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式研究》实施方案
(2016-04-01 17:00:27)
标签:
课题研究 |
分类: 课题研究 |
《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式研究》
实施方案
课题组(执笔:易安定)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研修,当前,各中小学、幼儿园的校本研修活动也是如火如荼。但调查发现,校本研修普遍存在着表面化、虚化现象——
活动不少,内容不多。活动轰轰烈烈,形式多样,“创新形式”成为“亮点”;然而,每一次活动解决了多少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似乎没有人去追问,似乎只要有活动就会有效果。岂不知,正是一次次的“无效活动”才使老师们失去了研修的兴趣。
课题不少,研究不多。“课题研究”现在几乎成为校本研修的代名词,什么“规划课题”、“小课题”、“微型课题”比比皆是,但随着一个个“课题”的顺利结题,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一如既往。认真分析不难发现,许多“课题”研究的问题不明确、方法不正确、成果牵强附会,研究走了过场,或者是“纸上谈兵”。
“成果”不少,效果不多。说起研修“成果”,展示出来的大多是论文、叙事、课题报告等文本材料。不论其材料的质量如何,只要有就是“成果”。由于没有认认真真地研究问题,当然就不会有多少效果。
上述现象的存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校这个层面没有找到有效的抓手,教师研修的目标任务不明确,方法措施不得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老师们大多感到很忙,忙于“活动”,忙于应付。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研修是需要研究的。如何使“研修”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也就是说“如何引领教师研修研修?”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研修的指导者而言。
对于教师研修问题,专家们有不少的设计和论述,实践者们的经验也是丰富多彩的。但通过梳理和思考,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校本研修基本上是就课说课,强调教师个人反思,但往往没有明确的问题导向,研究的主题不明确,反思也是就事论事,很难达到促进“专业发展”的效果。二是研修层次低,在形式上“活动”多、“研究”少,培训代替了研究,“培训”有“泛滥”之势,“研究”则流于形式;在方法上,强调“行动研究”,虽然适合一般教师的研修实际,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理论指导,很难提升专业水平。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认为,教师的研修要有主题有方向,研修的关键在“研究”,研究要以课题为抓手,规范、有序才能有效。在校本研修中虽然也有不少“课题研究”,但如前所述,由于大多“走了过场”而导致效果不佳,而且时下的“课题研究”还是少数人的“专利”,多数教师认为“课题研究”高不可攀而不敢涉足。由此,我们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研究,探寻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以便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快速发展。
二、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
(一)课题界定
所谓课题,指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是具有明确的“问题”的研究,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清晰的研究思路、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理论指导,因而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课题研究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着眼于探索某个“问题”的特殊规律,获得规律性认识并进而构建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式以指导实践,提高实践水平,因而具有创新性。“提高实践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本研究课题所说的“课题”包括由教师主持的各级各类课题,如国、省、市、县的规划课题、专项课题,也包括教师的小课题和微型课题。
教师专业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维度,它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课堂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课堂也就是教师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课堂教学技能的持续提高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标志。本课题所说的“教师专业发展”既指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也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即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途径即方法、路子,方式即形式。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就是探索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方法、路子,或叫行动策略。我们认为,“方式”是载体、是表现形式,“方法”是运用的手段和措施,“路子”是主线和操作流程。“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包括课题的形式、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形式、开展课题研究的手段和操作流程、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概念,无法对“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性作量化研究,只能对“促进”作描述性的评估。
本课题是针对当前中小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来的,研究的目的在于在遵循教师专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探索和总结有效开展教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为不断深化教师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因而,我们认为该选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而且界定清楚,难易适度。本课题研究,既可以丰富教师研修的理论成果,又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如能取得预期成果,将为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支持,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范例。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在探索校本研修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以下研究目标:
1.总结有效课题研究及课题研究带动校本研修的基本策略。
2.探索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构建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策略。
3.构建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修运行模式,探索有效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措施。
(二)研究内容
1.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运用抓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确定教师研修主题。
2.重点研究教研活动有效性问题,围绕研修主题解析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在“具体问题”中确定研究课题,解决教师会研究(方法)、想研究(动力)、在研究(落实)的问题,探索课题研究的有效管理方式。
3.教师是研修的主体,但教师研修的有效开展需要学校的有效推进、有效引领和有效保障,所以教师研修的管理策略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认为对于教师研修的管理而言,以人为本的研修文化引领比旨在规范约束的制度建设更有意义。
4.课堂教学既是研究的对象,也是研究的载体。教师研修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上。建设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炼“高效课堂”教学课例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又一重要任务,这也是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证明。
四、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假设
“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以下三个途径:
1.课题研究引领校本研修
人们普遍认为,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条路应该怎么走?校本研修有许多方式,如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这样的研修大多停留在“活动”层面,如果不能引领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课题研究具有规范性、科学性,这是教师研修的最高形式,用课题研究引领校本研修才是校本研修的根本之策。
课题即问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必然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特别是课堂教学。教师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因为研究就是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研究就无从谈起。问题意识是责任意识,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才可能去发现、研究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问题意识是发展意识,是对发展的追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面对同一教育现象能否提出问题和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于教师的专业素质。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而且“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有大有小,有的互相包含或互相关联。所以,对“问题”要进行归类、整理,其中具有普遍性和统摄性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研究的“主题”。 “主题”是一个“大课题”,它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许多人的协同作战才能完成研究任务。所以,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将“主题”分解为若干个“专题”,形成“子课题”或“小课题”,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逐个解决,并将其按照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分解到学科组、到教师个人,分工负责,各个击破,形成“人人有课题”研修局面,以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这就是说,用课题研究引领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上述思路可以概括为:问题驱动,主题导向,专题解决,课题落实。
2.课题研究要着眼于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欲望,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研究需要学习思考、需要实践验证、需要总结反思,每一项研究活动都会带来教师认识的深化、技能的进步和理念提升。基于当前的教师研修实际,开展课题研究,首先要解决“会研究”的问题,所以需要专家的指导;其次,研究的过程也是团队协作的过程,一个课题往往需要一个团队,所以需要领导的支持。为此,学校应采用以下基本策略:
培训导航。围绕“主题”开展系列培训,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明确理念、掌握方法。培训必须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围绕主题,抓住重点,切忌无目的、无层次,因为教师的工作任务都比较重,过多的“培训”会得不偿失,促进“研究”才是“培训”的根本任务。
课例推进。以课例为载体,一是研究课例、发现问题,就是认真分析常态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综合——分析,确定研究课题;二是通过课例、解决问题,就是运用同课异构、一课二上等形式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三是形成课例、展示交流,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竞赛遴选优质课,形成示范课例。
竞赛推动。实践证明,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有利于调动教师研修的积极性;教学竞赛也是研修成果的展示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骨干带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在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作为一所学校或某一个教师团队,要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抓好“教学能手”的培养,以发挥他们带动作用。
学科突破。抓好一个骨干学科,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围绕“主题”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为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范例。
3.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要致力于消化吸收
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成果再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也是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所以,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十分重要,如果将课题成果束之高阁,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研究成果的推广,一靠行政推动,二靠专业引领,三靠主动学习。开展应用研究是不可忽视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复杂的,切忌照搬照抄,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加以消化吸收,既要灵活又要创新,这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专业发展,也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创新之处
1.本课题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校本研修的规律和特点,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抓主要矛盾,能够有效避免校本研修中的就事论事和只注重“活动”或“成果”的形式主义“虚化”现象。所以,本课题研究既有实践价值也有理论创新。
2.运用系统的观点设计课题研究的行动策略,用“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的自主研修,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总之,本课题的第一个特点是选题角度新——基于管理、着眼于“引领”,抓住了教师研修工作的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课题的第二个特点是思想方法新——运用哲学的观点来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可以有效克服教育科研的思维定势,获得新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并从整体出发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策略,既有利于突破“就事论事”式研修局限,也能够有效避免走入“高谈阔论”的研修误区。概括起来,就是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抓住主线,突出重点,整体设计,措施具体。
五、研究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系统思想。运用系统思想,综合分析教师研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突出研修的主题与结构层次,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着力于教师想研究、会研究、能研究的“策略研究”。
2.理论联系实际。从教师和学校的实际出发,运用现代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理论分析研究教师教学与教研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借助“联片研修”平台实验与实践“课题假设”,总结完善。
3.继承与创新结合。吸收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创新思维方式,丰富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有关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文献,包括新课程理论、教科研理论、教学管理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梳理出有关“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并构建理论假说。
2.实验法。选取城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共5所学校进行研究实验,将理论假说转化为行为策略,总结实验效果,不断改进完善。
3.总结经验法。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丰富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和实践策略。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4年9月前),前期准备,申请立项。各成员校在认真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基础上确定研修主题和研究课题,制定研修方案。
第二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8月),研究实施,实验验证。每个实验校确定一个拟申报的省(或市)级课题(等待立项),全面开展“小课题”研究;对已有课题进行梳理,督促并指导其按时完成研究任务,总结经验,反思改进。
第三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整理资料,总结结题。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校本研修需要研修》,2012年安康市一等奖。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2011年安康市一等奖。
3.《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校本研修》,《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5期。
4.《主题式课例研修解读》发表在《陕西教育科研》2013年第6期。
5.《教研组长要在校本研修中有所作为》一文在《陕西教育科研》2008年第3期发表。
6.《准确定位联片教研 有效促进教师成长》一文在2010年《教师教育研究》(增刊)发表。
7. 《当前学校管理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在《陕西教育科研》2010年第4期发表。
(二)课题组成员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易安定,男,56岁,本科学历,教育管理专业,高级教师,县师训教研中心师训教研员。主持陕西省基础教育课改课题带动战略课题《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等待结题),著有《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内部书号),发表论文20余篇。
梁天峰,男,51岁,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级教师,城关二小副校长,分管教学教研工作,先后参与中央电教馆 “十二五”专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实践研究》、陕西省《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快乐养成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先导”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等课题研究,有多篇教育教学管理论文获奖和发表。
李晓波,男,40岁,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级教师,城关二小教研主任,陕西省学科带头人。主持省级课题《“目标先导”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实践与研究》、中央电教馆十二五专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优化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小学语文名篇“延伸式”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实践研究》。多篇论文在陕西教育科研等期刊发表。
候荣珍,女,47岁,本科学历,教育管理专业,一级教师,城关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分管教学教研工作。主持省级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赵公芬,女, 33岁,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级教师,城关镇中心学校教科研主任。
张合平,男,37岁,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级教师,构元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分管教学教研工作。论文《以人为本规范管理 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获市级一等奖。
王新平,男,34岁,本科学历,英语专业,二教教师,构元镇中心学校教研主任。
刘玉殿,女,32岁,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级教师,白柳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分管教学教研工作。论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获2012年安康市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论文《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策略研究》获2013年陕西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姗,女,32岁,本科学历,二级教师,县级教学能手,白柳镇中心学校教研主任。
赖玉玲,女,32岁,二级教师,县级教学能手,草坪九年制学校教研主任。
王慧,女,33岁,本科学历,二级教师,构元镇中心学校语文教研组长。主持市级课题《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顺利结题。
(三)主要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5.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
6.谢利民:《教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
7.谢新观、王道君:《哲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
8.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9.周冬祥:《校本研修行动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四)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旬阳县城关二小开展的“‘目标先导’主题式课例研修”已取得成效,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经验在陕西省第三次中小学校本研修现场推进会上做了交流。该校的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2.旬阳县是“陕西省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县”,已有的课题研究管理经验和省上教科研专家的指导与支持是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条件。
3.旬阳县教育云平台已经正式上线,其丰富的研修资源和强大的网络互动功能为教师研究工作和校际间、教师间的研讨交流提供了便利和有效手段。
4.课题组负责人是县师训教研中心高级教师,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为丰富的研究经验,课题组成员均为各校教科研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和业务负责人,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是该课题研究顺利推进的中坚力量。各实验校重视教科研工作,均成立了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将给予人力、财力等方面的充分保障。
(五)课题组成员分工
易安定,负责制定研究方案,指导各实验校制定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梁天峰、李晓波,负责城关二小课题研究工作,完成研究方案、研究工作总结和相关论文、案例等。主持子课题《“目标先导”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候荣珍、赵公芬,负责城关中心校课题研究工作,完成研究方案、研究工作总结和相关论文、案例等。主持子课题《“目标导学,活动落实”教学策略研究》。
张合平、王新平、王慧,负责构元中心校课题研究工作,完成研究方案、研究工作总结和相关论文、案例等。主持子课题《“以学定教”教学策略研究》。
刘玉殿、刘姗,负责白柳中心校课题研究工作,完成研究方案、研究工作总结和相关论文、案例等。主持子课题《“有效导学”教学策略研究》。
赖玉玲,负责草坪九年制学校小学段课题研究工作,完成研修方案、研修工作总结。
(六)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副组长:陈芳,旬阳县城关二小校长,旬阳城关二小教研片区组长。
成
七、预期成果
(一)成果内容
1.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2.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策略。
3.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方案(各实验校)。
3.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总结(各实验校)。
4.相关论文、子课题结题报告、案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