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习惯培养能力浅谈小学一年级听说读写的培养
(2016-07-14 15:12:25)分类: 他山之石 |
注重习惯培养能力浅谈小学一年级听说读写的培养
家长朋友们:
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一年级所有老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们的第一次家长会!俗话说:土地不种荒一年,子女不教误一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老师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所以我们十分有必要在开学伊始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交流彼此对孩子教育的想法=理念,实现家校的教育合力。
首先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朱玉梅。是一(2)班的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
一个多月前,你们的孩子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而今已经进入我们大通路小学,成了一年级新生,一年级,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起点。孩子们从幼儿园到一年级有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家长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一本书叫《哈弗女孩刘亦婷》,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只靠老师在学校单方面的付出,孩子只能做一个中等生,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有一个善于对孩子倾注很多心血的家长。”付出总会有收获,我希望家长朋友对孩子的学习再多一些关注,多一些督促,多一些耐心,多一份坚持,让我们的孩子在新学期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技能,快乐和自信。
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谈一下我对学生和家长的一些期望。
第一方面我将结合语文,谈谈我对孩子们语文学习方面的一些看法及要求。
一、一切从听说开始
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他们需要推荐自己、人际交流、细条关系、汇报工作、交流经验等等,这些都离不开专注地倾听和正确的表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已有知识有限,需要大量听记、大量输入和积累知识,所以要注重培养孩子听的能力。首先,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偶像”,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和我们交流时,我们应做好认真倾听的榜样,不要在倾听时做其他事,不打断孩子的发言,并且要给于恰当的评价。同时,我们也可以对孩子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的要求,如:听的时候眼睛要注视着发言的人;要听清别人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不做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自己才能说话,在别人说话时,不能插嘴。父母也要提醒孩子长期坚持,逐步提高要求,使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坚持每天与孩子进行至少10分钟的交流活动,以帮助孩子养成善于倾听、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要养成学生敢于开口说话的习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只要有机会、习惯了跟爸爸妈妈说话,就会经常用与父母有说不完的话,并且会把自己每天在学校里的见闻、感受告诉父母。孩子在学校里、家庭里有宽松、愉快的环境,就能较好的发展其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1.从说普通话开始;2.引导重在随机随意;3.给孩子创设表达的机会;4.做孩子最佳交流伙伴)
二、读书是一切的基础
读书分阅读和诵读,首先我们来说说诵读
每天孩子都需要早读晚读,以养成高声朗诵的习惯,朗诵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大声的朗诵,就会使孩子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投入进去。早上和晚上都是记忆的好时候,朗诵的内容可以是诗文,可以是优美的散文,可以是时文,也可以是古文。朗诵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每天坚持朗诵,语感就会不断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所以我们家长需要督促孩子每天早晨在家里读20至30分钟的书,晚上回到家里,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个性,选择阅读一些故事、书本、报纸。我们家长也可以尽量抽出时间陪同孩子每天读十五至二十分钟,如此,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每学期我们学校都安排课外必背诗词曲30首,以养成背诵诗文的习惯。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诗文的精华,得到文化的浸润,提高诗文的鉴赏能力。
其次就是如何指导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我们家长们容易走进一些误区,我们来看看。
误区之一:内容上要读“有用”的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孩子掌握知识的意愿。”
在一次与家长的交流中,一位家长说出了一件令我十分困惑的事情,原来他孩子,除了作文外,其他各方面都十分出色。为此,这位家长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建议他多读各种作文选,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孩子也按照他说的方法阅读了大量的作文选,但收效甚微。当我建议他让孩子读一些长篇童话小说,他十分惊讶,觉得这怎么可以,小说又长又没有作文选直接,那岂不是浪费时间吗。这名家长显然不理解小说的营养价值,也没意识到阅读是需要兴趣相伴的。他认为读小说不如读作文选“有用”。用读作文选取代日常阅读,是一种对阅读的误解,它是对如何培养孩子写作技能的浅薄认识。当孩子将有限的时间放在阅读这一类所谓“有用”之书时,他们不光浪费了学习的机会,更延误了培养兴趣的最佳时间。
不看“有用”的书,不是说不给孩子们选好书,而是在选择中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以“有用”为选择标准。考虑到小孩子阅读的延续性和量的积淀,我认为应该重点让孩子读长篇童话小说。经常让孩子读这类小说,才更容易养成他们大量阅读的习惯,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活动,实现“有用”。其次,可组织孩子多读一些科普文章,做到杂类旁收,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误区之二:速度上要“细嚼慢咽”
“阅读必须达到一种半自动化的程度,阅读的内容才能被整体把握和吸收,才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当代教育家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在对孩子的阅读上要求:慢慢读,一字一句的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要查字典。殊不知,这种要求恰与正确阅读的方式南辕北辙。
衡量一个人的阅读能力高低有三个方面:理解、记忆、速度。这三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速度是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方面,阅读时能达到一目十行最好,这时,阅读已是十分熟练、自如、视角宽、注意范围也广,对文章的理解、感知、记忆都必将是完整的。也许有的父母会反驳到:“小孩子所掌握的知识有限,这种要求并不适合。”实际上,速度取决于阅读量,是在“量”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儿童在这方面进步惊人,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孩子,他的阅读速度很快就会形成,且由于他们在阅读中想法单纯,急于知道后面的故事情节,所以速度常常出人意料。
我在上班初期,本着为了让孩子多识字的初衷,在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求他们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一定要查字典。结果是孩子不但生字量没有上来,反而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经过了解,孩子们普遍反映课外阅读比上课还累,主要是要想读完一篇小说需要不停的翻字典,这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为此,我改变策略,不再要求孩子在阅读时一定要翻字典,而是更强调阅读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读得快,并总是当着全班的面将一些有趣的书借给看书速度快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的阅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
误区之三:方法上要“不动笔墨不读书”
“人所掌握的知识多少取决于大脑的的感情色彩,如果与书籍的精神交往是一种乐趣,而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的知识和真理就容易进入他的意识。”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有很多父母常鼓励孩子多读课外书,但有一个要求:在读课外书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边勾点圈和批注。读完后要做读书笔记,甚至要求孩子写读后感。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对孩子读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反,这种要求反而给孩子增加了负担。这种做法反映了父母的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阅读,二是功利心太切。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搞得孩子厌恶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成果应在于无知无觉中出效果”。当儿童面对一本书时,一旦孩子意识到读完一本书后有那么多任务等着他,他就不会想再去读书。从而破坏了孩子读书的兴趣,扼杀了孩子的阅读。课外阅读仅仅是阅读有趣的书,除了有趣没有其他目的,恰恰是这种“没有目的”才是孩子喜爱的,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我们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以不去检查孩子是否做了读书识记或笔记,可以经常有意无意地表扬在与你交流时迸出的新词新句,对孩子与你说话时精彩回答提出赞许。这些都是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结果。只要坚持,你会发现正是由于这种表扬和赞许,使孩子不再惧怕阅读。
误区之四:“读图”亦“读书”
“但读图的这种娱乐,一旦泛而化之地替代了传统的文字阅读方式,甚至渗入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岂不堪忧。”
“‘图上’得来总觉浅,觉知此事要攻读。”
有的父母认为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认为“有用”的书就可以任其选择了。于是我们的一些小孩子迷上了看漫画书而父母也不加制止。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极端有害的。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会发现,爱看漫画书的孩子学习能力低,只习惯被动接受,不习惯主动吸收,在学习上也往往显现出意志力缺乏。事实上,看漫画书不叫读书,而是与看电视一样,只能算是在读图。漫画不是文字,它只是以书的形式出现的不会动的电视。
读“图”取代不了读“字”的作用。读“字”之所以优于读“图”,是因为,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它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孩子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是一回事,他们在阅读中接触的多了,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符号的使用就熟练自如,读“字”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聪明起来。
其实读“字”并不完全反对读“图”,这两种阅读完全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共存并相互促进。但是作为父母,需要分清轻重缓急,对孩子要采取因势利导,将他们的兴趣引向读“字”上。
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我们无意间看似一个微小的“好”或“坏”的细节,都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何引导孩子阅读也正是如此,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防止孩子在阅读中走向误区,对孩子一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写
持之以恒,规范书写
在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学写字的时候,首先指导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还要进行具体的书写指导,让学生把字写正确,写规范。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没有写字基础,所以在教学生写字时,应该一笔一画地耐心讲解、示范,对容易写错的、笔画多的字重点讲解。我们在家里也需要要求孩子每天坚持10分钟练好10个字,以养成认真书写一丝不苟的习惯,我认为一年级可以去学习写毛笔字,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让孩子学习写几个大字,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这个时间就可以定在每天中午午饭后,午休前。长期坚持必有大收益。
第二方面我还要就学生的一些习惯养成提一些具体的要求:
一、每天监管孩子完成相应作业。
1、复习:(1)听写当天所教“我会写”生字家长们呢过不能做到每天都报听写,不要多,每天十个听写就够了; (2)背课文(要求背的课文必背,未要求背的尽量都能背,一年级的课文都很简单,朗朗上口)。
2、预习:要帮助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二、不要给孩子零花钱。不要让孩子自己作主买一些现在市场上的三无食品,垃圾食品。每天给孩子定时做早饭。早饭要吃得好,孩子早饭吃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他上课的效率。
三、整理书包;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整理书包,家长不要帮忙。每天一写完作业就整理,不要等到第二天早上要出门了,才忙着找东找西。还要学会整理自己的小房间。
如果说孩子是一艘船,那老师和家长就是一对桨,双桨一起用力,小船方可向前,迫切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您的配合和支持。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