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素朴,淡而有味——《猫》文本细读
(2014-10-29 18:12:26)分类: 语文之家 |
黄吉鸿
读老舍的散文《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就像福建人嚼槟榔、浙江人品龙井一样,始读无味,读之出味,渐入佳境,直到醉心。
初读此文,只觉它平淡、素朴,像白开水一样,甚至会让人心生疑窦,这怎么算得上是大家的文字呢?从第一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开始,到文末的“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给人的感觉倒是不太像文章,太多的口语化了的语言,和大多作家的用字、炼词、斟句、酌文相比,《猫》似乎没多少文味可言。纵观通篇,根本没有什么深奥的句子,一读就懂,用不着费心琢磨。
老舍在和我们拉家常,我们在听他唠叨。你、我就坐在他家的院子里,他也坐着,很随意地聊着。他聊的时候,也没有丝毫做作,没有刻意修饰,他把你、我当作几位邻居或者是好朋友,和我们闲聊,即兴聊、随意聊、随性聊。他的语言完全是生活化了的,每一处的文字都像是用水洗过了的,素朴、洁净,丝毫没有做作和雕琢。仅有的一处比喻,“跳上桌来,在你的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得那样的通俗,给人以亲切、舒服之感。
细读之后,你才会发现老舍文字里的味道,那种自然、温情的气息,像茶香一样氤氲你的心。
冰心称赞看了老舍的散文“就如同听到他的茶余酒后的谈话那样地亲切而简单”,看来我的第一感觉没有错。
流畅、活泼,可能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的第二个感觉。老舍写作一般很少用长句,尤其是散文。《猫》这篇课文亦如此,细读之,只觉语言通达畅快,节奏轻明,恍若流水涓涓。及至多次读下去,眼前自然涌现先生的亲切笑容,老舍是一边在说一边在笑啊!他哪里是在介绍家里的一只猫,分明是一位父亲在向友人讲述自己家那位个性鲜明的楞小子,分明是一位浸润在美好友谊中的长者向别人介绍自己相知相处多年了的一位老友。
读老舍的《猫》,是由不得丝毫做作的,由不得我们以一种“读书的腔调”来朗读的,质本洁来还洁去,怎样的语言就要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由不得任何的玷污和沾染。读《猫》当以一种闲聊的口吻,带着浅浅的笑意和愉悦的心情,轻轻地读它。这样才能接近文心。否则,意趣全无,面目全非。
我读《猫》一文,随时想笑,抑制不住地想笑,那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快乐。我一边读,一边将文字化作了画面,并不是说我有这种读书的习惯,而是老舍的文字不由得让我产生一幅幅画面,是情不自禁,发自内心的。“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我马上想起了阳光下、墙脚边、草堆上……猫眯缝着双眼,伸着腿,慵懒地睡着的样子,不由会心一笑;“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会让我想起小时候见过的猫越墙而逃的场景,自然,也会想起儿时自己和伙伴们放学后在外面玩到天黑,村里的母亲们呼唤着叫吃晚饭的温馨画面,不由得心头漾起一丝笑意;“它会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又一下子把我带入到童年美好的记忆中去,小时候乡下家中老鼠多,养过好几只猫。有一件事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在做作业时,忽然感觉有谁在扯我的裤脚,低头一看,原来是家里的那只猫,那家伙仿佛通人性,找我取乐,一时忍俊不禁。我家的猫倒也没有在我的作业纸上印过小梅花,却也上过饭桌,在桌上留过印迹,不过,在我看来,绝不是老舍先生眼中的“小梅花”,而是百分百的“小霉花”。
写到这里,我忽有所思,仅一字之差,却传递着截然不同的情感,不得不佩服文字的力量。对文本的感悟也随之而来,《猫》一文绝不是简单之作,它淡而有味,字字传情,词词入心,句句动人啊!
淡而有味,文字传情,这是我读《猫》的第三个感觉。而这种感觉是我细读了文本之后,渐渐觉察出的。渐渐地,我发现了《猫》文字的简约而不简单,看似平淡,实有无穷韵味。
1.标点的“误用”。文中有一处标点引发了我的思考。“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通常,词语之间的停顿要用顿号,可这里却用了逗号。这个句子中用顿号和逗号有何之别呢?我们不妨分别尝试着去读一读,一读就有了比较,“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如果用逗号,读的时候,停顿的时间稍长一点,如果用顿号,则停顿较短,句子的节奏显得有些急促。显然,用上逗号之后,停顿得长一些,说明作者在回味猫的美妙叫声,沉浸其中,如果用顿号,则没有了这种感觉。两下一比较,自然是用上逗号更能见出老舍对猫叫声的欣赏,对猫的喜爱了。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连细小的标点,都能巧妙折射出他的情意来。
2.语气词的作用。细读文本,发现还有一处特殊的语言现象,“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语气词的多次出现,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吧、呀、呢、啊”,加上这些语气词,句子就显得柔很多,温情和关切、喜爱和赞美之情就跃然纸上,反之,若去掉这些语气词,再读句子就显得生硬许多了。
3.关键词的发现。在课文的第1自然段,同时出现了一些相同特征的词语,“成天睡大觉”“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我们且来关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成天、一天一夜、几个钟头”,它们传递着什么信息呢?一来,说明老舍写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来,这些词语恰恰也说明了老舍先生对猫的用心之专,用情之切。试问,如果老舍先生仅仅是早晨去看了一眼,发现猫在睡大觉,能说它“成天睡大觉”吗?可见是观察了一天;什么情况下才能做出对猫的“一天一夜不回家”这一结论呢?肯定是早晨时老舍先生见猫出走了,整天都在关注,直到晚上,直到夜深,都还惦念着,不见它回来,方能知晓它已“一天一夜不回家了”;“几个钟头”亦如是,猫守候了几个钟头,老舍就关切了几个钟头。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真真切切地折射出老舍先生心中有猫,念猫、记猫、爱猫之情不言而喻。
4.同一句式的反复出现。《猫》就像是老舍先生和我们拉家常一样亲切、自然,这在始读阶段我们已有感知。等到不断地深入解读之后,我又有了一个惊喜的发现,有一种句式在全文中反复出现,多达16次之多。那就是“它”为首字的句子,如:(1)它的确有时候很乖。(2)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3)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4)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5)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6)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7)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8)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9)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10)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11)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12)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13)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14)它到院子里来了。(15)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16)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这些以“它”为首字的句子在全文中形成了一股“文字的气脉”,给人以“连绵不断”“连珠串玉”之感。不由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场景,我们在向别人介绍一位优秀的好友或者自己喜爱的人时,一个劲地说他什么方面有多好,恨不得一口气把他的所有优点都说给人听。我们会一口气地说,一个劲地说,会连续不断地说,滔滔不绝地说。老舍先生正是用这种独特的句式传递着他的爱猫之情,这就叫,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
5.俏皮感和幽默感。幽默是老舍语言风格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他本人也成为享誉世界的幽默大师。他曾说过:“幽默的作家必是极会掌握语言文字的作家,他必须写得俏皮、泼辣、警辟。”《猫》一课同样不乏俏皮和幽默,老舍在这里主要借助了“对比”的手法加以营造,类似于一种调侃的口吻,一会儿说猫老实,一会儿说它贪玩,一会儿说它尽职,一会儿说它胆小,一会儿说它勇敢……为了达到这种表达的目的,老舍自然用心于文字,文中多次出现了这样的词语,“可是”“的确是”“就是”“要是”“或是”“若是”“都是”“但是”,有了这些词语的使用,使得语气或转折,或假设,或肯定,或打趣,俏皮感和幽默感由此产生。读到这里,我们不免拍案叫绝,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语言的神奇功力,他真不愧是语言大师。
总而言之,《猫》看似素朴,丝毫不加修饰,如铅华洗尽,淡然清新,然素朴的文字传递着对猫的喜爱之情,文字淡而有味,情味、趣味、韵味,三味聚集,让人读来不觉妙趣横生,叹为观止。舒乙先生(老舍先生的儿子)这样评价这篇文章,“老舍先生爱花草,爱小动物,尤其爱猫。这方面的文章,他写过不少。《猫》在他写猫的文章中是最晚的一篇,也是最全面的一篇,是集大成者。而且,也是最好的一篇,毕竟观察了一辈子了。”
语言大师观察了一辈子,写就的文章,我们又岂能靠一阵子就能读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