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题式课例研修解读

(2014-03-03 16:26:06)
标签:

主题式

课例研修

教育

分类: 教育故事

主题式课例研修解读

 

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  易安定

 

摘要:主题式课例研修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某一个共性问题以课例为载体开展全校性的研修活动,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旬阳县城关二小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目标先导’主题式课例研修”的校本研修模式,实现了校本研修序列化、规范化、常态化、效益化。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有效研修需要找准一个好抓手、选择一个好载体、构建一个好机制。

关键词:主题式  课例  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师训部门均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并强力推进,各中小学、幼儿园的校本研修工作也是如火如荼。然而,实践却常使决策者们陷入尴尬的境地,校本研修多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作为研修主体的教师对此有不少“微言”,有兴趣者并未占到多数。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校这个层面没有找到有效抓手,研修的目标任务不明确,方法措施不得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老师们忙于“活动”,而收效甚微。

如何增强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大家都在思考、在探索、在总结,但至今在学校层面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做法和经验还不多见。带着这个问题,如果去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看一看,或许有很好的启示和启发。

一、主题式课例研修的内涵

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是由镇办九年制学校分设的完全小学。“场地狭小、校舍紧缺、条件简陋、生源复杂、师资不足”是二小的基本办学条件。新课改以来,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巧借东风,锐意进取,全力推进校本研修,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2012年被教育厅确定为“陕西省校本研修实验校”。

“‘目标先导’主题式课例研修”是城关二小在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校本研修模式,也是它们实现了校本研修序列化、规范化、常态化、效益化的基本经验。

“目标先导”,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目标为先。教学理念增强目标意识,从本质上说,“有效教学”就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制定正确(符合课标要求)、准确(符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和明确(具体、可行、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学活动必须明晰教学目标,目标不明确等于无目标,无目标的教学活动必然是随意的和低效的。二是目标为导。用目标引领教学行为,教学活动集中指向于教学目标,这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和高效;用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明确而适度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努力能够有效达成,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目标为重。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努力全力达成目标的活动;教学效果以目标的达成度来检测。

“课例研修”有两层含义:一是研究课例,解决问题。通过推门听课、上研讨课等形式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即影响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各种因素,作为研修的课题,共性问题集中解决,个性问题个别化处理。二是形成课例,展示交流。围绕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打造优质课、示范课,并录制教学光盘或撰写教学课例(有效的教学设计、完整的教学过程和科学的课后反思),形成研修成果。

二、研修主题及课例的确定 

主题式校本研修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某一个共性问题开展全校性的研修活动,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问题是研修的对象,解决问题是研修的目的和任务。没有问题的研修难以脱离“无效”的窠臼。而能称之为“主题”的问题是需要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

调查研究是确定“研修主题”的基础。城关二小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作为研修主题,不是一时的“灵感”,而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确定的。他们按照“聚焦课堂,改进实践,促进发展”的研修思路,从听评课入手,以期解决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问题,校长及校委会成员推门听课,诊断问题,教师例会通报,并根据听课情况制定了“常态课堂教学的十项要求”,规定了每个教师的听课数量和对照“十项要求”的评课、反思的考评办法,于是教师的听评课十分踊跃。但是,他们发现课堂教学状况并没有多大改观,教学中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仍然存在。通过总结、反思,他们认识到,听评课活动如果目标不明确,不能抓住影响有效教学的“有效”问题展开研讨,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结果;校本研修如果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其专业品质,就事论事,只能在原地转圈。经过认真研究,他们认为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主要是教学目标不明晰,或实现目标的方法策略有问题,或二者兼之。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则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和教学技能的低下。于是,他们逐步将研修的焦点聚焦到“教学目标”上,从理念到行动开展全方位的研修,继续以听评课活动为基本活动形式,但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效达成”这一主题展开,并将其概括为“‘目标先导’主题式课例研修”。

科学论证是确定“研修主题”的关键。明确了研修主题,校本研修就具有了方向性和目的性,就能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打游击”。然而,如果“主题”确定不当同样会影响研修效果。“研修主题”应该具有长期性、共同性和导向性的特点。二小的决策者们认为,“教学目标”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第一要素,如果教学目标确定不当或不明确,教学行为就是徒劳的或是盲目的;如果教学行为策略(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等)不能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或者不适合、或者有偏离……都可能导致教学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性”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教学目标”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素。所以,将“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作为研修主题符合长期性、共同性和导向性的特点。

课例,既是研究的对象(以课为例),也是研究的结果(形成范例)。主题式课例研修聚焦课堂、立足课堂,着眼于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研究的课例应该是常态课、真实的课(依研究的需要有时也选择一些示范课)。通过研修,对某一问题的解决形成了共识并构建出相应的模式,这时就需要形成示范式课例,示范式课例既是研修的成果也是再研究的资料,示范式课例一般通过竞赛的形式(赛教)获得。

三、主题式课例研修的行动策略

行动策略即推进策略。没有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就不可能保证研修效果。行动策略需要因地制宜,但有一些措施则可能具有普适性。二小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强化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品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决定性因素。锻造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先进教育理念、锐意创新精神和深厚教学基本功的教师队伍是校本研修的目的所在。他们立足实际开展校本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为提高常态课堂教学质量储备后劲。一是定期开展校训“乐以贯之”解读活动,引领教师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平和乐观的心态追求事业的成功,做到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实现快乐人生。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了解课改前沿信息,领悟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教师经历一次洗礼和积淀,通过加强学习交流,升华教师专业精神。三是开展校本模块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四是围绕“‘目标先导’主题式课例研修”开展系列培训,如: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如何开展“‘目标先导’主题式课例研修”?如何深化“‘目标先导’主题式课例研修”?等。让全体教师明确研修的意义、目的、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

(二)构建研修模式,规范研修行为

他们按照“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设计,在常规中落实,在竞赛中展示”的思路,紧紧抓住 “策划与准备——实施与反思——梳理与提升——竞赛与展示”的四个环节,形成“问题——学习——设计——行动——展示——总结——改进”的研修流程。

第一步,策划与准备。围绕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和行动策略。策划与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过程,这是校本研修的重要环节。

第二步,实施与反思。将“设计”付诸行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三课两反思”活动,即:“一课”为常态课,旨在发现常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观察点为“教学目标设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课后围绕“两个观察点”做第一轮反思(教者和听课教师集体反思),改进教学设计。“二课”为实验课,根据集体讨论设计的方案由执教者“二上”或由另一位老师“同课异构”,验证第一轮反思后形成的设计。“二上”后经过二轮反思再进行“三上”形成课例(课堂实录),即为示范课。“三课”的内容可以是一类课并不限于同一教学内容,也不限于同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有利于老师们站在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思考教学中的问题,避免就事论事和目光狭隘。

第三步,梳理与提升。即“三课”后的总结工作,整理研究资料,梳理研究经验,完成成果表达,参加者写心得体会(或教育叙事或教学论文),主持人写出总结报告,全校交流与反思。

第四步,竞赛与展示。每学年第一学期主要完成前三步,第二学期集中开展竞赛与展示活动。4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参加,40岁以上教师自愿参加,展示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反思答辩、教案评审、教师才艺”等。展示过程全程录像,并邀请师训教研中心老师全程指导。

(三)专题研修,分类推进

主题研修中的“主题”是一个学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要集中研修的共性问题。为便于操作,他们又在主题下设计了若干个专题,使研修活动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在总结第一轮研修工作的时候,他们感觉到“目标先导”主题式研修,方向明确;课例研修可操作性强。但同时感到涉及的问题很多,不可能同时解决;而由于每个教师的个体差异,研修的重点也应有所区别。研修活动似乎横向展开有余而纵向深入不足。于是,他们又通过问卷和召开座谈会在教师中征集影响“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问题,通过整理归纳出影响“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40个因素。然后按学科、年级组、学期分解到人,形成阶段性的研修专题。每一个“专题”就是一个小课题或微型课题,形成了“人人有课题”的研修局面。

为避免“专题研修”各自为战的现象,他们要求在“目标先导”主题思想指导下、在课例研究中以各自的研究专题为观察点,并按照“2+2”模式进行评课(即重点找出本专题方面的两项突出的优点和两项值得讨论的问题),形成交流反思的标识性动作。这样做既增强了研修活动的目的性,也有利于研修的深化。

(四)实施名师工程,强化骨干引领

实践证明,校本研修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专业引领”,就不会有预期的效果,那种“萝卜炒萝卜”原地“转圈”式的研修是老师们失去研修兴趣的主要原因。骨干带动是“专业引领”的重要形式之一,所以,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校本研修的一项重要工作。城关二小的做法是:

精心培育骨干。通过大规模赛教活动,促使教学新秀脱颖而出,并全力帮扶使其成为名师。一个参赛学科成立一个指导小组;一节试讲演练,一次专题指导;省市能手、优秀教师对口帮扶,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做课的是一位教师,跟进的是一个团队。

合理使用骨干。任务驱动,带动和成长双赢。要求骨干教师做到“三个一”,即每学年举行一次专题辅导讲座,开展一次读书心得交流,承担一次示范课;师徒结对,每位名师带一个“徒弟”,指导“徒弟”备课,随时为“徒弟”上示范课,互相听课和评课,共同开展研修活动;主持或参与一项市级以上课题研究

成立“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由作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后备特级教师、省校本研修专家指导委员会特聘专家的校长领衔,以省级教学能手命名组建名师团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促进优秀青年教师更快更好成长。现有名师工作室三个:爱玲工作室;小琴工作室;小宁工作室。并制定了名师工作室章程。

制定骨干教师梯队建设规划。为加强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梯次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的作用,他们制定了“教学精英管理办法”(他们都是学校的“精英”),实行动态管理。

(五)开展课题研究,促进研修深化

为使“‘目标先导’主题式课例研修”活动规范地、有效地、序列地深入开展下去,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重要推力,他们又适时地申报了省级课题:《“目标先导”有效教学策略实践与研究》,用课题研究带动校本研修,用课题研究成果指导校本研修,提高研修水平,提升研修质量。今年,他们又围绕“‘目标先导’主题式课例研修”,申报了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快乐养成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和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优化实践研究》,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生养成教育促进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

四、几点启示

实践证明,校本研修是需要研修的。校本研修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关于校本研修的内涵、要素等概念问题有关专家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但如何开展校本研修?如何构建运行良好的校本研修机制?这既需要实践上探索,也需要理论上的引领。校本研修强调行动,但行动如果没有理论指导就有可能失去方向或误入歧途。旬阳县城关二小“目标先导”主题式课例研修的实践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第一,有效研修需要一个能抓得住的“抓手”。围绕什么问题开展校本研修?这是有效研修的前提条件。“研”即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修”有进修、修炼之意,意即学习、锻炼、提高,“修”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研而不修就有可能因为肤浅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研修,只有问题清楚,才能目标明确;目标明确,研修才会有兴趣、有动力。如果问题太笼统、太模糊,同样是没有意义的,如研究“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之类的研修,真有点“老虎吃天”。城关二小以“教学目标”为抓手,围绕教学目标的设计、表述、达成、检测等一系列问题有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实现了校本研修的序列化、规范化、常态化、效益化,有效地克服了校本研修中较为普遍的走过场、形式化的教师“被研修”问题,教师在研修中成长,学校在研修中发展。

第二,有效研修需要落实有效的载体。教师通过什么途径和形式进行研修?这是“研修”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无疑,听课评课是研修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形式。但是,听评课活动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有效的引领、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甚至让错误观念成为主导,这样的活动不搞也罢!城关二小同样选择听课评课,但他们的听评课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目的性。听评课活动基于问题解决,问题来自于课堂教学现状,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不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在课前都要有所思考、有所准备,即解决问题的设计。二是研究性。评课环节不但有授课教师的自我反思,更有同伴关于“问题解决”的观点碰撞,评课不能走过场,也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评课必须达成共识。三是实验性。听课有两种形式,即“同课异构”和“一课二上”,前者是围绕同一问题设计出至少两种教学方案,由几个老师分别执教,进行比较,寻找“最优”;后者在一位老师授课后进行集体研讨、同伴互助,改进教学方案,由该教师在平行班第二次授课,再研讨、比较,老师们认为这是“拾级而上”。四是成果化。他们的课例研修是连续的,而不是“一次性”,在大家认为“问题”解决后,要有一节“标准课”也叫“优质课”,留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作为范例和资料留存。

第三,有效研修需要一个好机制。教师是研修的主体,但学校必须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提供优质服务,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教师想研修,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能研修,对教师研修方法、技能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指导使他们会研修。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不仅要研究教学,更要研究教师的研修,科学决策,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找准抓手,构建“校长主导,全员参与,骨干引领,活动落实”的运行机制,使校本研修有序推进、有效运行。

(《陕西教育科研》2013年第6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漫话家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