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7日《联合日报》:左宗棠为民谋生计

2022-05-07 14:46:21
标签: 读书 历史 文化

链接:http://www.lhrbszb.com/ReadingZone/PaperInfo/88698D27-8E47-40A8-B075-59F09926D4B8?aid=A2040D56-5B05-4624-8CD0-C36AB93F4667

左宗棠为民谋生计

时间:2022-05-07   

  浏览量:146次

孟祥海

  晚清重臣左宗棠不仅是洋务运动的提倡者和实践者,也是注重民生的改革者。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规划了新疆蚕桑事业。他在了解天山南北有丰富的桑树资源后,立即派人从江南湖州府请了60个熟悉养蚕技术的“士民”,带着蚕种、饲养加工工具,从安西城(今甘肃安西县)、敦煌、哈密、吐鲁番、库车以至阿克苏,分点设局,传授养蚕、丝织技术。两年后,新疆不少地方出现了“比户业蚕,桑荫遍野”的新局面,且丝色洁白,质量上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民生。 

 左宗棠还注意到,我国西北边疆羊毛资源充裕但加工业落后,他就让红顶商人胡雪岩请来德国呢师匠,代购机器,在兰州办起了我国第一个机器织呢局,为我国羊毛业的加工开辟了新门路。 

 1884年12月,左宗棠时年72岁,奉命督办福建的抗法军务还不到3个月,在听取了当地百姓的意见,并作了一番调查后,就向光绪皇帝写了一个请求试办机器制糖的奏折。他认为“中国贫农之辛苦,不能自享其膏腴”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制糖技术落后,我们只知道出售原料和半成品,而外国人则把我们的原料制成红糖、白糖来赚我们更多的钱。他还算了一笔账:当时这个地区的甘蔗产量约170余万石,如果机器制糖,可产糖30万石,比民间老办法多产20万石,以每石价银四两计算,可多得80万余两,除去人工、成本外,还可增加四五十万两的收入。左宗棠提出:应派人到外国去学习技术,购买小型设备试制。  

  左宗棠这种“因民所利而利之”的思想,反映出了他具有发展改革开放的眼光和积极改善民生的意识,这在当时可谓是开一代风气之先。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