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心·细致·细微

(2009-03-18 13:20:19)
标签:

班规

细心

细致

细微

杂谈

分类: 管理浅说

细心·细致·细微

——从一个“班规”说起

 

在一个初中的某班上有这样的班规贴在黑板的旁边:共20条,署名班委会。20条都是禁止的内容,违反了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其中:

罚写检讨的有9条,诸如骂人、说脏话、抽烟、喝酒等。依情节轻重,检讨的字数有相应规定,最少500字(如骂人、说脏话),最多2000字(如与老师顶嘴)。

罚抄课文或“行为规范”的有8条。

罚扫地的有3条。

通知家长的有4条。

其中有4条是一“罪”数罚。

最有意思的一项是这样规定的:在校骂人、说脏话的同学,首先诚恳地向被骂的学生道歉,取得原谅后,把说的脏话写100遍,写500字检讨。

我不知道,这样的班规是怎样出笼的,并堂而皇之地张贴在教室里?

我不知道,这样的班规是否体现了班主任的意志?学校领导是否看到?这个学校是否还有类似的班规?

我也不想知道。

我想说的是:班规非小事,校长应察之!

“精细化管理”是时下的流行词。“精细化”中“精”是目标,就是要追求更好、更优;“细”是策略和手段,是实现“精”的保证。

“精细化管理”中的“细”有特定的含义。作为校长的个人行为(或称工作作风),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点:细心、细致、细微。

细心地观察。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作为校长必须明察秋毫,教室绝不应该是被校长遗忘的角落。有经验的校长每天都要在校园里巡视几圈,而校长的“巡视”不能只把眼睛盯在教师身上,而应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从一草一木的变化中、从一墙一地的布置中发现教育的问题、契机和生长点,从而抓住时机,抓住关键,抓住切入点。

细致地思考。校长能否做到在细微处见精神,于无声处听惊雷,取决于校长是否有一个善于分析和思考的头脑。如果不能做到细致地思考,也会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班规”如同“校纪”,是教育的手段和措施,但如果规定不当,其结果有可能与目标背道而驰。我们如果对学生的违纪行为采取写检讨、罚扫地等简单的处理方法,是不会达到预期目的的。如果把“脏话”写100遍,其结果不是禁止“脏话”而是强化了“脏话”,使其牢记于心并脱口而出。

作为校长,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对每一件事情都要想一想对学生的教育价值,是否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作用?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教育实践的无效或低效往往是因为顾此失彼,教育效能相互抵消所致。所以,教育必须注重过程,效果就在过程中。只有细致地思考,才能实现小中见大。

细微地关怀。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教育人的前提是要把教育对象当作“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关心、关怀和关爱,这是实现教育效能的基础。细微地关怀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教育不仅仅是讲大道理,也不能仅仅是提出无数清规戒律,而要从理解、尊重、关爱做起。教育实践证明,往往是禁止的越多,学生的表现越差,教育工作越难做,最后是禁而不止或有禁无止。

教育的真谛在于“扬长”,只有“扬长”才能“避短”,只有“扬长”才有可能“补短”。

细心是作风,是行为;细致是习惯,是思想;细微是情怀,是品德。

(作者: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 易安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教育感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