和别的“肉票”,共同逃出了匪窝。如果说“熬鹰”之前,裘掌柜的还不了解田青的话,是可以理解的;但当田青冒着极大的风险,带着他以及众“肉票”出逃,加之一路之上的真诚相待,田青是什么样的人,大家已经都很清楚了。令人惊诧的一幕,出现在他们逃到包头。裘掌柜的竟然主动报官,检举告发了他的救命恩人田青。这个情节安排,既出乎剧中人物意料,更出乎观众的意料。剧情不合情理,初见端倪。

假如这个裘掌柜的,就是按照这个“混球”角色继续下去的话,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现如今,许多电视剧里面都安排有此类“搅屎棍”人物,从中捣乱,以复杂剧情,吊人胃口。可是随后导演却让这个人物“良心发现”了,这个裘掌柜的又主动到官衙为田青破财求情。随后的一系列表演证明,这个裘掌柜的应是个有良知爱人才会经营的智慧型商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在田青辞职的情况下居然把外柜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交给了人见人欺的不才之人梁满囤,还把女儿也嫁给了他,招为上门女婿。招就招了吧,为了将来,好好地培养一下上门女婿,化腐朽为神奇也是可以期待的。可是这个裘掌柜的偏偏又装起中风病来,不理事务,任由满囤胡来,把一个好端端的裘记皮匠铺,弄得产品质量下降,客户客源流失,人心涣散,几近破产。最后观众也没有弄明白,这个导演安排裘掌柜的装病是什么意思?现实生活中也绝不会有这样的人物,任由女婿作践自己的家业,而继续装聋作哑下去的。剧情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失真,是该剧的硬伤。

男一号田青的身上,怪事出的也不少。如果说他第一次坦然面官并入狱,是由于年轻,自身对官府昏聩缺乏认知的话;那么第二次主动投案自首,就变得不可理喻。剧中人和剧外人都不明白,田青为什么要自投罗网?上次官衙的折腾,差点被人家砍了头,捡了一条命回来,居然没有接受一点教训,在知道警察署长就是上次那个昏官的情况下,依然前往理论。你能理论出来什么呢?白白搭上自己,还搭上怀孕的妻子共入牢狱。如果让这种行为出在“南瓜”、“满囤”身上还可以勉强说得过去,因为他们“混”,不够精神嘛!编剧和导演着力刻画塑造的代表性人物、文武双全智慧过人的田青这样行事,与莽夫,与蠢货有什么区别?愚蠢至极,荒唐至极!

女一号窦华身上,做豆花的时候,她的举止言谈与饰演的角色身份还勉强凑合;但当着导演让她成为窦华,成为报社编辑兼记者的时候,她的一言一行怎么看都有些别扭。因为此前的窦华的文化素养和气质没有机会展露,人物的突然变化,让大家觉得有点不适应。京师大学堂的洋学生,民国初年,出彩的文笔,现代举止的女性,身挎照相机采访的女记者,出现在西北叫包头的某地。可怜兮兮的豆花,摇身一变成为风采无限的窦华。连邻居的老太太都说,这个窦华演得不像。人物反差太大,左右不能逢源,不伦不类,窦华、豆花格格不入....

窦华当编辑还没有几天,居然还编出一本山西民歌的书要出版。出就出吧,总编竟然还要她拉上10份广告,晚上还要请她吃饭,显然是要图谋“潜规则”,这些近代才出现的演艺界污七八糟的东西,没有想到,早在民国初年的西北小镇,就已经出现了,编剧和导演意识的超前胆大,让你瞠目结舌。

还有娶了翠翠的商人丈夫,未婚之前给人的印象很稳妥持重的,一旦娶了翠翠,举止做事突然就不合情理,甚至变态了。是演员变态,还是剧中人物变态,俺看都不是,是编导有点变态了,想怎么编,就怎么编,缺乏生活真实的胡编。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后来的西口怎么走的,俺也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了…….

 http://t2.baidu.com/it/u=64911066,2896462333&fm=4&gp=42.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