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基金那些事儿,王亚伟、孙建东,刘文动,谁最牛?
(2010-07-05 13:57:04)
标签:
股票 |
分类: 暂时的!盈家、视频 |
华夏基金投资体系秘密:王亚伟不是灵魂
理财周报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拥有“最牛基金经理”称号的王亚伟,几乎已成为华夏基金的代名词。其操盘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2007年股基冠军、2008年股基亚军、2009年股基冠军的成绩,几乎成为中国基金界的神话。
“事实上,王亚伟虽然是副总经理,也是公司投研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但是他在我们公司的投研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一位华夏基金投研部门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副总经理只管两只基金,投资总监只下过两次死命令
因为王亚伟的存在,华夏基金的投研体系实际上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副总经理王亚伟只管自己的两只基金: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而具体投研部门的行政事务,实际上由华夏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刘文动主管。
“王亚伟是一个谦和的人,并不爱管事。”前述华夏投研部门人士解释。
华夏基金向理财周报提供的书面材料称:“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资产配置和重大投资决策等;投资总监全面负责公司的投资、研究、交易工作,向投资决策委员会报告;基金经理负责基金的日常投资运作投资。”
“决策委员会负责判断一段时间内证券市场的基本走势,决定基金资产在资产类别间的分配比例范围。基金经理在投资决策委员会决定的资产配置比例范围内,决定基金的具体资产配置。基金经理根据研究员提交的投资报告,结合自身的研究判断,决定具体的投资品种并决定买卖时机,其中重大单项投资决定需经投资决策委员会审批。”
据理财周报掌握的情况,目前华夏基金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分为股票投资和固定收益投资两个部分。股票投资的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是:总经理范勇宏、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王亚伟、投资总监刘文动、投资副总监程海泳、机构投资总监郭树强。
而固定收益的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包括固定收益总监杨爱斌、执行副总经理滕天鸣、固定收益副总监韩会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唐俊和乔巍。
“股票投资方面,一般投委会都由刘文动主持,大部分时候‘议而不决’。”前述华夏基金投研部门人士表示,和某些投资总监拥有绝对权威的基金公司不同,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在自己管理的基金上拥有较大话语权。
他评价表示,同时兼任公司研究总监的刘文动择时能力非常优秀。“投委会很少做出决策,要求基金经理集体行动。但是2009年2月,刘总召集投委会,要求所有基金强制性加仓;后来四季度初的时候,又曾经要求所有基金强制减仓。这一点上我们确实都很佩服他。”
实际上,华夏基金2007年以来的业绩表现,与几次市场拐点时都做出了正确判断,不无干系。
王亚伟投资神话影响其他基金经理
“我熟悉的基金经理中,最佩服的是已经离去的孙建冬。”前述投研部门人士说,“他当时同时管理270亿的华夏红利,和快50亿的华夏复兴,加起来超过300亿,依然能够取得那么好的收益,说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公募基金经理,配置能力极强。”
此前业内曾有分析认为,公司在市场策略上过分向王亚伟倾斜,是包括张益驰、石波、孙建冬在内的优秀基金经理相继离开的主因。
但前述投研部门人士否认了王亚伟的成功与市场传闻的内幕交易有关,或者华夏旗下各只基金之间存在利益输送的说法。“投委会基本没有统一决策,根本不可能各只基金之间打配合。”
他表示,据他所知,由于王亚伟江湖地位已成,不少券商在提供报告时,就会倾斜性的提供更多信息,“如果你是一个基金经理,知道一家公司可能会重组,你买不买?”
而近年来,王亚伟进入某只股票后,大量资金随之跟踪追捧,也令华夏基金没有必要通过基金互相配合的方式接盘。“那些散户甚至会对王总的投资带来困扰,打乱他的操作步骤。”
该名人士表示,理解市场诟病很大的“王亚伟的基金全都是封闭式”的说法。“和孙建冬不一样的是,王亚伟的配置能力、策略能力并不突出,他是一个交易感觉很好的基金经理,所以现在基金的规模非常适合他。市场也应该允许多种风格的基金经理存在。”
该名人士透露,在投研部门的薪酬体制上,王亚伟最高,“甚至绝对高过市场猜测”,随后依次是投资总监、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助理、研究部门成员,但均全面高于公司其他部门员工和总监,也高过其他基金公司的投研部门。以此保证了华夏投研团队的吸引力。
据公开资料称,华夏基金拥有业内最庞大的研究员队伍,超过百人。而研究部门的基本分工是,一个策略小组,加上其他各个行业的研究员。
与其他基金公司相比,华夏投研部门除了投资、研究、交易外,另设风险管理部。对投委会和基金经理提供两种报告:风险报告和绩效评估,以助其了解组合承担的风险水平,和确认投资收益来源和投资策略成功与否,进而促使基金经理进行投资调整。
华夏总经理范勇宏的邮件:12年我们爱华夏如家
理财周报记者 滕晓萌/文
一家基金研究机构,在给予华夏旗下基金推荐时提到的第一个用词,是“团队稳定”,第二个词语,才是“业绩出色”。
事实上,早在2003年,华夏基金尚未获得业内领袖地位时,总经理范勇宏已经多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基金行业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稳定。
1998年3月5日,华夏证券总裁助理范勇宏受华夏证券董事长邵淳之命,筹建华夏基金。4月9日,作为中国第一批基金公司之一,华夏基金在北京寿松饭店5层成立,只有十几个员工。三周后就推出了自己第一只基金产品:基金兴华 。
在最早一批筹备元老中,刘青山、戴勇毅、江晖……都已经离去,而12年后,仍然留下来的人包括范勇宏、滕天鸣、张后奇、王亚伟等。
12年后,华夏基金的管理团队包括:总经理范勇宏、执行总经理滕天鸣、主管机构业务的副总经理张后奇、主管公募业务的副总经理吴志军、顶着“中国最牛基金经理“头衔的、主管投研的副总经理王亚伟。
本报获悉,近期范勇宏给内部人士发了一封邮件说:“12年来我们爱华夏如家(真的是家吗?)”
这十分值得体味。
大部分来自华夏证券
除了吴志军外,公司现在所有高层均已经追随范勇宏超过13年,他们有共同的来历:华夏证券。
事实上,华夏基金在2002年曾经迎来过公司历史上第一次顶峰,由戴勇毅、江晖、王亚伟管理的基金兴华业绩惊人。
当时华夏基金的高层是:总经理范勇宏,主管后台业务的副总经理金旭、负责市场的副总经理李操刚、和负责投资的副总经理戴勇毅。
其中,除了金旭来自证监会外,李操刚和戴勇毅均有华夏证券背景。
此外公司还有四个总经理助理:王亚伟、江晖、滕天鸣、张后奇。其中除了江晖外,其他三人均有华夏证券背景。
2005年,已经实际负责投研的江晖离开华夏。当时业内曾有争论,是否围绕着范勇宏的华夏团队来自华夏证券的背景太重,以至于令其他人无法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获得进一步提升。
但是江晖本人,从来未对此种猜测做出过回应。
“范勇宏基本是一个比较平和的人,对于自己管什么不管什么心里有数。即使团队都是他带出来的,能够留在身边十几年也不容易。”一位熟悉华夏基金的业内人士表示。和一些业内公认“强势“的基金公司总经理相比,范勇宏很少过问投研决策等具体事务,给了手下足够空间。
2003年,范勇宏曾经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承认我对公司有影响,但不很大。”
但是业界评估他对华夏基金的影响,也许远高于他的自我认知。
业内普遍认为,2007年开始,中信基金和华夏基金合并展开后,范勇宏和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谈判的筹码,除了高层背景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于华夏团队的绝对掌控力。
“没有人敢轻言换范勇宏,如果他一走,华夏一半以上的高层都会动。”一位别家基金公司高管评论说,“哪家基金公司能做到这一点?肖风?高良玉?叶俊英?都不可能。”
范勇宏和王东明博弈的结果是:包括中信基金总经理吕涛在内的中信基金高管,无一进入华夏基金管理层。甚至部分中信基金中层人员,也在进入华夏之后无法融入团队而最终离去。
钱多人多制度多
和其他基金公司人士动辄挂在嘴边的“老范”、和名声远扬的王亚伟相比,华夏高层其他人在业界形象较为模糊。
“华夏基金历史上一个是比较重视团队稳定,一个是比较重视制度建设。”一位曾经跟踪过华夏基金的媒体人士表示,“所以公司多年来作风比较稳健,没有出过大的问题。”
华夏基金资料宣称,公司较早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
目前,华夏基金几乎拥有所有基金公司中最不成比例的董事会构架:董事会中除了王东明和范勇宏外,只剩三名独立董事。其他无论是中信证券还是华夏基金的高管,无一进入董事会。
“这可能是单一股东下,双方的妥协安排。”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更换了股东,董事会肯定会有相应变化。”
而一位华夏基金投研部门人士向 记者表示,他认为华夏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各个部门之间的防火墙机制,都胜于其他基金公司,可能是华夏投研近年来大获成功的一个原因。
“公司大,人够多,制度就容易有保证。”他说,其他中小型的基金公司,因为人才不够,经常有一人分饰多角的情况。比如总经理干涉投资、投资总监决定个股交易、基金经理助理实际担纲交易的情况。一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公募产品和专户产品,更是常态。“华夏虽然大家用一个研究平台,但是基本决策都是独立的,长期来看对公司有好处。”
2008年,华夏基金成立10年,已经度过2004、2005年低点的范勇宏说,对于这10年最大的感悟是:“在这个行业,如果你做得好,谁也不能抹杀你取得的成绩,因为基金行业最公平;如果你做得不好,谁也无法救你,因为基金行业最透明,也最残酷。”
谁的华夏:最强势券商与最豪华基金团队的故事
12年,华夏一路攀至中国基金业顶峰的秘密是什么?
华夏的灵魂在哪里?灵魂人物又在哪里?
谁将接盘华夏?华夏将去往何方?
理财周报记者 滕晓萌/文
从100%到49%,能够改变的是什么?
一位券商人士说,对于中信证券 ,那就是从直接合并报表、到以权益法计算基金管理规模的变化。管理层对于金融行业发展思路已变,中国最大的券商之梦波折重重。
我说,那你认为对于华夏基金呢?对于这家怀着中国最大资产管理公司之梦的基金公司呢?
他停顿了很久说,会对他们有影响吗?
那么你说,建银投资持有国泰基金从70%到60%,对于他们有影响吗?
这就是基金公司的现实悲哀。即便强大如华夏、强势如范勇宏,股东的变化更像是一场资本游戏,与公司自身无涉。从中信证券稳定的“现金牛”,到每年为数家公司提供稳定现金流,你告诉我,对于华夏基金1300万的持有人来说,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过太多因为股东变化、而带来管理层变化、而改变基金公司命运的案例。
“证监会基金部来调研时,我对他们说,股东是对公司贡献最少的,回报却是最高的。对于一家基金公司来说,资本金有什么用?股东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一定需要他们?”一位已经告别基金行业的老将愤愤然说。
今年年初,他离开了他已经工作了8年的公司,那家公司自从股东变更之后,频频传出管理层变动消息,业绩也一路下滑。
事实上,基金业的股东安排,几乎已经是目前金融行业中规定最严格、花去监管层最多心血的。有多少筹建中的基金公司,因为发起股东合规问题,而胎死腹中。
“如果持股100%的单一股东对于公司治理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发言权,甚至没有办法向公司派出一名管理人员,算不算内部人控制?”一位拥有基金公司股权的券商高管说。
在这个行业,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股东直接干涉公司运营后,基金公司甚至需要配合股东投行的决策,在合适的时候,买卖合适的股票。这又算不算利益输送?
我们曾坚持追问,基金公司在股东利益和持有人利益间,应该如何选择?
但是也许对于很多人更迫切的是,在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间,如何权衡?
你会选择寸土不让、内部人控制,以致在江湖上有强势之名;还是会选择委曲求全、满足股东以保住自己位置,以致手下人纷纷弃你而去?
你知道吗?这一两年来,打着开办分公司的旗号,悄悄在各地买下地皮、买下写字楼的基金公司越来越多。
“如果我们不以这种方式把利润留在公司里,股东就要全部拿走了。”一位买楼最积极的基金公司高管说。
事实上,正如我们看不出天津港对于博时基金有任何意义一样,我们也看不出苏宁电器能够给华夏基金带来什么。
中国基金公司诞生13年之后,正如你我共知,对于基金公司最重要的,是稳定的、雄心勃勃的管理层,是完善的内部治理,是一批资产管理的专长人才。
但是不管范勇宏和肖风等大佬们如何呼吁股权激励,他们的公司依然被卖给了某个港口、某家钢铁公司、某家化工企业、某家服装公司、某家零售卖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